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好时光 醉美客都——2025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系列活动中,国家级非遗丰顺埔寨烧火龙表演,火树银花炫彩绽放,节日气氛浓厚。(高讯 摄)
“梅县先曰嘉应州,自古山歌唱风流,唱得忧愁随水去,唱得云开见日头……”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内每晚都会传出阵阵嘹亮的山歌,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掌声、笑声接连不断,分外热闹。这便是梅州通过创新“非遗+艺术+体验”的演艺模式而打造的粤东西北首家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自2024年国庆开演以来,《风土·客韵》场场爆满,累计接待1.3万多人次观演,真正实现了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是梅州数字化、融合化做好非遗活态传承工作的成果之一。自2010年获批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2023年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来,梅州始终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让客家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协同发力
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璀璨瑰宝。梅州作为全球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和精神家园,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中肩负着特殊使命。
多年来,梅州始终将保护区建设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来抓,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全市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
梅州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同步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确保各项任务层层落实、高效运转。同时,在《梅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设立保护区专项内容,统筹划定并严格守护历史文化保护线。
此外,梅州还出台了《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生态区建设激励办法》等9项政策文件,推动《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落地实施,《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规定》《梅州市古民居活化利用规定》进入立法程序,构建系统化、法治化的保障体系。
如今,梅州已构建起“系统保护、活态传承”的成熟体系:现存文物保护单位55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省革命遗址名录509处;客家围龙屋4367座。全市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62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2人,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善、涵养有力的文化生态保护格局。
创新传承
让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在梅州,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埔寨火龙、五华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客家古村落、围龙屋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多年来,梅州市持续通过构建教育普及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多元实践路径,全面激发客家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走进人民群众。
今年6月19日,在非遗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张育玲的带领下,梅江北实双语学校小学部402班的教室瞬间变身“山歌小剧场”,为孩子们解锁了一场“会唱歌的文化之旅”。一直以来,梅州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课程化,编印了《梅州市中小学地方音乐教材》《梅州市乡土教材》等系列读本超百万册,覆盖全市121所学校,惠及学生16.92万人次,实现非遗知识普及与乡土情感培育双提升。
同时,梅州持续实施广东汉剧幼苗班、客家山歌幼苗班等特色项目,累计培养汉剧学员129人、山歌学员1314人,形成从“幼苗选拔-系统培养-舞台实践-职业发展”的全链条育才机制。嘉应学院还开设了全省首个文化遗产本科专业,设置非遗相关课程70余门,累计招生962人。
我市还举办了梅州客家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积极推进兴宁藤编等非遗传统技艺通过创意设计与品牌合作焕发新生。埔寨火龙文创产品尤其受欢迎,在预售24小时内销量便突破万套,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活化利用客家古民居也是梅州客家文化创新传承的一大亮点。在保护修缮名人故居的基础上,梅州将客家民居改造为展览馆、艺术馆、咖啡馆、民宿等文旅融合新空间,目前已形成钧质楼五星级民宿、承德楼围屋酒楼、玉庭楼创客空间等一批文旅融合精品民宿,让古民居焕发新风采。
融合发展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有效挖掘整理记录后,如何合理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做好“非遗+”融合发展大文章,让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直是梅州长期探索和努力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梅州常态化举办“‘梅’好时光”品牌系列活动,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客家山歌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节会,获得市民游客广泛好评。与此同时,“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文化惠民品牌深入人心,显著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参与感。
今年春节期间,梅州策划举办“请到梅州过大年”系列活动之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2025年“非遗过大年”活动,布局非遗街区集市、非遗美食展销、非遗技艺擂台等场景,推动非遗年货、客家特色食品成为消费热点,并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带动更多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韵味。在“梅”好时光 醉美客都——2025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系列活动中,国家级非遗丰顺埔寨烧火龙一度点燃了“双节”的炽热氛围,先后在“火龙献瑞 光耀中华”国庆同欢夜、中秋游园会亮相。
对山歌、鲤鱼灯舞、杯花舞……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梅州客天下景区,轮番上演的客家非遗秀,让游客畅享文旅新生活,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一直以来,客天下景区积极致力于以“非遗+”模式促进景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举办非遗节庆活动、打造文化实景演出、建设非遗特色街区等措施,将客家山歌、大埔鲤鱼灯、酿酒、炒绿等40多项客家非遗融入休闲游玩中,不仅提升了景区产品竞争力和游客体验感,更有效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今年9月,梅州客天下景区成为广东省5个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的优秀案例之一。
千年客韵,声声不息;文化长河,涓滴汇海。梅州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在于“破圈”,更注重“扩圈”。从粤闽赣桂四地客家山歌剧联盟成立,到广东汉剧、客家山歌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展演;从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客家美食,到国产影视剧客家话译制版登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客都梅州品牌越擦越亮,客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记者 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