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创卫”为动力,对梅州城区集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别脏乱差 环境洁净美
市场内,应时果蔬整齐地摆放在摊档台面上,新鲜熟食“隔离”进洁净的玻璃橱窗里,干爽的防滑瓷砖地板,宽敞的过道,良好的通风条件;市场外,摊档不再堵塞通道,道路不再污水横流……到梅城的各大肉菜市场买菜,市民不用再“踮起脚尖、提着心,捂起鼻子、皱着眉”,而是舒舒心心地购买!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动力,以“实惠百姓、志在必得”为创建工作要求,努力实施“洁净工程”,切实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提升世界客都形象。其中,认真按照“创卫”标准,对梅州城区的集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梅州城区新建、改建、整治集贸市场23个,政府投资兴办的7间集贸市场,已有6间完成改造,另一间也将动工改造。改造后的集贸市场彻底告别了过去脏、乱、差,开始以“洁净美”的崭新面貌方便市民购物。
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谈起以前的一些肉菜市场,梅城的市民纷纷皱起眉头:一堆堆的鸡毛鱼鳞、随处可见的残枝烂叶、堵塞道路的“走鬼档”、配备着蝇拍的熟食档……肉菜市场的“脏乱差”问题成为梅城百姓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
记者了解到,已经改造的23个集贸市场是梅城市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在改造前,这些市场普遍存在乱摆乱卖、不上台面、没有公厕、排供水不畅、地面坑洼、禽类水产摊位不规范、熟食经营不卫生、“三防”设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等情况,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造成个体户不愿进场经营、消费者不愿入市场;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一些居民集中区未规划兴建市场,造成沿街摆卖,堵塞交通,环境乱、脏、差等现象严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而集贸市场严重的“脏乱差”成为了制约我市“创卫”的“瓶颈”。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应广大市民的要求解决多年的“难点”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力度,对梅州城区集贸市场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明确提出要求。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总站和梅江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成立专门的市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主要领导干部挂点包干,“挤”出专项资金,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重新规划设计、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同时,公安、城管、工商、环卫、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市场周边占道经营、乱摆卖、秩序混乱、卫生状况差等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对集贸市场的改造、整治大刀阔斧地展开。
据统计,2007年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州城区新建、改建、整治集贸市场23个,其中,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总站对政府办百花洲、瓜园、黄塘、楼下塘、东山、龙坪6个集贸市场投入逾1000万进行改造、扩容,改造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改造市场摊位台面829个;新增市场面积4000平方米,新增加摊位台面500多个;对升级改造后的华建市场、新中苑市场进行了接收管理。近期,将对西区市场进行修缮,解决城西大道乱摆乱卖问题。
以人为本的创意之举
在黄塘市场,记者拦住了刚刚从市场里买菜出来的林阿姨,提着大包小包的她正准备到肉菜市场旁的超市里买一些生活用品。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肉菜市场旁边就是超市,在一个地方一次性就可以把菜和日用品买回家,再也不用来回跑几个点才能把需要的东西买齐,方便极了。
在集贸市场的改造过程中,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总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便群众”出发,积极探索市场物业发展新思路,充分利用市场自有资源,挖掘市场潜在价值,对具备条件的市场按“农贸市场+超市”的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即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总站与企业(老板)合作,在保留肉菜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将市场的其中一部分空间租赁给企业(老板)改造成为超市。市市场物业管理服务总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这种模式改造市场,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充分挖掘了市场的潜在价值,利用了市场自有资源,提高了市场空间的利用率;二是肉菜市场和日用品超市建在一起更加方便市民购物,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我市城区集贸市场改造模式吸引了不少“同行”的关注,已有一些兄弟市、私营企业等前来参观考察。
我市还通过对市场通道和周边道路修建、下水网道设置、场内排水沟暗化、防蚊闸安装、摊位台面铺设、完善熟食摊档设施、部分门店隔建宰杀间、市场摊位扩容、有条件市场设置公厕等,不断完善集贸市场硬件设施,美化、亮化场容场貌。此外,针对市场经营者不少是附近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政府投资兴办的集贸市场还对自产自销的小摊小贩实施减免场租等优惠政策,深受百姓好评。
服务民生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