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堂故居:球王蛰伏地 心魂绕绿茵 体育人物 梅州市体育局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导航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体育局 > 资料大厅

李惠堂故居:球王蛰伏地 心魂绕绿茵

时间:2016-10-10 10:55:38
来源:未知

李惠堂故居联庆楼

李惠堂故居联庆楼

【关键词】

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五华县人,著名足球运动员。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是香港石料行业巨贾。李惠堂5岁那年,随 父母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现属横陂镇)老楼村居住。他天性喜爱足球,苦练球技,还把家门侧的狗洞当成球门练习射门。八九岁时,李惠堂回到香港读书。 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系统的足球训练。先后参加香港、上海的足球俱乐部。随中国足球队夺得东亚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代表中 国队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比赛。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个人比赛射门进球达到1000多个。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 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德国的贝肯鲍尔、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逸闻轶事】

  带着皮球上私塾

  李惠堂出生在香港铜锣湾大坑村,从小嗜球如命,5岁被父母接回五华锡坑老家时也是揣着小皮球回来的。6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上私塾,他也是带着皮球 去拜的孔夫子。据李惠堂的儿孙辈回忆,李惠堂在家乡五华居住了3年,长辈们视他为掌上明珠,甚为溺爱。他虽然爱玩皮球,但是读书也很认真,从不逃学,教授 的《三字经》《千字文》等一读即会,放学后离不开皮球,不是跟村里的小孩玩就是独自在禾坪、草地自己耍——也许李惠堂那左右飘忽的盘带技术就是从小练就的 吧。如今李惠堂对着联庆楼狗洞练习射门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了。

  【问迹寻踪】

  五华县横陂镇,悠悠的琴江河边,省道S120线上,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一旁是片片开阔地。记者前往采访时,正值夏收时节,在一片稻香和劳动者的 喧嚣中,很少人会留意到公路旁有一座略显沧桑的老屋。这老屋存世已逾百年,它有个喜庆的名字叫“联庆楼”,更有个响亮的名字叫“李惠堂故居”。熟悉足球的 人都知道,李惠堂在中国近现代足球史上是座令人仰止的高山,被誉为一代“球王”。

  “石行伟人”家乡建起华厦

  当年的锡坑圩老楼村如今属横陂镇管辖,李惠堂故居“联庆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百年的岁月沧桑,即便它容颜老去,但高大挺拔的英姿依然屹立不倒。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李惠堂家族的兴衰,还被评选为梅州客家古民居的杰出代表。

李惠堂故居全景

李惠堂故居全景

  这座高大的府邸是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又名乌痣五)一手建造的。起初,李浩如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五华锡坑一带盛产花岗岩,他跟随师父打石,因 聪明勤奋学有所成。此时恰逢香港开埠,他赴港谋生后,从事建筑业,自组“联生营造公司”,承办港埠各大建筑工程及粤汉铁路(英德至曲江路段),成为巨商, 名噪一时,被粤港两地同行称为“石行伟人”,并担任香港五华同乡会和嘉应会馆的会长,及香港石行会馆会长。

  李浩如虽然常年在香港定居,但是客家人叶落归根及在家乡建屋光宗耀祖的观念还是深入骨髓。清光绪十八年(1892),腰缠万贯的李浩如决定回家 乡五华锡坑建造一座大屋,取名为“联庆楼”,供整个庞大的家族居住。据说为了建造这个大屋,李浩如还专门请来了香港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并在屋内安装了发电 机,李家成为当地首个用上电灯的家庭。

李惠堂故居右横屋

李惠堂故居右横屋

  远远望去,如今的联庆楼在当地依然是个“明星”,它像一座城堡镇守着琴江。站在联庆楼门前,看着这座府邸,脑海里浮现出当年李氏家族富贵荣华的影像。

  见证“球王”两段梅州岁月

  李惠堂的一生大多在香港生活,回来家乡五华居住的时间不长。1910年,李惠堂5岁时被父亲李浩如带回锡坑老家联庆楼,住在右廊房。6岁时,李 惠堂就读于秀才张双招开办的私塾,并对足球产生了浓厚兴趣。据当地老人回忆,李惠堂儿时酷爱踢球,但是他的父亲一开始却持反对意见,李浩如望子成龙,希望 李惠堂能够专攻学业,金榜题名,踢球这些旁门游戏被李浩如视为不是正道。不过,李惠堂却也不为所动,宁愿挨打挨饿也照样踢球不误。

  李惠堂在老楼村联庆楼待了3年后,便返回香港继续学业,他幼年生活的许多美好回忆都留在了老家,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记忆深刻。他在日后的 著作《球圃菜根集》中谈到:“童年学习,全赖一壁短墙,一只皮球,一颗见贤思齐的向往心,一股百折不挠屡仆屡继的精神去苦练。有时仗着自家一张嘴巴去问 难,一双耳目去观听,几滴脑汁去研究,一点求知大欲去潜思,才有今日渺小成就。”

李惠堂故居侧门,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

李惠堂故居侧门,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

  客家人爱国爱乡、坚忍不拔、团结友爱的精神在李惠堂的足球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942年香港沦陷后,李惠堂拒绝在汪伪政府担任要职,而是在友人帮助下辗转数月回到了五华锡坑联庆楼。

