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服务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助手关爱版 > 区县动态

做强“土特产” 打造“新引擎”

兴宁市深挖产业潜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4-18 09:42:05

兴宁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中,丝苗米面积占比达34%。图为径南镇丝苗米种植基地。


金绿现代农业打造的全产业链项目,实现从种鸽繁育、饲料加工到屠宰冷链、预制菜生产全环节覆盖。


兴宁全市柚果种植面积约4.3万亩。图为位于水口镇的冠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蜜柚园。


兴宁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29.37万亩。图为位于黄陂镇甘专村的梅州市瑞丰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图片均由吴腾江摄)


  丝苗米种植基地里,农户们进行着机械化播种,智能化育秧设备在田间来回穿梭;茶园中,一垄垄茶树抽出鲜嫩新芽,茶农们抢抓农时采摘春茶;肉鸽养殖基地里,自动化养殖设备高效运转,一只只肉鸽茁壮成长,长成后将化身预制菜走向全国餐桌……在兴宁市,处处涌动着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近年来,兴宁市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线,以“九大行动”为抓手,聚焦粮食安全、产业提质、品牌增效、融合发展“四大核心”,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夯实稳产保供“压舱石” 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春日的宁江平原,阳光洒满平整的农田。在位于叶塘镇的“东方红·红苏区”现代农业基地,多台机械正在田间穿梭平整土地。“用传统的农耕方式,一人一天仅能完成约一亩地。现在用机器耕作,2天能种完大约400亩秧苗。”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农服兴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农服兴宁公司于2023年落户兴宁,通过集约、平整土地,将原本的“小块田”整合成为“大块田”,以“流转+托管”模式开展耕种,让曾经的“撂荒地”成了如今的“希望田”。引进该公司后,预计每万亩地每年创造7000多万元经济收益,不仅可大幅提升当地农田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当地农民带来每亩地每年300元至500元的固定收益。此外,该公司还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就业,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作为广东省粮食主产区,兴宁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行动,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近年来,兴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农机服务推广等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8.06万亩、比增1.9%,实现产量32.16万吨、比增5.4%,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构建特色产业“增长极” 激活县域经济动能

  走进位于龙田镇坪见村的粤和兴·粤香柑产业基地,一颗颗黄灿灿的沃柑挂满枝头,散发出阵阵清甜的香味。

  这片面积1100多亩的基地,由兴宁市粤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首期投资约5000万元,于2017年冬开始种植沃柑。到2022年,该基地盛产沃柑500万斤,主要向全国各大批发市场、商超和东南亚地区出售,总销售额达到6449.9万元,其中出口额约90万元。该基地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二期预计投资6000万元,继续流转龙田镇和邻近镇村共2000亩土地开展种植,并建设占地面积40亩左右的冻库、仓库和厂房。”兴宁市粤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作为在全省领先的肉鸽养殖基地,兴宁肉鸽产业更是“一飞冲天”。目前,兴宁肉鸽年出栏量达5530万羽,占全省的15%、梅州的68%,总产值达到28.7亿元。金绿现代农业打造的全产业链项目,实现从种鸽繁育、饲料加工到屠宰冷链、预制菜生产的全环节覆盖。如今的“兴宁鸽”,在养殖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已经形成肉鸽养殖、加工、科技、营销的全产业链,并实现了各环节之间互补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是兴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缩影。除此之外,兴宁市还积极推动丝苗米产业发展加速,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中,丝苗米面积占比34%,产值超13.2亿元。目前,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子项目已全部完工。兴宁市柚果种植面积约4.3万亩,总产值达4.9亿元。全市茶园面积约4.1万亩,毛茶年产量6000多吨,茶产业全产值达11.12亿元。全市油茶种植面积29.37万亩,年产茶籽1.4万吨,产油3600吨,产值约13.8亿元。

  “我们依托资源禀赋,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重点培育了兴宁鸽、丝苗米、梅州柚、单丛茶、油茶、沃柑、南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品牌强农“新名片” 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在2023年中国茶叶品牌100强发布会上,“官田翠玉”茶叶以3.93亿元品牌价值位列第81位,成为兴宁品牌建设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兴宁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行动,构建起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矩阵。

  “兴宁鸽”“兴宁丝苗香米”“兴宁单丛茶”“兴宁茶油”“兴宁沃柑”五大区域公用品牌熠熠生辉。其中,“兴宁单丛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以“香高味醇”的独特品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兴宁茶油”凭借高油酸含量等优势,成为健康食用油的代表。目前,兴宁市拥有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44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9个省“菜篮子”基地、44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

  在质量管控上,兴宁市推行标准化生产,9家企业获得“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在营销创新上,兴宁市成立了农村电商协会,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建设了368家益农信息社,实现“互联网+订单农业”,推动优质农特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兴宁品牌”正从山区走向全国。

  做深产业融合“大文章” 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在位于兴宁市工业园区的金绿现代农业肉鸽加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5万只“陈小鸽风味乳鸽”完成生产后,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这是兴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丝苗米产业园建成智能化大米加工厂,实现从稻谷脱壳到包装入库的全流程自动化;油茶企业开发茶油护肤品、保健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预制菜产业破局起步,“陈小鸽红烧乳鸽”登上客家十大预制菜榜首,贵食食品产品种类达30多种、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目前,兴宁市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共有31家,这些企业通过发展农产品中央厨房、净菜配送、鲜食速配、线上下单、社群团购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产业,初步形成大米、茶叶、食用油等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让“兴宁味道”走进千家万户。

  在主体培育上,兴宁市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四上”企业14家,125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91家农民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成为产业主力军。此外,兴宁市通过推行“产业村长”模式,赋予“产业村长”领航村级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职责,将产业能人所掌握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与农村闲置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资源等结合起来,立足本地实际,为乡村产业振兴精心谋划“打粮食”项目。目前,兴宁市已选聘184名“产业村长”,发展项目146个,产业年产值达到9.12亿元以上,联农带农1.5万多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37.4万元。

  “我们将继续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华丽转身,交出一份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陈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