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部门文件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三年工作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三年工作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来源:本站   时间:2013-03-01 16:30:33   浏览:-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三年工作计划(2013—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2月27日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三年工作计划(2013—2015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4
(一)发展现状…………………………………………………………… 4
(二)存在问题…………………………………………………………… 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0
(一)服务“一园两特带动一精”战略,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10
(二)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实现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11
(三)加强电子政务工作,以政务数据中心助推大数据建设………… 12
(四)大力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创新跨越发展… 13
(五)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高起点发展梅州文化旅游业…………… 15
(六)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建设“智能梅州”…………………… 15
(七)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助推特色宜居城乡建设………………… 17
(八)打造“数字梅州”,加快推进民生信息化……………………… 18
(九)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信息化健康发展………………… 20
四、重点工程……………………………………………………………… 21
(一)“两化融合”工程………………………………………………… 21
(二)大数据工程………………………………………………………… 22
(三)商务电子化服务工程……………………………………………… 23
(四)移动互联网及宽带工程…………………………………………… 24
(五)“智能梅州”工程………………………………………………… 25
(六)统筹城乡信息化工程……………………………………………… 25
(七)民生信息化工程…………………………………………………… 26
(八)全民信息化素质培训服务工程…………………………………… 28
(九)信息安全工程……………………………………………………… 29
五、保障措施……………………………………………………………… 29
(一)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9
(二)完善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 30
(三)建设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平台……………………………………… 31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31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 31


  为进一步提升梅州市信息化水平,适应2013—2015年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83号)和《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梅市府〔2011〕2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

  1.经济和工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较大发展,在重点领域信息化成果尤为显著。全力推进两化融合,在数字改造、节能减排、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的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6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0%,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0%。先后有五家企业的项目被评为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

  2.信息产业高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步伐加快,各项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2010年电子信息业总产值达到63.5亿。软件及服务外包业正在起步,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共有6个项目获得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3.电子政务全面推进,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架构初步形成,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全市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建立办公局域网,市级和县级政府、市级部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出入境服务、网上申报税费、在线开票等项目实现在线处理。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征信系统,为社会各界查询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服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不断完善,建成梅州民生网上信访系统,为社会风险化解提供新的解决手段。

  4.电子商务起步发展。加入我省千家网店行列的企业有2家。截至2011年,全市互联网用户数约为176万,互联网普及率41.2%,卖家总数为493家。全市各类型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注册开展电商业务的有约3505家,全市各类型用户在淘宝商城注册店铺的有493家。

  5.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能力不断增强。电信业全面进入宽带网络,3G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开通3G基站1354个,WIFI热点183个,3G网络实现全市乡镇镇区以上区域全面覆盖;全市出口带宽超过150G,宽带网络容量近51万端。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5万公里;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3026个;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4.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41.7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3.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98.3万户。全市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农村4M宽带接入能力覆盖达到100%。梅州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市、县、镇及主要自然村,有近45万的数字电视用户。建成无线电监测网,实现重点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业务的电波监测。

  6.农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山区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各大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实现3G无线网络覆盖,农村群众通过手机平台进行农业资讯查询。移动信息化应用项目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山区扶贫的新生力量。信息兴农和农信通平台的建成使农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融入到特色农业。建设“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致富宝”信息服务平台、农村农产品交易平台、梅州农业信息平台、梅州市名优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梅州茶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梅州市油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等,提高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水平。2010年,五华县“民声通道”专栏获广东省农村信息化优秀成果奖。

  7.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并已成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财税、金融、城乡规划、国土、工商、政法等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存在问题。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宽带化、泛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得到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

  ——信息产业方面,信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有待突破。

  ——电子政务方面,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偏低,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两化融合方面,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面向产业集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

  ——民生信息化方面,民生信息化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信息安全保障方面,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仍有待持续增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核心任务,及时把握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托,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信息化普及应用,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行业、区域、城乡信息化发展,全面服务“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深化应用,突出重点。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紧紧抓住绿色经济崛起的机遇,以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为载体,城乡统筹建设,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领域的重大信息化工程。

  3.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应对技术融合催生的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抓好“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4.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顶层设计、政策导向等作用,引导社会和公司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5.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6.加强管理,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信息安全工作,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互联网管理。

