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苏区革命代表人物 网上展览 梅州市档案局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导航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档案馆 > 网上展览

梅州苏区革命代表人物

时间:2025-02-27 10:16:14
来源:梅州市档案馆

        梅江区

        朱云卿  红军早期杰出军事人物

       图片29.jpg

        朱云卿(1907—1931年),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人。

        朱云卿少年时期即接受孙中山革命事迹熏陶,在学期间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后来家人将其送到南洋打工谋生。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朱云卿毅然自筹经费回到祖国,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并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从事广东农运工作,创办北江农军学校。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朱云卿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继续在南雄、湘南、郴州、武汉、长沙等地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底,朱云卿受中共湖南省委委派至井冈山毛泽东部队,开始了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朱云卿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闽粤,1927年12月至1931年5月,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参谋长、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团长、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团长、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参谋长、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称赞朱云卿是他的好参谋长、得力助手;朱德称赞其“坚持军纪,也是能手。……作战既有计划,也很勇敢”。“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时为苏区军民誓师大会作的一副对联,也是红军反“围剿”战略方针的高度概括。朱云卿是这一方针的具体组织者、积极实施者,同时亦对丰富、完善这一方针做出了独特贡献。

        朱云卿在开创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先后参与指挥文家市、长沙、吉安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5月,朱云卿在部署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工作中,因劳累过度,在东固后方医院住院时,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24岁。

        1983年,朱云卿被中共中央军委列入193位对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军事人物之一,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

        梅县区

        叶剑英  新中国开国元帅

       图片30.jpg

        叶剑英(1897—1986年),原名宜伟,字沧白,出生于广东省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

        叶剑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在60多年的革命中,叶剑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他投身民主主义革命,参与创办黄埔军校,东征北伐,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1927年,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革命面临危机的严峻时刻,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定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参加领导广州起义。长征途中,他坚决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胜利北上立了大功。到达陕北后,他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坚持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扩大党的影响。回到延安后,他协助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我军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西北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指挥全军作战。他主持华南地区工作期间,胜利完成了剿匪、土改、建立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生产等各项任务。1954年后,他长期担任中央军委领导工作,领导和组织全军的教育训练,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呕心沥血,成绩斐然。1955年9月,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1976年10月,叶剑英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在这场斗争中,他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3月,叶剑英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他在1979年1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又在1981年9月发表著名谈话,进一步提出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肖向荣  新中国开国中将

       图片31.jpg

        肖向荣(1910—1976年),原名木元,梅县区石扇镇新田上村人。

        1925年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在革命思潮影响下,他和同学陈启昌、肖啸安等在东中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 1926年初加入共青团,9月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9月,被中共梅县特别支部派往兴宁县任联络员。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了梅城举行的五一二武装暴动。暴动结束后不久,肖向荣任共青团兴宁县特别支部书记兼县农民协会秘书。1929年1月,肖向荣调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3月改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在铜鼓嶂、八乡山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930年9月,东江特委机关迁大南山,肖向荣留闽粤赣边区,代表东江特委领导边区几个县的工作;12月任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秘书长。1931年10月,调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在永定县,他大力加强中央红色交通线秘密交通站的建设,保障了党中央领导人从上海安全到达中央苏区腹地。1932年5月,肖向荣到红一军团工作,不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肖向荣调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肖向荣任一一五师宣传部长。1938年12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肖向荣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和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1976年3月23日逝世。

        兴宁市

        邓逸凡  新中国开国中将

       图片32.jpg

        邓逸凡(1912—2004年),原名福坤,学名国雄,兴宁水口小峰村人。

        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一纵一支队文书、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等,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陕北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一五师组织科长兼巡视团团长、八路军五纵政治部副主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南下华中、东进苏北创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二纵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委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及解放杭州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顾问,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参加指挥边界、中游、东北、宁平、和平、奠边府等重大战役战斗,1953年9月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二级军功勋章。从越南凯旋回国后,1955年9月起先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9年12月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75年7月改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88年授解放军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9月3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2岁。

        罗屏汉、张瑾瑜夫妇  烈火忠魂

       图片33.jpg

        罗屏汉(1907—1935年),原名庆良,别名罗志鸿,兴宁大坪人。

        1926年春加入共青团,10月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至1932年,在大坪、罗浮等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历任红军第三营营长、东江游击队政委、中共兴宁县委委员、五兴龙三县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五兴龙游击大队东江独立连党代表、独立营党代表、兴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兴宁县委书记、红十一军独立营政委、寻乌独立团政委、中共会昌县委组织部长等职。

