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档案局 工作动态 见证“契约华工”苦难史的木刻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档案馆 > 工作动态
见证“契约华工”苦难史的木刻印版
来源:本网   时间:2011-04-22 16:13:54   浏览:-
字号:

见证“契约华工”苦难史的木刻印版

广东省梅州市侨批档案馆 魏媛媛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于 1842829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岸通商,清政府由海禁政策变为对外开放,承认“契约华工”,准许洋人在通商口岸设“洋行”,亦称“卖人行”,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大量掠夺华工,运往东南亚各国及南北美洲等地,进行“契约华工”(即猪仔)贸易。

近日笔者在整理客籍商邦的商业印章中,有一块 21cm × 21cm 的木刻印版引起了我的注意,用宣纸将其拓印后发现是一块清光绪丁亥年(1887)香港东华医院当时用于印刷宣传传单,告诫华人抵制“契约华工”贸易,慎防上当受骗前往北美洲巴拿马的印版(见图),看后内容触目惊心。

全文抄录如下:者刻接巴拿马埠华安公司来函备言,数年前埠内有人在厦门招集华人三千余名前往该埠开造火车路,时甫兴工猝遭瘴疠殒命者,几为迨尽,连带病概计谨存者一百七十余人,该东见此惨迫即将载往别埠调医方免此厄,历计各埠有患瘴疠之惨莫甚于此。迄今又闻该埠再欲招集华人数万前往开山通海(开凿巴拿马运河),托词招人往旧金山或别埠为名,种种架词难于枚举,其实骗人直往该埠,如若落船开行断难图脱,历查以前开海具用土人做工,受惯此苦,竟亦有猝中暴亡或头肿脚软者指不胜屈,考地理图所载巴拿马埠在天地交界之深坑地最卑湿,位居东南,冬夏不分、雨水无间且太阳酷烈、湿气上腾、上下相感,若我华人聚至此间,难堪此苦,安得不猝遭暴亡,当为前车之鉴,望 君预宜猛省,勿蹈危机此布。

光绪丁亥年(1887)四月吉日抄刻东华医院告白东华医院位于香港上环普仁街,是一所香港开埠以来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医院之一, 1872年医院落成后取名“东华医院”,用意是“广东华人医院”。东华医院也是香港最早的华人慈善机构,医院由华人捐献财物及政府资助经费支撑运营,并由董事局监管。东华医院成立初期,它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医院的董事是华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有名望的绅商或华人领袖。当时香港华人之间的纷争,经常交由东华医院董事会仲裁,民众亦有透过该院董事向政府反映意见,英政府亦乐意透过东华医院维持华人社会秩序。从东华医院的早期历史来看,本人收藏的这块雕刻印版,完全印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宣传代表了全体华人的根本利益,揭露了资本主义进行“契约华工”贸易的陷阱,挽救了相当数量的华人生命,此印版所印的宣传传单应是报童在公共场合散发、随报奉送或者贴在墙上,是一种很直接有效的宣传方式,也能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工人人皆知“预宜猛省、勿蹈危机”。

这块印版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华侨历史,也是当时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它渗透着海外侨胞背井离乡、历尽艰难,甚至付出了生命,如印版上反映的厦门招集三千余名“契约华工”的命运就是一个沉重的例证,华侨的整个历史是“血泪史”、“苦难史”、“奋斗史”、“成功史”。

原载《千岛日报》 2011 年3 月3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