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回应关切 > 热点问题回应 > 教育
将实施“百千万工程”融入教育实践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2-18 09:45:47  浏览:-
字号: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迈向新征程,担当新使命,要将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认识实施“百千万工程”对加快推动梅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和完成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特殊重要意义,以走在前列的精神状态和干在实处的工作姿态,推进梅州“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第一,要立足实际,塑造比较优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促进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因地制宜走出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市是革命老区苏区,必须把握资源禀赋、产业链条、政策环境等结构性比较优势,精准认识时空方位和发展定位,补齐短板、锻造长板,逐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在教育方面,应当注重挖掘和培育人才,特别是鼓励青年学子在特色产业和园区中实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特色产业的理解,为未来城乡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学校应加强与特色产业企业的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培育适应梅州特色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将特色产业发展真正转变为优势。同时,要聚焦中国特色与我市特点、苏区特质、时代特征等,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着眼特色设计、挖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建强特色园区。在体制机制上,坚持高位推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夯实县(市、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镇党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上,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突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县域产业集群。

  第二,要精准靶向,推动价值实现。价值挖掘的核心是开展价值内涵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旨在立足客观多元性,走实践差异化发展道路。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公民。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教育部门应关注每个县(市、区)的教育共性与个性,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和需要,培养他们对当地文化传统和资源保护的重视意识。同时,也要坚持特色发展路径,避免“千村一面”,做足“土特产”文章,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

  第三,要践行初心,做好本职工作。教育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柱之一,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将“百千万工程”的实质内涵作为重要的教学思想指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乡发展现状和需求,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学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百千万工程”成功实践案例,引导他们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合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和参与“百千万工程”,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实践、创新,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的一份力量。(撰文 邹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