  (三)发展目标。

  2013—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信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400亿元,带动全市就业岗位40万个。

  ——城区光纤到户率达到100%以上,村村通光纤到户率达到70%。

  ——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平均接入速率达到20M,实现100%村村通宽带。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50万。

  ——加快完善3G通信网络,网络的人口覆盖率达99%,3G/4G用户数达到70万。

  ——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加快网络整合步伐,全面推进与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全面完成镇级网络整合和数字电视整转工作任务。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50万。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建成广东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电声产业基地。通过大项目引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至30%以上。

  ——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和农村,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各县(市、区)分厅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完善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的覆盖面,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上网率达90%。

  ——引导扶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深化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港澳台的技术合作,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共享。

  ——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遍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0%。传统产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

  ——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民政、计划生育等领域的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实现全市中小学教育城域网接入率100%。

  ——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0%。

  三、主要任务

  (一)服务“一园两特带动一精”战略,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突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结合,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和宜居城乡建设。以信息化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数字化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服务“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试验区,大力发展工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当前要把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重点。要全力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信息化辅助工业园,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努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将信息化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因素,以信息化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以信息化支撑带动上、中、下游工业企业的发展和联动,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电子商务的深入应用。以“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为重点,构建“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加快构建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发展第三方的小额支付,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二)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实现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积极引进新兴电子产业、上下游企业落户梅州,大力支持山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应用,让梅州成为信息化助推山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地、试验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促进绿色工业发展。紧紧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育信息网络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新的增长极。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和“客商团队培养计划”,对梅州现有产业进行梳理,全面掌握各大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分析产业发展前景,确定未来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龙头带动企业,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引导企业扎堆、抱团发展,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以博敏电子、龙宇电子等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加大培植和扶持政策力度,大力发展以高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声器材和通信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实行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大力扶持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壮大一批电子元器件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通过大项目引进带动形成超百亿元的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至30%以上。加快工业园建设,搭建信息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打造信息产品集群创造条件。建设云计算信息中心、高清视频教育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化基地3大项目,打造粤东地区最大的数据处理基地,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三)加强电子政务工作,以政务数据中心助推大数据建设。

  运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构建政务数据中心,为市直各部门提供按需申请、弹性化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通过电信运营商拓展数据存储空间和服务,满足数据扩展和备份需求。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经济、财政、金融、税收、统计、公安、民政、工商、国资监管、市政、安全监管、环保、审计、监察、质检、医疗、食品药品安全、企业和个人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强化各类信息资源的规划和整合,推进全市电子公文交换和数字档案管理,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绩效评估和运行维护机制。推动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计算模式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推动办公模式向云端化变革。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面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和市、县两级网上办事大厅,完成电子政务内网的优化升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信息化在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的应用,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四)大力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创新跨越发展。

  政府重点在整合资源、金融扶持、平台搭建、市场开拓、信息技术嫁接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帮扶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筑牢实体经济增长基础。大力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优先发展网络零售平台, 支持发展制造业直销模式、社交网模式、团购模式、物联网等电子商务新模式在梅州的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托优势产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大型、专业化网络零售平台,加快开发特色鲜明的商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经营模式。培育或引进规模大、资源整合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一批电子商务标杆企业落地梅州。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技术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梅州。培育发展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以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为依托,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电声、陶瓷、酿酒、家电、服装、家具、工艺品、精致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专业化生产、协作配套作用。创新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中的拓展与应用,以信息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等对电子商务具有强力支撑的产业,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海量存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项目落地梅州。引导服务外包产业、区域呼叫中心落户梅州发展,加大力度引进云计算产业、数据中心、数据存储、服务外包产业等。协助本地电信运营企业推广手机、掌上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积极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更具个性化、实时化、社交化、精准化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五)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高起点发展梅州文化旅游业。

