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梅州市人民政府 > 政务动态
城市街道名称传递着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显露城市的精神风貌——让街道命名 彰显城市文化
来源:本网  时间:2012-02-27 09:05:36  浏览:-
字号: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城一些老街道的名称,如凌风路、义化路、文保路等,无不体现了梅州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几年,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街道命名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拖,并于2010年制订出台了新的《梅州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专家学者认为,街道命名应最大限度地反映本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使之成为梅州“城市名片”。

  街道命名,常常受到所在地区语言、地理、历史、风俗等的影响,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从街道名称中解读这座城市的历史,透视当地居民的文化心理,了解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可以说,街道名称,既是一座城市的指路坐标,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城有几条街道的名称,如凌风路、义化路、文保路、仲元路、中山路、辅庭路等,无不体现了梅州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不少市民发现,像这些富有梅州本土历史文化色彩的街道名称,基本上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且基本集中在梅城江北老城区,而近二三十年梅城新建、规划的一些街道,其名称在体现梅州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方面尚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调查:“有文化”的街名会“讲故事”

  按照相关规定,我市城市内道路的命名、更名,由城乡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目前,我市街道名称的设计主要以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事象为依据进行设计,有以自然地理命名,有以经济活动命名,也有以风土人情、古迹史迹和人物名称命名等等。长期以来,我市路名的这种设计方式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接受,梅城很多街道的名称,也因其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所称道。
   凌风路,位于梅城江 北南门,是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在宋末起兵勤王,曾率兵收复梅州,后与元兵转战于赣闽粤三省边区,最后兵败被俘。被囚禁在元大都监狱时,文天祥深情地以集杜甫诗句的形式,记述了由汀州进梅州时的感受:“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事随烛转,秋光近青岑 。”梅州人为纪念他,便将南门沿江一条街命名为“凌风路”。元城路,则是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而命名。刘元城是河北人,铁面无私,敢于直谏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谪迁梅州,苏东坡称其为“真铁汉”。在梅州期间,他倡办教育,开梅州文教之先河,梅州人为纪念他,将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叫元城路。文保路,是为纪念明代建城有功的叶文保而命名。叶文保是梅城人,殷富之家,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过半,政府为避寇乱,拟倡修城,但无能为力,叶文保带头捐献巨资,并动员民众协助,终把城墙修复,其中叶文保所捐资足可建一半之城墙,被誉为 “叶半城”,后人为纪念他,将北门一条街命名为“文保路”。
  除此之外,梅城还有不少街道命名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如义化路、仲元路、中山路、辅庭路、周增路、百花路、宪梓大道、彬芳大道等等,每一个街道名就是一个典故、一则故事,让城市充满历史人文烙印和文化气息。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我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街道命名的重要性,在新的街道命名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拖,如东山教育基地多条道路向社会征名等,并于2010年制订出台了新的《梅州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要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地方特色;要尊重群众意愿,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等等,使我市街道命名工作更加规范。

  差距:体现客都“底蕴”仍有提升空间

  然而,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像这些富有梅州本土历史文化色彩的街道名称,基本上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且基本集中在梅城江北老城区,而近二三十年梅城新建、规划的一些街道名称,在体现这份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尚需在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在提炼客家历史文化因子融入街道命名方面仍待加强,使街名成为梅州文化底蕴、客家特色的体现。梅州历史名人众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军事、艺术等方面人才辈出,如宋湘、丘逢甲、黄遵宪、李惠堂等,还有近500位将军、将近300位大学校长、20多位两院院士,而在梅城街道名中历史名人出现的比例偏少;此外,以梅州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命名的路名偏少,不论是梅州的历史重大事件,还是梅州的客商文化、艺术文化(包括山歌、汉剧等)等,都少有在街道名称中体现。
  二是在尊重历史和延续传统方面仍须努力,对具有历史、传统意义的街道名,应尽可能延续使用。最典型的就是生才路,原本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温生才而命名的,但现在改成了泰康路。还有如低坝路(以前叫水南路)、团结路 (团结路中段以前叫杨屋角)等。
  三是在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仍要推敲。梅城个别街道的命名,相对直白,简单而空泛,要么以附近的楼盘建筑小区命名,要么以大的笼统地名来命名,既没有指向性,又体现不出历史、文化、人文等内涵,如江南路、丽都路、金燕大道、科技路、新中路等。还有一些则以街道上的行政单位、学校,甚至某商店等来命名,如法政路、富奇路等等,以致这些单位、学校、商店等一旦搬迁,这条街道就“名不副实”。
  四是在命名多样性方面仍须拓展。不大的梅城,带“梅”字的道路多达十多条,除了梅州大道、梅江大道外,还有梅新路、梅松路、梅石路、梅正路、梅荷路、梅瑶路、梅龙路、梅兴路、梅南路、梅塘路、广梅路等等,不用说外地人,就是“老梅城”也会晕头转向;有些名称则出现近音谐音,如梅新路和梅兴路,读音几乎相同,然而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

  建议:要让街名成为梅州“城市名片”

  城市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含量,而城市街道名称传递着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显露城市的精神风貌,甚至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为此,如何更好地进行街道命名,让街名成为梅州“城市名片”,成为建设文化梅州的重要一环。
  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做好街道命名工作,关注梅城街道命名已久的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副教授邝永辉认为,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对城市街区命名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以及指导思想,使地名最大限度地反映我市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整体观念和文化观念,凸显别具一格的客家特色和文化内涵,树立世界客都品牌;同时,梅州城市道路的命名,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在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对不规范、不科学的地名进行标准化、科学化命名。
  其次,在道路命名上要注重利用或结合自然景观、历史名人或传说典故来凝结思想文化情结,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提高道路名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含量,使得一些道路名就是一个典故和历史故事,用文化滋养城市。一方面,要将能彰显梅州历史、文化、时代与个性特征的名称作为今后街道命名的首选;另一方面,要请城市建设专家、客家文化研究的学者来集体论证,民主决策,可以问计于民,或向海内外发“英雄帖”,请大家共同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并善于将客家研究单位、研究专家等发挖、研究的最新客家本土人文历史等成果,引入街道名称范畴。
  最后,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在街道命名上的优秀经验。如上海,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城市道路名称是上海的首创,并逐渐影响到全国的大城市如青岛、台北等,全国各地包括中小城市名称在上海的街道名中都可以找到,而且分布方位基本上与地图一致,这种命名方式有诸多的优点,一来既为新道路命名提供方便,又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有多一点行政地名的知识的人,就能初步判断该马路在上海的大致方位,二来既让全国各地的人到上海时产生一种亲切感,在他乡异地能够找到家乡的元素,又能通过街区命名来让人了解到上海的历史以及一些城市的背景,从而更了解上海。诚然,上海的例子并不适合梅州照搬照抄,但我们要善于举一反三,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记者吴优 实习生钟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