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觉村道路建成后村容焕然一新。(本版图片均由第二批广州市派驻茶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提供)

群众在茶阳镇党群服务中心用新设备办理业务。

工作队引进冬闲田菜心种植项目,开辟村民增收新途径。

工作队到太宁小学开展“送书入校园”活动。

工作队配合开展花环龙公益培训。
一年耕耘,硕果盈枝。进驻大埔县茶阳镇一年多来,第二批广州市派驻茶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紧扣“百千万工程”要求,以基层党建为统领,聚焦“五大振兴”目标,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建设、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用实干和担当书写着对口帮扶的生动实践,为古镇茶阳注入强劲的振兴动能。
党建引领强根基 筑牢振兴“桥头堡”
工作队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帮扶工作全过程,入驻伊始便着手创新构建“1+3+27”工作体系。工作队队长余奕剑兼任茶阳镇党委副书记和蓝田村驻村第一书记,3名工作队队员分任群丰村、恋墩村、花窗村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分片包户、责任到人的模式,实现全镇27个村(社区)常态化调研全覆盖。
进驻之初,工作队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镇27个村(社区)的“地毯式”走访。在花窗村,他们踏着泥泞小路查看农田水利设施;在群丰村,他们坐在村民家门口倾听数字乡村智慧治理平台升级需求;在恋墩村,他们沿着省际交界路段记录路灯缺失情况……“村民急什么、村集体缺什么、产业哪里弱,我们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形成问题清单和帮扶台账。这种‘嵌入式’党建模式,打破了过去‘上级遥控、村委被动’的帮扶困局,让我们能直接扎根一线听诉求、解难题。”余奕剑说。
今年9月,组团单位还成功链接优质资源,为茶阳镇党群服务中心捐赠了一批总价值30万元的政务服务设备,包括排队取号机、超级柜台自助服务终端、高拍仪、多功能一体机、饮水机、84寸智慧大屏、彩色打印机等。这批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茶阳镇党群服务中心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切身体会到“数字力量”为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也是工作队以“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不断上台阶的生动实践。
近一年来,花窗村乡村振兴主题小广场、群丰村富北片区机耕路硬底化、恋墩村省际交界路段太阳能路灯安装等35个民生项目相继落地,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休闲等实际问题。同时,工作队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村(社区)“两委”骨干,为茶阳镇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产业振兴激活力 鼓起群众“钱袋子”
针对农村产业“布局散、链条短、规模小、效益低”的普遍问题,工作队以“土地经济学”思维重构产业形态,探索出立体种养、订单农业、科技赋能三种发展模式,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在长兴村,“地下+地面+地上”的立体种养模式成效显著——地下养殖广地龙(中药材)、林地地面种植仿野生灵芝、地上种植百香果。“这种立体种养模式,极大提升了单位土地的产值,实现‘一地多产’的目标,并且带动了15名村民就业。”余奕剑介绍说,该项目是工作队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的重点产业,目前养殖面积有160多亩。
“以前冬天田地都闲着,现在工作队来了,我们开始种上菜心,一个季度每人能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安乐村村民刘大姐望着即将收成的菜心,算起了增收账。她口中的冬闲田菜心种植项目,是工作队破解农村产业困境的妙招之一。
为解决冬闲田问题,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公司+农户”订单农业合作。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并包销产品,农户负责种植管理。60天的种植周期,菜心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让“冬闲田”变“冬忙田”。“企业包销,我们不用愁销路,只管用心种好就行。”刘大姐说,明年她打算带动更多乡亲加入种植队伍。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在安乐村“千亩方”项目基地,1012亩高标准农田里,“烟+稻+菜”轮作模式有序推进。工作队链接农业专家资源,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从良种选育、标准化管理到富硒种植,全程提供技术指导。该基地亩产从去年700斤提升至今年1100多斤,同比增产57%。今年,该项目为村集体增收57万元,带动当地236名村民就业。
“接下来,我们将对接大湾区农产品龙头企业,拓展玉米、南瓜等种植品类,扩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合作规模,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余奕剑说。此外,为畅通茶阳镇农特产品销路,工作队积极创新应用新媒体,组织助农直播12场,推介茶阳丝苗米、黄金百香果、山茶油、蜜柚等优质农特产品,累计吸引超1.6万人次观看,实现销售额近8万元。工作队还与专业公司合作,打造“田彩福帮扶馆”,设立“茶阳帮扶馆”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山融湾”,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就实现销售额近30万元。