  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休闲旅游基地建设,通过信息化打造休闲旅游品牌,构建数字旅游产业体系。全市打造一批集合景区自动化导览讲解系统、景区信息联播系统、景区客流实时采集监控系统、景区电子售票系统和景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为内容的数字景区。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便民服务咨询体系,实现游客通过电脑、电话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查询系统查询符合其需求的信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广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整合全市休闲娱乐资源,为旅客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信息服务。鼓励全市旅游服务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城市旅游品牌的宣传与推介。支持著名景点构建网络虚拟旅游环境,帮助线上旅客实现虚拟漫游。通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与旅游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旅游管理机构共同建设,采用旅游信息技术,搭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技术平台,打造集合梅州旅游综合数据库以及指挥、协调等功能的旅游信息化发展综合平台,初步建成集群化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打好旅游信息化的工作基础。通过构建行业管理智能体系,构建与旅游主管部门之间、各相关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畅通的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和管理平台。全力构建数字景区、数字饭店和数字旅行社等三大数字体系建设。

  (六)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建设“智能梅州”。

  大力支持通信运营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推动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构筑区域核心竞争优势,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铺筑“信息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通信、电视、数据网络“三网”融合;以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建设无线城市;大力发展“物联网”,推进基础通讯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抓住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突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重大机遇,推动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光进铜退”改造,全面推进城市地区光纤到楼入户,向乡镇和行政村的延伸。加快信息网络向宽带化发展,推进宽带向学校、图书馆、医疗机构、社区等公共服务结构延伸,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加快现有互联网的升级改造,加快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完善3G通信网络,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推进物联网与宽带网、移动网与固定网融合发展。推进数字媒体节目中心和视听节目综合监管中心的建设。利用多种无线技术,建设宽带无线城市。进一步提升无线电管理能力,加快无线电监测中心和五个区域性监测分中心,以及各区县无线电联络站的建设,加快完成频率使用规划。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稳步推动IPv4向IPv6演进,加快构建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0〕66号),大力推进物联网应用,提升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行管理和运营服务水平。加快统一门户体系、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统一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等在内的城市公共运营服务支撑系统建设,全面支撑智能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运营的发展。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服务水平。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构建安全、快捷、智能、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智能物流建设,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增加物流的便利度,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智能环保建设,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居住环境。积极推进智能互联和绿色节能示范区建设,促进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度建设,加强模式创新,不断完善物联网发展环境。

  (七)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助推特色宜居城乡建设。

  全面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政务连农民、信息技术兴农业。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为基础,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着力打造以“三大农业”和“八大产业”为特色的广东生态农业强市,走出一条独具梅州特色的绿色现代农业之路。推动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成结构合理、科学完善、安全生产、多元化的数字化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构建全市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平台,实施安全农产品溯源体系工程,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主要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多种信息服务渠道,实现全市行政村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网的全面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装备数量和质量。加强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农村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撑农业生产、销售和运输。大力推进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发展农村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推进农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兴农”提升工程,推动农村三网融合、无线田园建设,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率,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普遍提升农村居民信息能力,提升农村地区熟悉技术、会生产、懂市场、有管理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数量和质量。通过建立市县镇村四级信息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探索农村信息化有效的运营模式,建立政府、企业与农民长期的共赢机制,确保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八)打造“数字梅州”,加快推进民生信息化。

  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教育、科研、交通、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助推“数字梅州”建设。以梅州民声建设为依托,加强网络民声、民情工作。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教育信息化平台、卫生系统信息化、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用推广等建设,推广城市公共交通、医疗、教育、商业流动等领域应用,为公众提供便捷、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环境。加快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过加大投入,优化梅州基础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科技技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推进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医院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测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增强医疗救治、防疫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医疗行业智能化建设,提高居民享受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水平。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完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动态监管,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社保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提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能力。推进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信息化,提升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推进社区信息化,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服务,推进社会福利信息化。推进质量工程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梅州平安城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与平安联防平台,强化巡警、辅警网格化巡逻,推行“千警连千户”,确保全市治安平稳的态势。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通过数字梅州地理空间系统与梅州市信息化应急平台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在气象、地震、地质和风暴潮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应用,建立重大灾害自动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信息化与城市数字化生活信息化水平,构建“数字梅州”生活服务平台。

  (九)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信息化健康发展。

  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组织领导体制,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统筹规划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加快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强密码技术的开发利用,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健全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互联网治理,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技术保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和网络文明建设,大力普及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构建积极健康的互联网网络环境。加强各类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探索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安全制度和标准化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网络信息体系,确保信息安全。建立完善无线城市宽带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抓好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打击网上诈骗犯罪和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开展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

  四、重点工程

  为落实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保证在2013—2015年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实施以下重点工程。

