城市中轴线是在城市的核心部分,由系列建筑或街道显示的一条规划直线,在城市整体平面布局中居于控制性的地位。
编者按:
为提高梅州城市化发展水平,完善城市产业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梅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江南新城的城乡发展项目。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龙头项目,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新城新区新貌”的目标,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新型城市化创新区、特色宜居城市示范区、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和世界客都展示区。为全面反映江南新城建设的目标、路径和美好前景,及其带来的城市中轴线的变迁,本报派出记者团队实地调查,采访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形成专题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策划:张德祥 王赢杰
统筹:曾海鹰 张德厚
撰文、摄影:罗娟娟 刘龙胜
朱庆强 古礼贤
钟兴明 曾仕谦
梅城中轴线,百年“三变脸”
从建成区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万余的小城,到建成区45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的中等城市,近百年来,梅城在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后,梅州城区更是以平均每年1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扩展着。随着城市的壮大,城市的中轴线也不断更替延伸,见证了城市变迁的历史。
民国时期:义化路、凌风路、南门码头
“梅城最早的城市规划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县长彭精一对旧城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形成了以金山顶为起点,经仲元路、义化路、凌风路、南门码头向梅江河延伸的城市中轴线。”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告诉记者。他说,凌风路、仲元路、梅江桥等梅州老城区标志性的街道和建筑都是在彭精一主持下建造完工的。记者查阅了《梅州市志》,据载,民国初期梅县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1932年,当时的县政府成立“市政建设委员会”,开始拆西门南城、井头街及东南门一带城基,在古城原址建筑店宇,扩宽街道,两旁骑楼建人行道。新建扩建街、道、巷20条,商店共有2000多家。大街称凌风东路和凌风西路,是梅城商贸中心。从民国2年(1913年)至建国前,梅县兴办了政府、法院、商会、学校、图书馆、体育场、汽车站以及医院等公共设施,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解放前,梅县城区面积已增至2.1平方公里,人口达两万人。
改革开放后:梅石路、中山路、油罗街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梅城没有新的总体规划,但城区开始向东西发展。”郭思东告诉记者,当时在东、西两片着力发展工业,建成农械厂、玻璃厂、钢铁厂、水泥厂、化肥厂等,在江南则着重发展农业。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梅州的城市规划建设才迎来一次大的改革。
据《梅州市志》记载,梅县地区所在地梅城,于1977年进行编制城区总体规划,1979年重新调整完善总体规划。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旧城改造 (4.425平方公里);二是江南新区建设 (4.2平方公里)。1990年,市区建成面积达12平方公里,相当于解放前的6倍。
随着凌风东路、凌风西路的繁盛,梅城的商贸中心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以梅石路、中山路、油罗街为主的新的城市中轴线。记者再次走进老城,发现古城昔日繁盛的踪迹依然可寻。但道路仅十数米宽,如今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艰难穿行着。路旁杂乱停放着车辆,让原本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不堪。
上世纪90年代:梅江桥、梅江大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1979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郭思东告诉记者,1988年4月,地改市后,梅州市专门聘请省城乡规划院和同济大学专家教授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形成了新的城市发展框架,城市的发展重心向江南转移。1993年,梅州市又聘请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第二次修编,规划了外环路、东山片,工业往东南下游方向转移。“当时规划至2015年城市人口达45万人,城市建成区4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168平方公里。”
尽管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城江南、江北两岸就架起了梅江桥,但江南一直是农业发展区。直至八九十年代,江南作为农业发展区的定位才发生改变。江南百花洲逐渐成为梅城最繁华的地带。而以梅江桥、梅江大道为轴的城市版图也不断呈现南扩趋势。这一带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轴线。如今,在上下班高峰期,这条城市中轴线成为“慢车道”,拥挤的车辆、日益增长的人口让曾经的“江南新区”不堪重负。
“目前,空间和质量是制约梅州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郭思东说。他分析了当前梅城的城市现状:梅城是中等城市,城区面积小、城市人口少,缺乏有力的支撑产业;江北古城老旧凌乱,江南城区又拥挤不堪,城市功能不强,缺乏综合竞争力,难以吸引优质的大型企业落户和优秀人才扎根。只有扩容提质才能不断提升梅州的实力,带动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世界客都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