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解决9.139万人饮用水困难
今年汛期尤其是进入8月份以来,我市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降雨减少,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市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组织力量抗击旱灾,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据了解,截至10月16日,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6.59万亩(轻旱20.77万亩,重旱5.49万亩),其中旱地缺墒面积1.72万亩。目前全市塘库蓄水4.704亿立方米,比往年同期平均值少37%。全市因旱出现临时性饮用水困难群众0.981万人。
旱情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早会商,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抗旱工作,强化抗旱措施的落实,将旱灾损失降至最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市农业局从8月中旬起,实行每周报送旱情制度,重大灾情随时书面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利、三防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合作,及时会商旱情,评估旱灾影响,适时发布旱灾预报,指导农民科学抗旱。针对农作物受旱情况,由市农业局牵头派出四个工作组到各县(市、区),加强农业抗旱指导,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抗旱第一线指导农户抗旱。工作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按不同作物、不同受旱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晚稻做好保苗工作,防止禾苗因旱枯死,采用喷灌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指导农户合理利用抗旱剂和保水剂,适时喷施叶面肥,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同时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万份,指导农户做好抗旱和作物田间管理工作。
在行动中,各相关部门把保障人畜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首位,深入一线指导。市三防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到兴宁、大埔、五华,深入受旱现场调查了解旱情和指导抗旱工作。畜牧部门先后派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500人次,帮助养殖场养殖户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针对为城区30万居民供水的清凉山水库库容严重减少的情况,市三防指挥部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研究制定了梅城居民用水应急预案,并做好启用备用水源供水的各项工作。认真抓好水毁机井、陂头、渠道等灌溉设施的修复,恢复抗旱能力,旱情比较严重的平远县修复了受损严重的富石水库灌区、高峰滩灌区渠道等灌溉设施,确保了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受旱地区积极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寻找水源,通过增加抗旱机电抽水设备,采取拦河、筑陂、开渠、打井抽水等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抗旱;组织和发动受旱地区的群众疏通灌溉圳道,抢修水毁陂头、涵闸等灌溉设施,使有限的水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提高了抗旱能力。对大埔县西河镇、五华县华城镇等受旱较严重的镇,我市及时调拨抽水机,协助群众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截至10月16日,全市累计已投入抗旱人数8.018万人,投入抗旱资金646万元,投入抗旱机动设备0.566万台套,抗旱浇灌农作物面积16.07万亩,累计解决了9.139万人饮用水困难,有效缓解了受旱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
(梅州日报/记者林德培 曹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