        1932年7月,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8月,上级指示成立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钟亚庆任指挥员,邓小平兼任政委,罗屏汉任政治部主任。

        1933年4月底,罗屏汉接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8月,粤赣省成立,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11月,为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指挥游击队烧毁粤东通往赣南地区重要交通线上的五华三多齐、龙川通衢鱼子渡等4座公路大桥,牵制了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后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               

        1934年10月,主力军长征后,罗屏汉到东江主持白区工作,任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队抵达兴龙根据地,与敌作战多次。翌年7月9日,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1952年7月28日,经兴梅专署批准,将大坪区的白云乡命名为屏汉乡。  

        张瑾瑜(1912—1935年),原名瑾珍,兴宁县永和大成村人。

       图片34.jpg

        1928年3月,张瑾瑜开始在大坪大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9月,张瑾瑜当选为兴宁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0月,担任中共兴宁县委“妇女运动工作组”的5个主要领导人之一。1930年春,任中共第三区委委员,同年12月,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改组后,任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1931年11月,任红11军独立营营部党支部书记兼营宣传队长。

        1932年初,张瑾瑜随罗屏汉调往江西会昌县委工作,任妇委书记。同年7月,邓小平为首的会昌中心县委成立后,任中心县委妇委书记。1933年9月,张瑾瑜当选为新成立的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执委委员。11月,当选为中共粤赣省执行委员,担任省白区工作部部长。1934年8月,出任在于都县新成立的中共赣南省委委员,省白区工作部部长。张瑾瑜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为红军撒退(即长征)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5年春,张瑾瑜随中央分局领导项英、陈毅率部向粤赣边突围。在信丰安远之间,遭敌军重兵包围中途而失散。5月,张瑾瑜一行突围到安远高云山芦村茶坑时,又遭敌人四面包围,她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在危急关头,她命令同志们突出重围,自己担任掩护,面对扑上来的敌人,饮弹自尽,时年23岁。

        平远县

        曹进洪  留守红军英烈

        曹进洪(1912—1934年),又名天性,平远县热柘镇磜上(磜尾)村人。

        1928年5月,蕉岭县中共党员邓崇卯、陈德明、张宏昌等来到曹进洪的家乡进行秘密串联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曹进洪参加了革命,后由邓崇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26日,曹进洪发动组织农民,清算磜尾下村的二户土豪劣绅,把他们的家产全部没收分给贫苦农民。紧接着从5月28日至31日,先后四次率领数百农民进行大规模的暴动,没收地主的家财。6月6日,在热水完里成立蕉岭县革命委员会热水乡支会,选举曹进洪为主席。

        1931年2月26日,曹进洪由蕉岭前往丹溪,在河头境内遭敌截阻,返回东石坳上,以车子岗大湖背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率领赤卫队坚持在蕉岭上、下畲一带活动。随后参加了蕉平寻红军独立团,在该团任第三连连长,后接任副团长。蕉平寻红军独立团大部被编入独三师后,驰骋在平远、兴宁、龙川各个战场上。

1933年,中革军委贯彻中央“繁殖游击队,造成游击区域”的决策,先后派出了五支红军挺进队,重返寻乌南部以及平远、兴宁、龙川边境开展游击战争。2月,赣南挺进队政委曹进洪率队回师平远石正,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战绩显著。1934年8月12日,曹进洪在龙川的冷水坑反“围剿”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杀敌,不幸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蕉岭县

