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俗称“银信”.jpg

“侨批”俗称“银信”

日前,由蓉子主编的新书《侨批里的中华情》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讲述侨批里的故事,描述华人出洋谋生、寄批回乡的历史轨迹,细说先侨在异国的艰辛和顾家行孝、不忘根本的心路历程,弘扬华人华侨艰苦创业、笃诚守信、爱国爱乡的精神和美德。

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该书收入大量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呈现出华侨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家书”中的传奇——侨批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记者了解到,侨批文化的热潮,也使得侨批的身价水涨船高,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炒家。如今,侨批的价格已经堪比百元钞——一摞侨批要用等高的百元人民币去购买。

侨批由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最主要的特征是“银信合一”,既有家书又有汇款凭证双重特征。

该书囊括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四个国家、老中青三代二十余位作者,以文学之眼窥看侨批记忆,用真挚之心感悟华侨华人的历史述说,谱写“侨批中的中华情”,将过去与当下,历史与未来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海邦剩馥”背后的故事


“海邦剩馥”,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侨批和侨批文化研究的盛赞。一方面,侨批不仅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以及华人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精神,更是研究海外华侨华人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档案文献。

书中作者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新的历史契机下,回顾中国人早期在海外的奋斗史更具重要意义。侨批承载着大量早期海外华人的“中国故事”,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原生态史料,不仅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同时包孕着社会变迁、世代更替的鲜活记忆。它能带我们回到原生态的历史现场,体味早期远赴海外奋斗的华人原初的乡愁,传播海外中国人最早的、最鲜活的“中国故事”。


精彩书摘1


感恩行孝话侨批


“孝”字的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道,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文化基因,它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也涌动在侨胞的侨批中。

百多年来,不少同胞,或为躲避战乱灾害,或为养家谋生,他们“过番”“卖猪仔”,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南洋,到北美,做苦工,做小买卖,艰苦奋斗,成就事业。白天他们无一日歇息,夜晚他们乡愁绵绵。夏对星星,秋对皓月,最挂心是双亲的温饱、健康、安危乃至终老。他们最痛苦的就是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页页侨批道出了他们的挂心和痛苦,从中我们能谛听到怦怦跳动的孝心。

一封侨批上写着:“母亲言衣服破碎不堪,儿闻之心甚酸疼万般,儿子罪过”;还有侨批上有这样的文字:“男儿何忍置家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个叫集贤的在侨批上对慈母说,父亲仙逝,“实痛惜仙游之时,无在侧奉侍,其罪大焉”。

…………

这种孝心在叶和仁致母亲钟氏的四封信中表现尤为鲜明。

叶和仁致母亲的四封信,前后用词有微妙的变化。1885年信的开头为“禀者”,1900年信的开头为“敬禀者”,而后两封信开头都写“跪禀”。叶和仁的“跪禀”,不是尺牍启首的套话,而是情感的凝重和心头的沉重。男儿膝下有黄金,一跪天地,二跪父母,大恩之外是不能轻易屈膝的。跪禀,跪着向母亲禀告,深表敬崇和向母亲“请罪”。因为“我兄弟三人在外,未曾有一人在家奉侍母亲”,“兄弟出番,无一回唐看顾老母”。

……

页页侨批显示:关山万里之外的世世代代的侨胞,和所有炎黄子孙一样,都流淌着感恩和担当的血液。


精彩书摘2


柴米油盐问金安


读侨批,看到众多男儿为家计远赴南洋艰苦奋斗,女性并未缺席。过番女子并无谋生技能,做的全是打杂的基本工。读了多封女子家书,深为感动,其中杨秀兰寄儿楚鸿:“汝母每日,千辛万苦,受尽饥饿,积蓄寄去。挂念唐中孙儿,正受尽苦楚,工作十分沉重,手足每日浸水生螆。汝务须勤俭耕作,以免家中大小受饥受寒……”

手足每日浸水生螆,为的是家中大小免受饥寒。这样的女性,应该追颁奖状,以慰泉下,以彰后人。

中国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到了艰苦时候,女子一样把家庭负担视为己任。女儿梅给母亲的家书说:父亲去世了,子女不能随侍在侧,“子责不周,百身莫赎”。如此自责之语,体现了女儿的孝亲,她不因身为女儿而推卸责任。

丁陈氏寄家姑大人,因币值低落,物价飞涨,至家批不敷应用,“家需连月久缺,如有向人借用多少,示明来知,下信设法应付”。信末附加:“大人年老,为媳亦知,唯望代媳尽力安为。专此,敬请金安!”

侨批中的女子,有女儿、有儿媳,亦有母亲,不论哪个身份,都有一颗为家庭奉献的责任心。她们在困苦中走出家门,到海外谋生,始终负荷家乡亲人的生活重担。她们柔和却不柔弱!

女子家书,并无文教世局大事,一颗纤纤芳心千万缕,丝丝缠绕在柴米油盐、亲邻长幼的琐事中,寄钱寄药寄旧衣,问大问细问金安。

那时代的女子,多不识字,执笔抒情难。有个聪慧女人,竟剪了歌册上的字,贴字排句代替书写,真是神来之思!

多彩的侨批,记录了时代男儿的坚韧,也铭刻了女性对家庭的痴情!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2018年11月9日广州日报第2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