  (一)“两化融合”工程。

  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见,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使工业化走上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围绕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产业协同、节能减排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有效优化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全面推进工业主导产业信息化,加快汽车摩托车业的产业链信息化应用,加快工业数字化,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材料加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效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加快标准资源信息库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大数据工程。

  建立各县(市、区)政府和部门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采用行政收集、网络搜取、自愿提供、有偿购买、传感采集等方式,建立大数据收集渠道。运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以现有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为基础,整合市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网上信访大厅等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以网上办事大厅、社会信用信息网、市场监管信息网、医疗卫生信息网等重大信息化项目为基础的政府大数据库,为各部门提供按需申请的弹性化信息基础资源服务,逐步消除部门分散、重复、低水平建设和“信息孤岛”。推进二维码、RFID、传感器等普及应用,实现数据自动收集。加强政府大数据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以业务协同为基础,以数据共享为支撑,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创新水平。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监管和宏观调控等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快推进行业、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引导和扶持行业大数据系统建设,为重点行业、产业基地、园区提供支撑服务。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帮助中小企业定制各类大数据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培育数据资源服务重点企业,提高数据资源服务能力。推动大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和生产环节的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商业的大数据创新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提高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水平。加快城市“云计算”发展规划,加快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扶持云服务供应商,支持“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的建设。

  (三)商务电子化服务工程。

  依托梅州生态和文化两大独特资源禀赋,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产品、休闲旅游及养生、客家文化、特色商贸等优势产业相融合,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电子商务孵化器。根据梅州产业特色,推进农产品、工艺品等电子交易平台与仓储深加工等物流活动协同集成发展,建立健全依托专业市场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创造条件,整合资源,大力打造各类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梅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指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推广网上商贸,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节约企业成本,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发展第三方小额电子支付服务,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本地电商平台采用多种电子支付手段用于结算,提供基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终端的电子支付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化的电子支付体系。规范和促进本地非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鼓励开展在线支付、移动支付业务创新,建立梅州产品诚信电子认证体系,强化电子商务数据安全。支持信用调查、认证、评估、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信息的对接和共享,打造线上线下信用互通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纠纷处理、争议调解、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交易环境。

  (四)移动互联网及宽带工程。

  统筹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局域网(WLAN,包括WiFi等)、新一代移动通信(LTE)等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宽带无线城市群建设,推进WLAN在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覆盖,提高热点地区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加快现有网络的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完善3G网络部署,扩大3G及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城市的覆盖深度,并向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延伸。探索3G网络向LTE发展演进。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融合业务的发展,增加对产业的发展。稳步向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与演进,统筹规划和推进IPv6网络建设、网络过渡和业务发展。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组织协调、引导推动三大电信运营商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化3G+WLAN无线宽带网络共建共享。积极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创新,鼓励面向工作、学习、生活等领域的无线宽带网络增值服务,构筑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服务环境。建设无线城市,推动信息入户,完善家庭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基于无线宽带的普及型家庭信息化终端,推进家庭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推进“信息家园”计划,建设社区信息化系统,为人民群众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社区管理、生活服务、智能家电、休闲娱乐等数字化生活增值服务,提高生活现代化水平。

  (五)“智能梅州”工程。

  加快制定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战略,大力发展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可视化城市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城市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的应用,全面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管理、高速公路管理、客货运输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道路监控系统,加快公交枢纽运营管理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公交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道路抢修救援调度系统、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建立快速、准时、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可视化管理水平和政府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梅州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环境监测和保护的能力。积极推进智能互联和绿色节能示范区建设,减少停电时间和频率,降低交通拥堵,减少城市污染,降低燃料使用量,降低碳排放量,构建智能梅州框架,促进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六)统筹城乡信息化工程。

  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完善梅州市农业信息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推动信息化镇、信息化村的创建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农村文化、农资市场、生态旅游等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特色农业、特农产品、特色乡村旅游等信息化乡镇标杆,开展农村电子政务、计算机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应用水平。围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农村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平台、涉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国内外技术标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及农村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和专业涉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供网上公共服务、农业知识、市场供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搭建市级有关部门、专家与农户的交流平台,及时反馈涉农企业、农户提出的信息需求,实现信息互动。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积极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民生信息化工程。

