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稻子脱壳成“金子” 菜棚摇变“聚宝棚”
梅江区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扶贫主力军助农增收致富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0-11-27 10:39:31  浏览:-
字号:

bdcf956cbb8c8bb8fc47f1667177074b.jpeg

强惠公司现代化蔬菜大棚。

cc0e4e217f89a753d1b619690f1099ef.jpeg

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工人正在将刚采摘的蔬菜装车运输。

3d8c8f42d33b519cc31150c6a922a5ee.jpeg

蔬菜大棚内装备了先进的土壤检测仪。

cdb418670e1b722383a1751c6289521c.jpeg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打造了客都稻米农耕文化展示中心。(本版图片均由林翔 摄)

a4ee672d924c3fdea6191392af980219.jpeg

莆田村优质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

(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梅江区以推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奔康为主线,整合政策资金,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优农副产品“供给区”为契机,鼓励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事业,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让梅江农特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鼓起农民“钱袋子”。

  2019年底,梅江区建档立卡贫困户717户1445人100%达到脱贫标准,其中全区有劳动力贫困户249户792人通过实施387个产业帮扶项目、301个就业奖补项目和323个入股分红项目,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万元;无劳动力贫困户468户653人通过纳入民政兜底保障,也实现了100%退出。

  汇聚小米粒 鼓起“钱袋子”

  晚稻收割后,位于S333沿线的梅江区西阳镇莆田村优质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忙个不停,加工厂老板丘基强是当地村民,只见他卖力扛起一袋稻谷,往新型碾米设备的下料斗倒去。不一会儿,快速脱壳的米粒哗啦啦倾泻而出,劳动果实填满了整个大桶。

  加工厂试运营2个多月来,丘基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技巧了。这位勤奋的加工厂老板,其实是从贫困户“逆袭”而来的。“脱贫前,因孩子们上学家里负担越来越重,虽然种了几亩田,但在农闲时就没有多少收入。”丘基强说,几年前,扶贫工作队为有意愿、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放了产量高、品质优的稻种,种植后每亩水稻可增收400元至500元。今年,莆田村又投入10多万元,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丘基强主动申请承包经营加工厂。这样一来,他既能在中心卖自家种的优质稻米,还能帮村民碾米收取一定加工费。丘基强说:“现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销售大米、饲料、青菜、鸡鸭,还有碾米加工费等。我有持续增收的岗位,大女儿也开始工作有了收入,日子改善很多。”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莆田村是企业帮扶的其中一个省定贫困村。2017年起,稻丰公司为莆田村的贫困户提供“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等优质稻种,以及种植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保价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带动莆田村的贫困户发展水稻种植,每户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元。通过统筹西阳镇经济联合总社,及莆田村等多个村的扶贫资金,稻丰公司每年向西阳镇的贫困户分红140多万元。同时优先聘请西阳镇贫困户成为工人,培养发展中层干部,为贫困户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消费者对米的品质追求越来越高。农户种植低品质的传统水稻,不仅产能上不去、卖不起价格,销路也不好。所以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引导贫困户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同时集中培训推广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稻丰实业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黄瑞珍说。

  “在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方面,稻丰公司在广州、东莞、河源、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已建立了分公司和物流中心,让客都米进驻商超和社区,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黄瑞珍说,当前,稻丰公司等实施主体以“一心、两区、多基地”为空间布局,打造集水稻选种、育种、种植、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科研及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后将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种植大棚菜 大家一起富

  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乐得鲜(梅江)蔬菜产业园的主要实施主体。西阳镇太平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强惠公司入驻以来,投入1200万元资金,利用向村民集约的150多亩土地,打造现代化智慧农业蔬菜大棚,并优先聘用村民到基地务工,引导他们学习先进的种植模式,使村民获得土地分红和务工收入,务工的贫困户每年可实现增收3.6万多元。

  临近傍晚,初冬的夕阳映照在太平村150多亩的大棚上,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棚为刚出苗的蔬菜创造了舒适的生长环境。“土地集约后,企业返聘我回来务工,并且学习了更先进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劳作起来没有以前辛苦。”在棚里育苗的村民张阿姨告诉记者,乡亲们在“家门口”开启了8小时工作制,只要扎扎实实工作,一个月下来至少有2000多元收入。因为离家仅有几分钟车程,村民在工作之余还能兼顾农活、操持家务。其他仍有田地的村民在家种植蔬菜,企业还会向他们保价收购。

  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阙文光是西阳镇鲤溪村人,上世纪90年代,外出深圳创业“搁浅”回到家乡梅州,他发现西阳镇发展蔬菜种植的农户多,因此瞄准商机,走上了蔬菜批发的道路。通过上门收购,把蔬菜销往兴宁、五华、龙川、福建、江西等地,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发展蔬菜种植。2013年后,阙文光先后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出了标准化、规模化的路径,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自己富了,也要带领大家一起富。“太平村的村民多以种菜、卖菜为生,10多年前我入村收购时发现,村民种的蔬菜经常遭受病虫害,土壤也越来越贫瘠,传统种菜模式投资大、效益低。”而后,太平村又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为破解发展困境,强惠公司在村里建起了现代化的智慧农业蔬菜大棚,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激活了乡村新动能。“以前露天耕作,农户穿雨靴干农活,如今在智慧农业大棚工作,穿皮鞋也不会脏了。”阙文光打趣地说道。(记者 江婵 特约记者 钟伟才 通讯员 罗寅生 钟戈 魏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