  阔别30年后,李惠堂再次踏足家乡的热土,此时的他在亚洲足球界早已声名在外,一回到家乡就受到了乡亲父老的热情欢迎。随后的几年,抗日战争异 常胶着,有一年过春节,远在五华山区的李惠堂写了一副“认认真真抗争,随随便便过年”的对联贴在联庆楼门口。他发挥自己在足球界的影响力,积极组织家乡球 队操练,四处进行义赛,宣传抗日,赈济灾民。他率队到梅县参加比赛,在梅县民众教育馆发表《读书不忘体育,体育不忘读书》的演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 家乡足球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李惠堂携家人从五华返回香港,1948年选择退役。一生踢进1800多粒进球的神射手在日后回忆时仍不忘勉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他在《球坛退休感作》中写道:“白驹过隙惜良时,卅载球坛话别离。为语青年诸俊秀,后来居上创新基。”

  人去楼空威名长存

  球王故去距今37年,联庆楼里的居民全部外迁。从靠近路边的斗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门坪(又称晒谷坪),门坪外是一个半月形水塘,水塘与门坪之间被围墙隔开了,墙脚下还种有几棵柚子树。青青的柚子,总让人产生球王与足球结缘的遐想。

  在房屋的正门,门额上“联庆楼”三字端庄肃穆。正门左右两边还设有侧门,门额分别写有“派衍松风”“家传蓉镜”。据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联 庆楼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四点金”式建筑,其最大的特点是房屋四角分置炮楼。联庆楼整座房屋占地约为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590平方米。它面宽五 间、三进深四合院式布局,左右各置一幢两层横屋,背后筑一层围屋,左右设置转斗门。房屋墙体用灰沙夯筑,屋顶是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整座房屋共有106个房 间,在当时建造这么个“庞然大物”,想必耗费了李浩如不少心血。

  当你走进屋内,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凡的文化气息。李浩如这等富贾在用料选材上不会“小料”,房屋上、中、下厅的梅花石柱,左右横屋的圆木柱,门 窗、屏风等物件都有精美的雕刻,还有那些狮、凤、鳌鱼、花草、人物等木雕工艺品,这些物件让人依稀能感受到当时这个富贵家族的荣华。

  虽说李浩如是“打石”出身的商人,但是客家人尊重文化的传统依旧能从其建造的房子上窥见一二。如果你细心观察,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屋外四周墙上雕刻的鱼、蝙蝠等石雕也都体现了这位屋主人对文化的向往。

炮楼外墙上雕刻的鱼、蝙蝠等石雕传达出客家传统文化气息。

QQ图片20161010103602

炮楼外墙上雕刻的鱼、蝙蝠等石雕传达出客家传统文化气息。

  走进屋内,中厅门额两边分别有“修礼”“陈义”的匾额。上厅正中则挂着一个 “福厚延龄” 大匾,这是李浩如70多岁时,乡绅送给他的匾额,可见这位“香港商贾”在当地声望颇高。“福厚延龄”牌匾下方供着屋主人李浩如夫妻(妾)四人肖像。

  环顾这个两层楼高的上厅,四周墙面还能见到十多枚铁钉,这些生锈的铁钉应是当年挂匾所用,只可惜岁月已逝,匾额早已不见了踪影。目前,上厅内还 存放有李惠堂肖像及其珍贵的踢球、生活照数帧,手迹几许,语录诗歌三两。据了解,这是李惠堂妻子廖月英在李惠堂逝世后,从香港带回来的,这些珍贵的图片文 字,是李惠堂留给家乡少有的几件纪念品。

  在李惠堂曾经居住过的右横屋第一间房内,还挂着一幅李惠堂的肖像,此外别无他物。自称是李惠堂侄女的一位老太向记者介绍,她会不时来到房内打扫 卫生。她说:“自己也没事干,来老屋扫扫地,偶尔有人来参观,还像个样子。”百年之后,斯人已逝,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屋正在等待打造成为纪念球王的场 馆。

五华县城亲水公园内的李惠堂雕像

五华县城亲水公园内的李惠堂雕像

  【专家视角】

  球王精神助推梅州足球发展

  在20世纪中叶,“亚洲球王”李惠堂的威名已名扬海内外,在当时的上海坊间就有传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虽然李惠堂在家乡居住 生活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五华人民。为此,记者采访了嘉应学院体育学院的卢志成博士,请卢博士介绍和评价李惠堂对五华足球的发展所起 到的作用。

  记者:卢博士您好,李惠堂作为一代球王,他对梅州足球的发展起到了什么带动作用?

  卢志成: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对李惠堂的研究活动有很多,出版的纪念文集也不少,他作为中国足球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对家乡足球的发展也是功不可 没的。1942年李惠堂回到家乡后,四处挑选青壮年,组织球队到我国西南各地及我市兴梅地区巡回比赛。不仅如此,他自己也言传身教,指导球员球艺,带动家 乡足球运动的普及。有资料显示,李惠堂在返港后依旧惦记家乡足球运动的发展,常常把一些有关足球方面的书籍等寄回家乡,推动了当地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

  记者:当今,足球运动在我市生根开花,梅州五华客家队更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的中甲球队,球王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卢志成:李惠堂一生与足球结缘,他不但踢球,还做过教练,当过裁判,并在亚洲足联和国际足联任职,为推动现代足球的发展,特别是带动我国足球运 动的发展鞠躬尽瘁。他在球员时代一直信奉敢于拼搏不畏强敌的精神,提倡运动员要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在抗战期间,他以足球为平台,积极展现国人精神面貌, 激扬民族精神,更是为人称道。挂靴后在担任国际足联及亚足联官员期间,积极发展侨胞体育,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他的许多著作如《球圃菜根集》《杂果盘》 《足球裁判》《足球读本》等相关书籍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撰文:罗诚浩

  版式:叶颖聪

  责编:曾秋玲

  摄影:连志城

  校对:黄亮

  张炳锋对本文亦有贡献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