  围绕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简捷实用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打造梅州市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网上远程医疗和网上医学教育,推行电子病历,推进“数字医院”建设,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加强信息技术在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信息化,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和公众出行交通服务领域的应用,完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建设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和旅游短信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平安梅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善监控覆盖范围,增加重点企事业单位、重点公共场所、交通事故易发路段及群体事件易发部位的监控密度,并将系统延伸至各主要工业园区、重点旅游乡镇,逐步实现视频监控乡镇全覆盖。大力推进数字梅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为梅州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应急保障、科学决策、公共管理等提供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综合减灾防灾和应急指挥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联动防控数字体系工程建设,实现各专业应急指挥平台、区县应急指挥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通过建立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监控、对公共卫生的监控、对检验检疫的监控、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和对产品质量生产销售环节的监控等相应的监控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加快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大气和环境监测系统等的建设,实时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为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撑。

  (八)全民信息化素质培训服务工程。

  推进信息能力培训,提高全民信息素质。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干部信息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对在职干部的信息技能培训,实现全市处级干部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开展电脑办公和对外服务;科级以下干部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人人达到“三会”(会用电脑办公、会上网搜索信息、会用互联网开展业务交流和应用)。地方高校依托科研能力和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参与政府引导的培训工程计划,开设信息经济课程,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引领和影响区域软实力的提升;继续完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素质;充分利用梅州教育城域网网络和资源优势,通过网络优化和整合互联网教育应用产品、梅州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平台和基础教育网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广“校校通”、“家校通”、“远程教育”,实现梅州全市100多万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家中访问梅州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并可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和网上教育,把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课堂开到社区、城镇和乡村。建立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信息化平台,提供多媒体通信、网上购物、远程教育、医疗保健、网上银行证券、网络游戏与视频点播等各类信息服务,满足现代家庭信息化需求。开发基于宽带网络的普及型家庭信息化终端,进一步推进家庭信息化的发展。

  (九)信息安全工程。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信息网络安全监控平台的建设,提高对互联网违法犯罪、重要信息系统失泄密、非法密码使用等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快建设符合“三网融合”发展的网络监管体制。加快信息安全综合测评认证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认证、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信息安全风险测评等信息安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社会各行业、主管部门、运营单位等提供重大信息安全威胁公告、政策法规信息检索、安全培训等信息安全服务。依托政务外网,全面实现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统一接入,加强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的安全管理,提高政府信息系统防病毒、防攻击、防泄密和反窃密能力。加快数字认证中心建设,推动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广泛应用。落实密码的分级保障管理要求,引导重要信息系统及涉密系统用户合理合法地使用密码技术,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部署2013—2015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凡涉及信息化的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健全全市各级信息化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市与区县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加大人、财、物保障,确保各县(市、区)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紧跟全球信息化发展最新动态,加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对项目立项审批、招标、建设实施、综合验收、运行保障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推行信息化工程代理、监理机制和验收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项目成功率。加快转变监管理念,探索适应网络融合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监管制度。

  (二)完善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

  完善信息化社会服务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服务、自律、代表、协调职能,不断培育信息化咨询服务、工程代理、工程监理、项目审计、安全测评、数字认证、软件评测、教育培训等功能性社会服务机构。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市场环境,鼓励业务创新,提供市场许可、资源分配、技术标准、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支持,推动运营服务市场的公平有效竞争。加强国际、国内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完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外资、人才与技术的引进力度。将试点示范成为一种规范有力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手段,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类信息化试点示范。加强信息化宣传和推广力度,推动全社会对信息化推进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三)建设信息化建设投融资平台。

  优化信息化投融资环境,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方向转变,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创新信息化项目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并完善外包、特许经营等模式。保障信息化建设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市、县(市、区)两级财政的积极性,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的重大城市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统筹和完善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自身信息化的投入。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加强信息技术相关学科建设,着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鼓励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信息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培养,鼓励学校和社会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公务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投入,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加快培养农村和社区的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统筹信息化人才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做好信息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信息化队伍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

  建立城市和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机制,切实地掌握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支撑信息化发展重大决策。建立包括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在内的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制度,对信息化实施后的运行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客观、公正的评议和考核,确保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协调运行和发展。让市民参与评议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引导和支持示范性好、引导性强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行上水平,发挥应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