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金融工作局 地方要闻 中共梅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金融工作局 > 地方要闻
陈敏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
中共梅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
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0-09-30 15:22:47   浏览:-
字号:

  昨日,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梅城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新部署,总结我市生态发展区建设情况,进一步发挥主体功能区的作用,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加快梅州苏区振兴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市委书记陈敏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就经济工作作专题讲话。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鼓励不同功能区在各自赛道上各展所长、赛龙夺锦的要求,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主动适应新定位,提出了“123456”的思路举措和“六争六补”的工作总抓手,推动我市生态发展区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六争”工作亮点纷呈,生态文明稳步领先,乡村振兴阔步前进,脱贫攻坚绝地反击,文化名城深化拓展,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对外交通、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平台、改革开放、民生事业等“六补”工作稳步推进。实践证明,市委“123456”的思路举措符合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符合梅州实际,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实现梅州苏区振兴!

  会议强调,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风云变幻,带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全市动员、全力以赴,一丝不苟抓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实现由负转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抓住“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梅州贡献。

  会议强调,要顺应大局大势,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一要顺应“两个大局”,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更有担当、更有作为。二要把握“两个协调”,把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与苏区振兴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体谋划、一体推动、一体落实。三要服务“两个战略”,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以“梅州所长”,对接“湾区所需”,融入“双区”“双城”大市场。四要注重“两个循环”,对内聚焦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推进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对外发挥侨乡优势,用好跨境电商综试区,建好梅州综保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三进一出”。五要聚焦“两个百年目标”,客观认清市情,理性看待差距,清醒面对问题,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六要做好“两个统筹”,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谋划对接,推动一系列事关梅州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会议强调,要推动出新出彩,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要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一是培育绿色产业新体系。要以绿色低碳、集约高效为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抓紧打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铜箔、互联网、文旅、体育、大健康、特色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力争“5311”绿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大幅提升。二是建设绿色发展新平台。要以国家级梅州综保区、省级产业园(集聚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业内涵,优化管理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硬实力。三是打造创新驱动新支撑。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50家以上,加大创新投入,筑牢研发平台,扶持上市公司,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共促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四是优化生态经济新环境。要严把准入关、防治污染源、强力补短板,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相得益彰。五是畅通内外循环新渠道。要共建产业循环,建立跨区域产业共建新模式,打通市场循环,狠抓“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发挥梅州粤东北交通门户城市的作用,念好山海经、拥抱大潮汕,促进区域循环,推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内需和外需更均衡。

  会议强调,要增强动力活力,强化生态发展区建设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融入省内交通主骨架,完善市内交通大网络,打通出省出海大通道,优化航线航班快通道,全力打造市区到县城1小时、梅州到汕潮揭1小时、到珠三角2小时、到厦漳泉2小时的“1122”交通圈。二是统筹推进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全光网城市、工业互联网、智慧梅州等新基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等领域基础设施短板。三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稳定市场预期、吸引企业投资为抓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开展精准招商,推进崇商重企,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四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五星争辉”要求,加速形成“一县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圩镇特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各县(市、区)经济实现可持续良性增长。

  会议强调,要持续用心用情,保障生态发展区建设走深走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健全领导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大力整治“推绕拖”歪风邪气。二是强化政策对接,抓住国家和省编制“十四五”规划机遇,吃透政策、争取政策、善用政策,积极谋项目、上项目,把政策红利变为“真金白银”。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人才新政”,加快探索高效供地模式,加强政银企合作,确保项目推进有人用、有地用、有钱用。四是强化担当作为,敢干事、善干事、快干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状态狠抓落实。

  会议强调,经济工作重点要抓好“七个聚焦”。一是聚焦项目投资,坚持项目化工作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基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二是聚焦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医药康养、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产业,致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狠抓招商引资。三是聚焦平台载体建设,抓好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平台建设。四是聚焦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城成色,做强产业特色,深化镇(街)体制改革。五是聚焦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六是聚焦培植财源,落实资金直达项目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大金融支持“三农”、中小微企业力度。七是聚焦绿色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推进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县城,全面完成污染防治三年任务,抓实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会议强调,建设生态发展区,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市委将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党管武装,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加快生态发展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市委委员、市委候补委员出席会议。不是市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市有关领导同志及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嘉应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市法院党组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各部委、市直正处以上单位和中央、省属驻梅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镇(街道、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