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梅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蒋鲲对《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作说明,并部署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
2022年8月,梅州市印发了《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文件(下称《若干措施》)。政策实施两年来,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政策吸引力,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则,近期梅州市对《若干措施》进行修订完善,正式印发了《关于修订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文件的通知》。
“该政策体系包括1个政策总纲和4个实施细则、1个资金管理办法,设置了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4类18条扶持措施,并对每条奖励措施进一步细化,明确奖励项目的负责部门、扶持对象、扶持标准、资金承担、有效期限、废止文件等内容。”蒋鲲介绍,修订后的《若干措施》突出“三个聚焦”。
具体而言,一是聚焦招商引资。政策调整后,将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引进打粮食的项目,并对落地企业和增资扩产企业给予更大力度支持。二是聚焦产业升级。对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物流、外贸、融资等重点事项,给予全方位全周期支持,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聚焦创新发展。通过扶持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等,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谋发展。
就2025年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蒋鲲表示,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梅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统筹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一个目标、三条主线、八大抓手”:
紧盯“一个目标”
2025年,全市产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进出口总额增长3%,其中,梅州综保区力争年进出口额达50亿元以上;新增1个产值超百亿产业和1个产值超百亿园区,工业投资增长5%、技改投资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聚焦“三条主线”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全力抓产业、抢赛道,建立工业新投产、新动工、新储备项目3张清单,2025年,市县联动推动超100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超9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40亿元以上。一方面,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梅州卷烟厂调优产品结构,推动梅县区原烟叶复烤厂址新建包装厂年内投产,力促烟草产值突破百亿元。推动博敏电子、盈华等10个重点铜箔、电路板项目加快建设,加快电子信息、电声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正远实业高提纯石英砂技术改造、龙腾旋窑生产车间扩建等材料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钢铁产能置换在窗口期内顺利完成。力促五华抽蓄二期、大埔电厂二期年底建成投产,争取大埔青溪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威富智慧创新园、荻赛尔重工装备零部件、林和汽车散热器等项目建设,推动机电装备、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推进省级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王老吉二期、珠江啤酒新增灌装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梅州综合保税区独立储能、恒运平远新型智慧独立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尽快投产。加快采芝林梅州中药产业化基地二期、科泓药业腹膜透析液生产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适应新需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和培训、软件和信息技术和以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会展经济为重点的商务服务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批零住餐、银发经济、体育服务、文化旅游等四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速发展BPO数字产业,争取省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将现有呼叫中心业务优先迁移到梅州,在新增业务时优先布局梅州。编制梅州发展低空经济路径规划,推动低空旅游、低空物流等业态加速发展。千方百计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争取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在梅州城区多点布局,建设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分区的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园区间高效协同运作,推动梅州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坚持产业兴农,全力抓特色、育品牌。持续推进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蔬菜、畜牧、渔业、食用菌等现代设施农业,着力打造“梅州金柚、梅州蜜柚、客家炒绿、梅州丝苗米”区域品牌,争取新增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举办2025年第三届广东林业博览会,全年新造2.5万亩、低改1.05万亩、抚育1.5万亩油茶林,力争2025年林草产值突破260亿元。
落实“八大抓手”
一是狠抓苏区融湾政策争取。借鉴赣州争资争项经验做法,开展苏区融湾先行区“三争一创”行动,推动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围绕《梅州方案》和省《若干措施》,积极向国家和省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和创试点亮点,确保梅州获得上级支持每年都有新突破。抢抓国家拓展对口支援革命老区范围的窗口期,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组织部的沟通对接,力争将梅州各县(市、区)纳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一把手”招商,落实专业招商队和部门招商引资责任,扎实开展乡贤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内外资一体化招商。精心筹办第七届世界客商大会,办好“梅商荟”招商推介活动,2025年,全市动工纳统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投资额630亿元以上,完成实际投入126亿元以上;其中,引进工业项目计划投资额451亿元以上、完成实际投入88.5亿元以上,超亿元工业项目74个以上,超10亿元工业项目力争9个以上。
三是狠抓“四上”企业培育。坚持量质并重,2025年,力争“四上”企业净增200家以上,新培育国有控股、参股或业务合作“四上”企业20家以上。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力争新增“小升规”企业70家,力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四是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健全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推进“1+4+N”工作机制,抓好年度总投资362.2亿元的268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71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谋划争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或“两重”计划,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现实生产力。
五是狠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充分发挥金融顾问、科技顾问制度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企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落实省“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推进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工作,依托省“扬帆计划”引进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是狠抓产业平台建设。梅州融湾产业园和各县(市、区)要尽快完成开发区优化整合工作,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2025年,力争主平台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40亿元,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5个以上。“一企一策”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园区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任务。争取梅州高新区、梅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年内有新突破。梅县产业园产值要突破百亿元,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要新落地、新开工、新投产一批项目,蕉岭食品产业园要落户一批食品(保健)产业项目,丰顺经开区(电镀、线路板片区)要完成扩区工作。
七是狠抓促消费稳外贸。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粤贸全球”等重点展会300家次以上,培育20家超亿元进出口企业。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商文旅融合步行街,争取广州支持在北京路等核心商圈设立梅州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开展汽车消费节、客家美食节等“梅品惠”促消费活动超50场次,新增限上企业超100家。
八是狠抓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对标深圳先进做法,逐步推动实现300项高频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与深圳“同事同标”“结果互认”,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与深圳“跨域通办”。
南方+记者 黄培强 陈萍 梁时禹 陈泽铭 何森垚
见习记者 杨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