        张宏昌  革命烈士

       图片35.jpg

        张宏昌(1902—1929年),又名碧光,蕉岭县新铺区油坑人。

        1924年,张宏昌任饶平县一中美术教员,同年冬,加入该校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围组织“新学生社”,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在新丰楼仔角成立上饶区第一个农民协会。1926年4月,张宏昌以画师的身份证掩护汕头地委派来的省农协特派员杜式哲开展工作,深入到上饶区的九村、石井、陂敦、坑子里、下祠、双善等地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农运活动。“四.一二”事变后,张宏昌离开饶平一中,到游凤岗等地开展活动。七月底,与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上饶农军攻打饶城。1927年8月,张宏昌当选中共饶平县委员会委员。1927年9月,饶平县成立“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张宏昌任团长。10月,十四团攻打了饶城,朱德派师长周士弟带三百人来助攻。1927年底又再一次攻打了饶城,革命声威大震。“八一”起义军在潮汕失利后,张宏昌回到家乡蕉岭新铺区油坑,在蕉头窝成立了“石灰工人工会”,成立农会,建立赤卫队。1928年冬,在油坑华山(张宏昌家)召开了党员会议,补选了“中共蕉岭县委”,张宏昌任书记,以油坑为据点,成立了“东江红军独立第二营”,张宏昌任营长。1929年6月间,部队驻扎鸭薮里,张宏昌在夜间查哨,被新入伍的赤卫队员误伤,伤势严重。1929年8月,在文福乌土八驳桥医治时,被告密,遭到伪县自卫大队围捕。1929年10月,张宏昌被杀害于镇山楼,时年27岁。

        大埔县

        张善铭  广东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图片36.jpg

        张善铭(1900—1928年),又名善鸣,大埔县西河镇下黄砂人。

        192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广东支部的首批党员之一,也是首个的梅州籍中共党员。1923年初,担任团广东区委书记,成为广东青年革命组织和青年运动的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1924年6月,前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军事;次年6月返回广东,任广东区团委书记,领导广西、广东、闽南团的工作。二次东征时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1926年8月,奉命到海陆丰协助彭湃领导中共海陆丰地委工作,12月继任地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三次组织海陆丰农民起义,后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牺牲后,代理省委书记。1928年当选为省委常委、军委主席,后任中共北江特委书记。同年4月10日,因策划海陆丰暴动,在汕尾不幸被捕后被杀害,时年28岁。

        罗   明  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图片37.jpg

        罗明(1901—1987年),字亦平,又名罗善培,大埔县枫朗镇人。

        罗明在集美师范求学时,即受社会主义新思潮及五四运动的影响,接受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思想。

        1925年9月,加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指派他为特派员,在厦门发展党组织。5月,返广东任汕头地委书记,并在汕头主办“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1927年1月,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这时,他又主办了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8月,“八一”南昌起义军进军赣南、闽西、广东,他代表闽南特委往闽西迎接。1928年2月,他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6月,改任宣传部长。1929年2月,复任代理省委书记,后任省委书记。1931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任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1932年春,闽粤赣边临时省委改为福建省委后,他又一度任省委代理书记。数年中,福建的中共党组织不断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他作为福建中共地方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始终坚持按照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办事,因而被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被诬为推行所谓“罗明路线”,受到残酷的斗争,并于1933年春被撤销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职务。中共中央在1945年六届七中会的决议中已作出结论,为“罗明路线”平反。

        长征时在遵义受伤,组织决定留他与夫人谢小梅在贵阳,准备开辟黔川滇边区,但因与当地党组织未取得联系,连生活亦无以维持,只得在安顺城里当清洁工人,晚间住宿在城门洞中。1935年7月,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时被捕,后虽获释,却失掉了组织关系。1936年冬至1942年秋,他回到家乡任百候中学代校长。这时,他先后与张鼎丞、方方以及中共大埔县委书记萧明(力克)取得联系,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培养青年,掩护革命同志。自1937年9月以后,联合全县各抗日社团在县城、百侯、高陂等地召开四次联席会议,推动全县抗日救亡运动。其间,曾二度到海外向华侨宣传抗日和募捐支援新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南方大学副校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和第六届常务委员。1987年4月28日病逝于广州,亨年86岁。

        大埔县

        李明光  苏区英雄

       图片38.jpg

        李明光(1906—1933年),大埔县高陂镇人。

        1925年,李明光在家乡教书时,积极向师生宣传国共合作,参加工农运动。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到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以后在中共大埔县委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进潮汕、梅县地区,根据中共大埔县委指示,积极做好接应工作,引导起义军入大埔县城茶阳。1928年1月1日,大埔县委举行高陂暴动,率领暴动队伍进攻国民党高陂区党部和区署,活捉反动头子苏宝珊和伪警长,缴获财物一批。1月15日,任工农革命军第十五团团长,先后率部袭击银江警察所和举行昆仑暴动,攻打百侯区署及民团总部,狠狠地打击了韩江一带反动势力。5月中旬,带领部队到韩江与古大存等在梅县、大埔、丰顺、兴宁、五华一带建立根据地。1929年夏,任红四十六团团长。同年冬,在韩江西岸开展游击战,配合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南进兴、梅的活动。1930年8月,当选为闽西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31年春,任闽粤赣边区特委组织部长,在福建永定组织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主力打退蒋介石发动的“围剿”。 

