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服务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助手关爱版 > 区县动态

“永远跟党走,就是我的心里话”

——记89岁老兵、老党员陈河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1-08-09 09:30:00

2.jpg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我想参加游击队!”“不行,你年纪还太小了,回去吧!”1947年,刚满15岁的陈河想参加游击队,早日保家卫国,但因年纪太小被拒。两年后,17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中共游击队的一员,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军旅生涯。

  陈河,1932年出生,梅县雁洋人,市文广旅游局离休退休党支部党员、离休干部,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枚纪念章

  见证峥嵘岁月

  “当时人家问我想当什么兵,我就说想干无线电的,因为我家后面就有一个电台,我总憧憬能成为其中一员。”回忆起当年,89岁的陈河精神矍铄,话语清晰。从他的言语中,能深深感受到一位老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因为上过高中,陈河被选为无线电学员,在闽粤赣边纵游击队学习无线电报务工作知识。解放后,他被调回兴梅军分区司令部任报务员。1952年10月,正在部队里的陈河被紧急召集,北上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在前往东北的火车上,沿途的山河令他感慨不已。“房子被炸掉了,只剩下烟囱,到处都是废墟。”对于战争,陈河心中没有丝毫畏惧。“我一定要保卫祖国,牺牲就是最大的光荣!”抱着这样的信念,陈河与队友们越过鸭绿江,在山林间安电台,保证消息畅通无阻。

  当时的通讯设备,是了解前线战况的主要工具,也是获知敌方情报的重要渠道。为躲避美军的空袭,陈河与队友们只能白天休息,晚上隐蔽通讯。“我们在半山腰处搭起了帐篷,安上电台,但敌军像长了眼睛一样,总是往我们这里轰炸扫射。”陈河说。“有一回,我们跟着部队转移,敌人侦察的飞机在公路上飞得很低,发现目标就扫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新。“当时车上的警卫突然鸣枪,我抱着电台部件赶紧跳下车,抬头一看,头顶上盘旋着的美军飞机正向我袭来!”在千钧一发之际,我军炮弹及时增援并成功击退了美军。

  在朝鲜战场上工作的两年多里,陈河与战友们一起,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打通与前线的联系。抚摸着手中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与和平纪念章,他说这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转业不转行

  筹办梅州电视台

  回国后,陈河仍在解放军部队工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九师和六师、一师先后担任电台报务员、台长、政治指导员、宣传干部,参与了黎江铁路、鹰厦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等的建设。

  “1978年,我转业了,从此告别了‘八一’军旗,原来我是老百姓,后来参军当了兵,唱起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经过30个年头的磨练,现在我要回去当老百姓了,‘从此不是兵,再当老百姓’。”这是陈河写在自己的著作《脚印》里的一段话。

  1978年,陈河回到家乡梅州,在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工作,担任宣传工作,干起自己的“老本行”。1988年,陈河负责筹办梅州电视台,并出任第一任台长,从此,梅州人民结束了十多年只能听转播电台和看不到自办客家话广播、电视节目的历史。

  “当时我们连主持人都没有,记者也非常紧缺,发射机还是专门从南京买回来的。”陈河说。在人员紧缺、机器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梅州电视台进行了试播,编发自采电视新闻稿件。“我们白手起家,把电视台办起来了!”陈河的言语间充满着骄傲。

  退休后,陈河仍在坚持创作,多年来,在全国众多刊物中发表作品千余篇,更获得了诸多奖项。“‘前面就是敌人的飞机,冲上去!我们不怕!’在电台里,我听过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这就是我的心里话。”采访的最后,陈河坚定地说。(记者 黄钰然  实 习 生 谢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