民生改善暖民心 织密幸福“保障网”
傍晚时分,大觉村的“郑注明闻传英大道”上灯火通明,村民们在散步、闲谈,孩子们在追逐嬉戏。“以前路难走、夜难行,现在路宽了、桥修好了、路灯亮了,农产品运出去也方便了,日子越来越舒心。”大觉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民生改善的实效。
地处粤闽交界的大觉村,因石径断裂、设施老化,“出行难”“运输堵”曾是困扰村民的“心头病”。工作队进驻后,第一时间将大觉村基础设施改造纳入重点帮扶清单。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卡脖子”难题,工作队联动后方组团单位整合资源,携手广东华域集团等爱心企业注入力量,同时发动外出企业家和村民捐资,最终筹集380多万元资金,完成480米主干道拓宽硬化、3座便民桥重建和186盏太阳能路灯安装,让“烦心路”变身“幸福道”。
在养老服务方面,茶阳镇敬老院扩容提质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针对农村养老“缺床位更缺服务”的痛点,工作队推动敬老院扩容提质项目,新增51张养老床位,同步引入智慧康养服务,实现“硬件+软件”双重升级,为乡镇公办养老机构转型提供“茶阳样本”。
针对农户“贷款难”,工作队金融助理李广明走村串户、普及金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农户、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共发放和担保惠农贷款11笔,金额730多万元。
教育帮扶同样暖人心扉。大埔中学和茶阳镇中心小学的多媒体电教室里,学生们正认真听讲;茶阳镇中心小学的篮球场上,孩子们尽情奔跑……一年来,工作队累计链接111万多元资源,为各级学校升级教学一体机、监控设备和体育设施,捐赠1160套学生桌椅,修缮篮球场和电教室。同时,工作队还开展“送书入校园”活动,捐赠图书总价值约9万元,惠及4000多名学生,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选择。
文化赋能铸灵魂 焕发乡村“新气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工作队始终把文化赋能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塑形与铸魂并举,推动文化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从“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本”转化,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龙舞(花环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茶阳镇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符号。为加强花环龙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工作队积极配合茶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综合文化站、花环龙传习所,在镇文化站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公益培训班,吸引40多名龙舞爱好者参加。同时,工作队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大埔中学、茶阳镇中心小学开设花环龙兴趣班,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现在孩子们抢着学,镇里的大小喜事和节假日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花环龙又‘活’起来了。”非遗传承人饶武昌欣慰地说。这种“培训+展演”的模式,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成为增进乡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工作队推动建立茶阳镇乒乓球训练基地,组织工作队员和镇上有乒乓球方面特长的志愿者,为小学生开展义务乒乓球培训。此外,工作队还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在推进绿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工作队坚持生态与文化并重、保护与发展同步,将绿美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茶阳镇人文历史和民俗特色,工作队为村里绘制文化墙绘、建设主题小广场,打造了一批承载村民文化记忆的“联结点”;在绿化种植中,适当增加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让绿美乡村既好看又“值钱”。如今的茶阳镇,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整洁的村庄、浓郁的文化气息,构成了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
驻镇一年,硕果累累;振兴之路,任重道远。余奕剑表示,工作队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持续聚焦“五大振兴”目标,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壮大特色产业、改善民生福祉、厚植文化底蕴,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茶阳镇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罗文燕 刘文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