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历史沿革 > 民俗风情
高陂迎景
来源:本网  时间:2022-01-13 10:02:51  浏览:-
字号:

  高陂迎景历史悠久,已成为大埔县有名的民间文化活动项目之一,载入了大埔的史册。高陂正月二十一迎景是一项民间大型的文化活动,它与前一日的迎五显(华光)大帝接连举行,联成一体。因此,高陂迎景既是一项元宵活动,又是一项民间信仰活动。

  高陂迎景为正月二十一日。迎景活动从午饭后开始进行。“景”是精制的美术工艺品,是一对穿着古装戏服的儿童男女,站在景架上表演古装戏,由八个男子扛着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游行队伍有八音大锣鼓,有舞狮队、花灯队、彩旗队,浩浩荡荡沿街道一路行进。街道两边摆满各式各样的工艺美术品,以及猪羊五牲等祭品,琳琅满目,非常好看。当游行队伍经过时,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迎接。晚上,开放各种灯饰,迎景活动继续进行,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这一天,民间艺人在街上表演节目,尽展绝技。各家各户办好三牲酒礼到祠堂祭拜祖先。迎景活动经常通宵达旦,有时一直到天亮。

大麻恭州迎灯

  大麻恭洲迎灯源自清初。当时,清朝饶平总兵吴六奇准备血洗恭洲,恭洲人民奋起抵抗,迫使吴钩退兵。后来,恭洲人就把正月十二定为纪念胜利的节日,晚上家家户户装灯结彩,传承下来便成为元宵迎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下午,恭洲村民办好三牲酒礼、米糕、发粄、糖果、饼干等祭品,敲锣打鼓到总祠堂祭祖。傍晚,开始迎灯。

  迎灯队伍按房序排列,还有八音班、锣鼓队、灯架、花灯、彩旗、高灯、牌匾、串灯、汽灯,100多人浩浩荡荡,沿着村道前往韩江河畔网山下一世祖及二世祖坟上闹锣鼓、放鞭炮、奏八音,祭拜完后,原路返回总祠堂。迎灯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用早已准备好的烟花、鞭炮迎接,接丁接财,祈求新的一年财丁兴旺、四季平安。总祠堂热闹后,各房队伍回分祠堂再热闹一番,才各自回家。这一晚,人们的笑声、锣鼓声、鞭炮声响彻美丽的山村,直至午夜。

百侯龙珠灯

  百侯龙珠灯源于南宋时期浙江南部、江西和福建一带的“板龙灯”,萧氏肇基始祖卜居百侯侯北后,将“板龙灯”传承到百侯,称之为“龙珠灯”,世代相传,绵绵不断,至今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龙珠灯是由若干条薄木板连串而成。每条木板两端挖孔,条与条间用活楔相连而成。每条木板上有几个细竹篾制的八角形灯笼,用红纸糊好,内燃蜡烛。装灯木板按照中国传统“五行六合”的特有规矩确定长度和宽度。灯代表火,木生火,木板须由木器制成,长度和宽度均要合五行的“木”,长度为九尺刚好在“添丁”位置;宽度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灯笼安装后,灯笼底下要留有通风口,形成上下空气对流,口大了蜡烛火势过猛会烧掉灯笼,口小了蜡烛会冒黑烟把整个灯笼薰黑。灯笼骨架是由六条剖细竹篾,用火烤压成六个相等的八角形竹圈,然后再框制成八角形灯笼骨架,衔接处用细线固定。灯笼骨架制作好后,将红纸裁成适合的长宽,糊在骨架上。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都要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灯笼只数融合了中国古代“九五至尊”和《水浒传》108条好汉的数字,即是每条木板上固定9只灯笼,12板共108只灯笼。灯笼只数融合了中国古代“九五至尊”和《水浒传》108条好汉的数字,即是每条木板上固定9只灯笼,12块共108只灯笼。灯笼骨架是由六条剖细竹篾,用火烤压成六个相等的八角形竹圈,然后再框制成八角形灯笼骨架,衔接处用细线固定。灯笼骨架制作好后,将红纸裁成适合的长宽,糊在骨架上。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都要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迎灯舞龙是中华民族的民俗精华,有“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内在含义,百侯龙珠灯与迎灯舞龙、板龙灯一脉相承,并形成了自己人独特风俗,也应证客家民系的迁徙过程,是客家民系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