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历史沿革 > 客家文化
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宁客家山歌
唱响客家音 山歌代代传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3-03-15 10:13:01  浏览:-
字号:

  “满山竹子直溜溜,矛条做得蚊帐钩,竹塘阿妹容貌好……”这是兴宁客家山歌《竹塘山歌妹》的唱段。旧时,兴宁北部山区的一个村以产竹出名,也以姑娘爱唱山歌出名,有“竹塘山歌妹,胜过画眉鸟”的说法。

  兴宁民众向来热爱唱山歌。兴宁客家山歌唱腔多而富特色,有罗岗山歌、罗浮山歌、石马山歌、水口山歌等14种兴宁客家山歌唱腔,共同构成了兴宁客家山歌的全貌。2011年,兴宁客家山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起民众口头传唱

  唱腔丰富各有特色

  “兴宁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具原生态特色。” 兴宁客家山歌第四代传承人刁焕东介绍,兴宁客家山歌最先由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口头文学,是群众用以抒发感情,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以“歌”为载体互通声息。

  据现有文字记载,关于兴宁客家山歌最早的记录是明代兴宁石马镇何南风(1588—1651年)的《十哀兮》。至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兴宁客家山歌就有7000多首,还有更多根植于群众中、口头传唱的山歌无法统计。

  “在兴宁,主要以五句板、兴宁山歌号子、水口山歌、罗岗山歌、石马山歌和罗浮山歌六种唱腔为代表,均是直接用本土语言来演唱,一般为七言体,特别常见的是七言四句式。”刁焕东表示,各地区的唱腔特色鲜明,例如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在第一、第三句歌词中间会加上衬词“刁嫂子”,句末又加上衬词“老妹(阿哥)你过来”,在第二、四句歌词中则加上衬词“溜啄、唉唉哉”,句末加衬词“阿妹(阿哥)”,这种曲式结构,别有一番韵味。而罗岗山歌的演唱则用小快板的速度,句末讲究颤音,显得协调流畅,委婉动人。

  传承兴宁客家山歌

  创新发展提升活力

  数百年来,客家山歌在兴宁广泛传承,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山歌也面临着传承和传播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兴宁市文化馆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兴宁客家山歌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在师生群众中广泛传唱,为这一古老曲调点燃了全新的生命力。“每年我们都会定期进校园,教小学生唱客家山歌,学习唱腔和表演身段。只有从小普及,才能激发学生们对客家山歌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兴宁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刁焕东表示,他的徒弟还尝试通过网络传唱兴宁客家山歌,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交流。

  “作为兴宁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唱好山歌,传承好山歌是我的分内工作,未来我也将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传播客家精神,讲好客家故事,让兴宁客家山歌代代相传。”刁焕东坚定地说道。(记者 黄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