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今日风采 > 经济发展
平远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铺就特色振兴路
从“林”开始 绿富共赢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7-11 11:09:03  浏览:-
字号:

平远县依托159万亩葱郁林地,精心培育油茶、梅片树、铁皮石斛、仿野生灵芝、南药等产业。


谢桂钦(右)正在查看竹子长势。


王浩宏正仔细检查滴灌系统,确保每一株蓝莓都能获得精准的滋养。


姚强查看被称为“林下仙草”的铁皮石斛生长情况。


杨伟良正在查看灵芝生长情况。


  在平远县起伏的丘陵间,一幅林下生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依托159万亩葱郁林地,该县精心培育油茶、梅片树、铁皮石斛、仿野生灵芝、南药等产业,去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5.2亿元。

  据初步统计,目前平远县利用林地、林间、林下发展种植油茶、梅片树(龙脑樟)、铁皮石斛、仿野生灵芝、岗梅等7万多亩,林下养殖面积14万亩,林下采集面积16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15万亩等,为5000多户林农开辟了致富新路径。

  “竹”梦青山 规模化种植增效益

  在热柘镇小柘村的山坡上,千亩新植的麻竹正舒展着嫩绿的枝叶,山风拂过,竹影婆娑如碧波荡漾。这片由梅州市桂竹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建设的生态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

  据了解,梅州市桂竹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热柘镇投资建设年产15000吨麻竹笋初加工及深加工系列产品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2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1000亩竹子长势喜人,部分新竹今年将迎来采收,加上即将开发的4000亩山地,热柘镇麻竹笋种植规模将达5000亩。

  该项目由佛山返乡企业家谢桂钦投资建设。“麻竹浑身是宝,鲜笋直供餐桌,可加工成笋干、清水笋、泡椒笋及预制菜,竹材可造工艺品、竹炭以及以竹代塑。我们还计划提取竹叶黄酮素,进军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说起未来的发展前景,谢桂钦信心满满。“据测算,基地年产鲜笋可达3000万斤,深加工为泡椒笋等产品后,年产值可达1.8亿元,年税收580万元,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谢桂钦介绍,项目后续将采用“企业示范+农户分包”模式,企业完成前期种植后,将竹林转包给农户管理,并统一回收、加工、销售,同时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规模化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分包给农户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共同致富。”谢桂钦表示,目前,基地用工优先吸纳当地村民,未来技术团队还将引入先进经验,提升种植效率。

  智慧种植 科技赋能“莓”好时光

  走进大柘镇黄花陂,一片片覆盖着特殊膜布的现代化智慧农业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梅州腾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基地厂长王浩宏正仔细检查滴灌系统,确保每一株蓝莓都能获得精准滋养。“我们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粤东高品质蓝莓标杆。”王浩宏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梅州腾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去年底成立以来,已在大柘镇黄花陂投资建设了首期120亩的数字化蓝莓种植基地,种植市场新宠“脆甜花香蓝莓”,并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我们采用的是蓝莓专用大棚,配备可分散紫外线的特殊膜布,有效避免烈日灼伤蓝莓,并配套全自动滴灌系统实现水肥精准供给,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结合智能温控与全程数据监测,让每一株蓝莓都得到科学管理。”王浩宏告诉记者。得益于这套智慧化种植模式,基地蓝莓实现春季种植、10月开花、12月鲜果上市的“反季节”生产节奏。

  “我们主要面向梅州周边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销售,一方面瞄准年前消费高峰,主推每公斤售价可达180元的高品质鲜果,另一方面与深加工企业合作,将鲜果转化为果汁、饮料、蓝莓酒等高附加值产品。”王浩宏告诉记者,接下来,公司将着力构建覆盖“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平远特色农业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转型升级。

  目前,该基地已配套建设900平方米钢结构智能化厂房和300平方米冷藏保鲜库。第一期120亩数字化智慧特色农业(蓝莓)科普示范园已建成,第二期1000亩和第三期3000亩数字化智慧特色农业科普示范园正在规划建设,最终将形成总投资额6.7738亿元、总规划面积4120亩,集蓝莓种植、鲜果加工、品牌文化宣传、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深度融合农业生态与文化旅游。

  仿野生种植 铁皮石斛“点绿成金”

  走进八尺镇茂密的松林深处,一丛丛青翠欲滴的铁皮石斛根须紧抱树干,生机盎然。梅州绿盛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强轻抚着这些被称为“林下仙草”的珍稀药材介绍道:“石斛天性喜附生,我们精准模拟其野生环境,让它们在阔叶树上自然生长,这样产出的石斛品质更接近野生状态。虽然仿野生种植周期较长,但其药用价值更高,深受市场青睐。”

  平远县发展林下石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梅州绿盛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位于八尺镇,平均海拔可达800米,昼夜温差大,利于石斛糖分等有效成分的积累转化。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适宜,加上远离污染源,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铁皮石斛的优异品质。

  梅州绿盛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据姚强介绍,他们深耕石斛产业13年,目前已建成2600多亩的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石斛对环境要求苛刻,必须通风透气且潮湿,经常需要人工浇水。”姚强说。

  据姚强透露,该公司的石斛产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销售:一种是直接售卖鲜条,另一种是将石斛切片、烘干、包装后出售,后者每斤售价达800至1000元。鲜条采摘期从每年11月开始,持续至来年二三月。此外,石斛花也是增收来源。花期集中在5月至6月,虽然时间仅持续一周左右,但是烘干后的石斛花每斤能带来2000元至2500元的收益。仅铁皮石斛一项,基地年产值就达2000万元。

  除核心的铁皮石斛外,该公司还积极拓展其他林下经济作物。姚强表示,公司已配套种植50亩灵芝和30亩五指毛桃,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构建更加多元、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林下灵芝 孕育财富“聚宝盆”

  近年来,平远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挖掘林地资源优势,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市场引导”,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就业增加、企业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走进差干镇三达村,在盛世好田种植科技有限公司的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内,树阴下一朵朵灵芝像撑开的小伞,随着微风吹动,飘来阵阵菌香。种植户杨伟良带领村民沿着林道查看灵芝生长情况,小心地把成熟的灵芝采收下来,脸上尽显丰收喜悦。

  “我们公司种植灵芝超3000亩,拥有南皇子、湖洋峰、南楼三大种植基地,林下灵芝菌棒规模达12万棒,年产优质灵芝干货约15000斤。”杨伟良告诉记者,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三达村把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作为主打产业,并利用“产业村长”联农带农作用,积极发动村民种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成为孕育财富的“聚宝盆”。

  杨伟良告诉记者,为实现效益最大化,他们还大力完善产业链条,引进先进设备,发展灵芝烘干、切片、精包装等深加工能力,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浪潮,线上线下融合拓展销售渠道,构建起农产品现代化产业体系。该公司培育的林下灵芝产品品质卓著,获首届“平远优品”称号。(记者 叶嘉瑶   特约记者 吴辉燕 袁志鹏   摄影记者 钟小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