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部门动态
专家学者为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言献策
抓重点 创特色 铸品牌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0-11-24 10:09:53  浏览:-
字号:

  梅州是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是城市的根脉,设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对于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增强民众客家文化认同感、建设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我市召开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总结近年来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近日,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学者,为下一步工作把脉支招。

  强化宣传凝聚共识

  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2010年5月,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2017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获批实施。“在推进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宣传,让大众、执行单位和执行人了解相关的规划纲要和实施细则,达成社会共识,让大家理解实验区‘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肖文评说,实验区建设是梅州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但目前这个“国字号”的招牌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仍需要完善,接下来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顶层设计、补齐短板。

  肖文评认为,实验区建设是一个整体的方案,虽然其中包含很多项目,但是项目之间应该是相互配合的。接下来如果想要取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下级之间、市县之间、政府与研究部门之间等需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避免“等、靠、要”,要积极主动作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客家文化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梅州文化底蕴丰富,在推进实验区建设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重点,有主次,注重突出梅州特色,形成梅州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关注度,引起社会共鸣。”肖文评表示,客家文化本身的“内生动力”不可忽视,在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同时,也要挖掘和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文保单位、文创产业、文创产品‘活起来’;还要结合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消费方式,不断探索新的传承创新方式,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延续客家文化的生命力,让其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肖文评告诉记者,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如果措施得力、做得好,相信对梅州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红利”,由此将会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梅州的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摆正位置健全机构

  积极实践保留特色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获批设立,标志着我市需要在更高层面、更科学系统地对原生态客家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拿到了这个‘金字招牌’,就要把实验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且突出的位置,‘酒香不怕巷子深’,所有工作都应该考虑围绕这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各主体与实验区建设之间的联系,撬动各方资源打响打亮这个品牌,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推进实验区建设。”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胡希张表示,在摆正位置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权威组织机构,由专门的部门统筹开展实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如何才能进一步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层层传递、严格落实?”胡希张建议,各县(市、区)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总体规划做好自身的规划,包括健全管理条例、制定地方性法规等,实施监督检查双反馈,持续进行查缺补漏、了解实践效果,把每一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梅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大部分还是原生态,因此要在正确的指导下保有高瞻远瞩的思想,统筹平衡好保护、利用、开发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关键点、寻找自己的优势,在保留原有客家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将梅州的特色文化发挥到极致。”胡希张告诉记者,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种全方位的保护,包括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等等,文旅结合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持原生态,加强宣传普及,力求做到深入人心,共同将“老味道”保持好。(记者 赖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