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群众“暖心地”
当事人卧床无法移动,综治中心组成调解组主动上门服务;群众陷入生活困境,综治中心联动多部门对其家庭开展综合救助……近期,梅江区综治中心统筹多方力量,合力解决群众诉求、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把综治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暖心地”。
主动出击
上门调解暖人心
今年5月,工人钟某在蕉岭县某厂房施工项目中受重伤,雇主李某对赔偿责任存在异议。因事发地、钟某所在医院(在梅江区)不在同一地,且其卧床无法移动,赔偿谈判陷入僵局。
李某到居住地三角镇综治中心申请调解,三角镇综治中心迅速协调三角司法所于当日完成纠纷登记、属地核查。因涉及跨区域矛盾纠纷,三角镇综治中心将问题上报梅江区综治中心。梅江区综治中心迅速开展工作研判,“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一呼即应,联动区司法局、三角司法所组建调解组。调解组携带调解文书、执法记录仪等赴钟某所在医院,在钟某病床旁设立临时调解现场,分层分步协商。
“用人单位有保障劳动者安全的义务,雇员在工作中受伤,雇主是要承担责任的。”一方面,调解人员向李某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雇主在雇佣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调解人员安抚钟某情绪,承诺为其争取合理赔偿。
调解人员依据实际情况耐心倾听双方诉求,详细了解事情经过,结合法律规定与行业惯例,提出合理的赔偿方案,反复与双方沟通协商赔偿金额、支付方式等细节。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医院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李某当场全额支付赔偿款项。
从申请到赔付仅用了2天时间,钟某及时获得救治资金,李某也避免了诉讼风险。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均表示认可。
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我们要主动适应需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跨区域、特殊人群纠纷提供可复制解法,增强群众对综治中心的信任。”梅江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调解该案后表示。该中心加强矛盾纠纷主动排查、职能部门线索受理,实现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出击”,推动“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社会共识。
部门联动
织密爱心救助网
近期,外来人员刘某携未成年子女流入梅江区城北镇,因“无身份、无户籍、无保障”陷入多重困境,无法办理户籍,低保、医疗等权益悬置。此外,刘某疑似患精神疾病,其女儿何某还存在自残倾向和失学风险。
群众利益无小事。获悉情况后,梅江区委政法委依托区综治中心启动“疑难矛盾联处”机制。区综治中心牵头“一平台调度”,召集公安、民政、教育等8部门成立工作组,明确城北镇为属地牵头方,打破部门壁垒,制定《刘某家庭救助任务清单》,按职能拆解22项任务,限期10日反馈。各部门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秉持人文关怀,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刘某的权益。
经梅江区综治中心协调,“法治+救助”双轨并进:教育部门与热心企业达成初步救助方案,每月定期资助刘某家庭,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民政部门对刘某家庭启动急难型临时救助程序,受理刘某家庭的临时救助申请;城北镇对何某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并持续关注其心理动态;城北派出所做好身份调查、外来流动人口登记等相关工作……
“通过任务清单限时督办,部门平均响应速度提升,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协同范式,推动区、镇两级综治中心纵向联动,区级综治中心与部门横向协同,把各类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梅江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梅江区综治中心组织召开“一月一研判”、重点矛盾风险化解工作会议7次,依托中心受理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1件。梅江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梅州市梅江区“大协同”推进基层善治》获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刊登推广。(记者 李盛华 通讯员 张雯媛 邓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