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消费安全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实施,“国补”消费异常活跃,电商平台也成为热点。梅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消费陷阱,守护自身合法权益。
警惕“国补”幌子 谨防消费陷阱
近期,部分商家打着“国家补贴”“政府优惠”的旗号,推出所谓的“超低价”“零元购”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然而,消费者在享受“补贴”的同时,可能面临商品质量低劣、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
关注近期热点 防范新型诈骗
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消费热点,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不足,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纠纷。此外,网络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消费模式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虚假宣传、货不对板、退换货难等。
增强维权意识 依法维护权益
面对形形色色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应增强维权意识,提高警惕,杜绝私下交易。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仔细了解商品或服务的详细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同时,要注意收集和留存相关购物凭证,如发票、收据、支付记录等,以便在出现消费纠纷时维权。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先与商家沟通和协商,依法提出合理诉求。如果协商不成可以拨打12345政府热线或者登录全国12315平台投诉举报。
“3·15”不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更是对消费市场的一次全面检验。让我们携手共进,警惕消费陷阱,守护消费权益,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消费生态。(记者 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