        1932年春,任中共福建省连城县委书记、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兼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带领部队转战武夷山和汀江一带,发动群众参军参战、送粮送弹支援红军。4月,参加毛泽东、周恩来部署的漳州战役,出色地完成了组织运输粮草弹药、救护伤员的任务。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十九路军和当地民团围攻连城县城。他准备同敌人展开游击战、运动战,选择时机消灭敌人。但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被迫带部队回城同敌人死打硬拼。在激战中,身负重伤,难以突围,他命令警卫员突围出去。当敌人向他包围上来时,他猛扑上去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为纪念李明光同志,经中共苏区福建省委批准,1933年11月连城县改名明光县,把连城独立营改为明光独立营。

        丰顺县

        李坚真  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

       图片39.jpg

        李坚真(1907—1992年),女,出生在丰顺县小胜镇大南东叶畲村一户贫困的佃农家庭,因生活所迫,李坚真出生后8个月就被父亲李目以8吊铜钱卖给本县黄金镇蕉头窝朱跃宏家做童养媳。      

        1926年5月,李坚真参加农民运动,走上革命路。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参加了东江地区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曾任丰顺县革命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饶和埔中心县委妇委书记。1930年1月,调到闽西工作。同年6月,在任中共汀东临时县委书记期间,听说她开展群众工作和土地革命很有一套,毛泽东夸赞她“你这个女同志不简单哪!” 1930年12月,被选为闽粤赣边特委委员、妇女部部长。1931年9月,任闽粤赣苏区省委妇女部部长。1931年10月,任中共长汀县委书记,是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随后相继任中共连城县工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妇女部部长,中共中央局妇女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中共二纵队司令部民运科长兼工作队队长,后任干部休养连指导员。在陕北期间,她先后担任中共陕北省委组织部长、妇女部长,中共中央妇女部长,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妇委书记、妇女部长,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妇女部长,中共中央东南局妇女部长,苏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苏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兼党校主任,中共溧水、广德县县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后任中共华中分局民运部副部长,华东局妇委书记,山东分局妇委书记。1949年3月,她率领华东妇女代表团,出席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妇联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妇委书记,广东省土改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粤中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监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委委员等职。1973年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2年9月,她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中共第八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因病在广州与世长辞。

        李坚真同志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强的老红军战士,为我国的妇女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华县

        古大存  一面斗争的旗帜

       图片40.jpg

        古大存(1897—1966年),字永鑫,号斛咸,梅林镇优河村人。

        1924年,古大存从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他奉命在东征军张民达师担任战地政治宣传负责人。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奉党组织派遣,回到五华工作,任中共五华特支委员。古大存是早期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在五华创建了乡、区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1928年春,古大存在五华、揭阳、丰顺三县交界的八乡山,开辟新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后任东江红军指挥部总指挥、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等职。1930年5月,古大存被选为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1931年,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委。1934年底,东江苏区只剩下大南山一块立足地。这时古大存调任东江特委常委、政治保卫局局长。1935年,撤出八乡山,辗转到大埔山区秘密活动,保存革命种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1939年,古大存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率领南方代表团赴延安,参加了整风运动,因他敢于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被毛泽东誉称为“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模范共产党员”。1943年任中共中央党校一部主任。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后奉命转战东北,先后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局党校校长,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常委、秘书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 、组织部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副书记、第一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66年病逝。

        曾国华  新中国开国中将

       图片41.jpg

        曾国华(1910—1978年),曾用名曾玉泮,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人。

        1924年秋,曾国华在龙川老隆参加国民党革命军,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一军团十一师战士、班长、排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五团连长。参加长征,担任东渡开路先锋。1936年5月起任红一军团五团副团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随军转战晋察豫和山东各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解放军第三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东北华中军政大学教育长。1949年后,历任陆军第十三兵团、十五兵团参谋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陆军第四十九军军长。1951年11月任空军军长。1954年后,历任东北军区、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8年至1971年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党委常委。曾国华在戎马生涯中,曾多次负伤,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