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梅塘东路因交通事故引发堵塞。(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李盛华 摄)
“怎么总是这么堵?”在梅城开过车的很多市民都有过这种体验,出门遇上交通拥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区部分道路已达饱和状态,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亟待化解。梅城哪些路段容易拥堵?相关部门如何应对?
常见拥堵类型
突发型拥堵
代表地点:梅州大桥、三角地圆盘等
由于道路施工、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原因,原有的路网格局和通行条件突然发生改变,这就容易导致交通拥堵。目前,三角地圆盘、华南大道、梅塘东路、彬芳大道南等路段均在进行施工,就经常发生拥堵。
事故最容易导致拥堵。1月5日傍晚6时许,一辆面包车和一辆皮卡车在梅州大桥发生追尾,车停在桥面占了一条车道,后面的车龙延伸至三角圆盘,拥堵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殃及附近的华南大道、沿江西路等路段。
每逢雨天,城区的车辆也比平常明显增多,加上路面湿滑、视野较差,容易出现事故。1月8日上午,梅城出现降雨情况,又恰逢星期一,梅城各大路段均出现明显的拥堵情况。
高峰型拥堵
代表地点:各大交通圆盘、嘉应大桥两头十字路口、金燕大道、东山大道等
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梅城日均交通出行总量逾180万人次,城区道路在交通高峰期面临着巨大的通行压力。
1月2日下午5时许,锭子桥圆盘附近的环城路、广梅中路、广梅北路等已陆续出现长长的车龙,环城路往锭子桥圆盘方向车道的车龙有四五百米。附近商家称,即使在平峰期,该路段都容易出现拥堵。除此之外,金叶圆盘、市政府圆盘等都有类似情况。
在高峰期,嘉应大桥两端的车辆通常需要等2到3次绿灯才能通过;金燕大道也是“车满为患”;东山大道高级中学路段和侨新路路口等几乎逢高峰就堵。
秩序型拥堵
代表地点:小学附近路段、梅江桥头等
一些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意识淡薄,交通违法行为多发,加上停车位缺乏,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影响路面通行效率和安全。
1月5日下午3时30分,离放学还有半个小时,不少家长已经陆陆续续开车来龙坪小学附近的江南路等候,有20多辆小车直接停在机动车道上。江南小学附近的沿江东路、鸿都小学附近的新中路、作新小学附近的梅新路、丽群小学附近的宪梓北路等路段在上学、放学时也会出现拥堵情况。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学校所处位置靠近主要道路,缺乏缓冲区,车辆乱停乱放、行人随意横穿马路、摩托逆行等都是引起拥堵的重要原因。
梅江桥本身桥面狭小,通行能力有限。一些摩托车常在江南桥头逆行或随意穿行,有些人力三轮车驶上机动车道,速度慢且占道,常导致后面拖着一条车龙的场景。
假日型拥堵
在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时,大量外出人士驾车返梅,导致城区的车辆比平时更多。而在周末时,开车外出游玩娱乐的人多,一些商业区、景点附近车流量集中,造成拥堵。
应对和建议
1、堵点周边改造。不少市民指出,梅江大道、东山大道等路段的公交站亭设置不合理,公交车一停靠,后面车辆的通行就受影响,建议改造成港湾式车站。本报读者陈先生建议在金燕大道万达广场附近修建人行天桥,缓解交通压力。对此,市规划部门认为是非常好的建议,已考虑规划设置。公开报道称梅县区人民广场(府前大道)人行天桥本已列入2017年建设计划,但至今不见动工。此外,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区路网,让路面通行“活”起来,也是缓解拥堵的有效方法。
2、加强执法管理。路面出现拥堵或者交通高峰期,交警总会出现在各个关键路口指挥疏导交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交警部门表示,除了不定期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还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优化通行条件,如完善标志标线、封闭不合理的路口、增设临时红绿灯、部分路口高峰期禁止左转等。交警部门同时呼吁,上班、上学人员可通过拼车或乘坐公交等方式出行;发生轻微事故时,驾驶员可通过“事故e处理”系统快处快赔,尽快撤场不添堵。
3、优化交通结构。梅州城区的公共交通线路近60条,2016年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为23%。但目前城区公交吸引的大多是老年人、小学生等优惠群体。骑自行车是绿色出行方式之一,不少市民认为,梅城范围不大,“公共汽车+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足以满足大部分出行需求,建议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覆盖率,同时合理引导共享单车进入,加强管理。
4、倡导文明出行。交警部门指出,构建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需要大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做到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超速不抢道、酒后不驾车,斑马线上避让行人等,文明出行意识应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