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轩、张耀轩简历
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梅县松口人,同是我国近代华侨中的先驱拓荒者和近代史上的著名华侨实业家、印尼的华侨领袖。张榕轩自1895年被清政府委任为驻槟榔屿副领事后,开始由商步入仕宦之途,但仍然是亦官亦商。张耀轩则仍主要从事实业活动。张氏兄弟致力于侨居地的经济发展。他们兄弟为社会谋福利,鼎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热心祖国文化教育事业,对振兴祖国工商业更是不遗余力,兴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华侨经营的商办铁路,名扬海内外,为后人所追思。
张榕轩
张耀轩
1、成就实业维护华侨权益
张榕轩(1851——1911年),名煜南,家名爵干;张耀轩(1861——1921年),名鸿南,家名爵辉,是梅县松口镇溪南村人。据当地族谱所载,他们是闽粤张姓始祖张化孙的23世裔孙。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个妹妹。榕轩少年时因家境清贫,在私塾念过几年书便辍学就商,帮其父在梅县松口圩镇作米谷、杂货小商生意。后因经营惨淡,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的生计,他随家乡"水客"只身前往南洋荷属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谋生。张榕轩出国后不久,其父在家去世,杂货店务由其弟耀轩经营。
张榕轩初投大埔籍华侨巨商张弼士门下任职员,由于诚实守信,善于经营,极受信任并被重用。后来手头有了积蓄,他即自立门户,在荷属苏门答腊棉兰经营商业、垦殖业和开办银行等,并招其弟耀轩前往。其中一段时间,调驻该地的荷兰殖民政府军队由于后勤补给线过长,改向当地征购军需粮秣,张氏兄弟多方想办法,取得了代行采购一部分粮食补给任务,从而发了一笔大财。
清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投巨资与张弼士在爪哇日惹合股创办垦殖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咖啡和茶叶等,张榕轩投资数百万荷盾,先后开辟橡胶园七、八所和茶叶加工场一处,地广百余里,拥有职工数千人。后来又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一家日惹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随后又开设万永昌商号,经营各类商品。历经十余年锐意经营,不仅企业发达,且促进了棉兰市场的繁荣,资产总额累计达数千万荷盾,成为该埠华侨中之巨擘。张榕轩也因此逐渐成为棉兰地区公认的华侨头面人物。
张耀轩因感在家乡难以施展抱负,清光绪五年(1879年),应其兄之邀前往棉兰。张耀轩为人敦厚,工作细致,到棉兰不久,即被其兄委任为企业总管,鼎力协助发展事业。后来张耀轩也在西甫兰地区买下一处荷兰人经营不善之大种植园,并委任另一荷兰人安尼斯为其30多个种植园的总管,经营种植橡胶,成为该地委任白人为其总管的第一个华侨种植园主。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弼士应清政府邀请回国商议筹办中国通商银行事宜时,因深悉张耀轩善于筹算,因而十分信任他。归国前,张弼士就将其在东南亚的所有企业委托张耀轩全权代理。这样,张氏兄弟顿时声名显赫,一跃成为东南亚拥有实力的财团富豪之一。1898年,张耀轩随张弼士从巴达维亚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时,因受德国邮船公司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刺激,继续投资,与张弼士合股在巴达维亚、亚齐创办"裕昌"和"广福"两个远洋轮船公司,经营客运与货运。1910年前后,张耀轩应张弼士之邀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华人"玛腰"许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又参与筹办中华银行,在总股份六百份中,以张耀轩的名义认购了二百份。从此,张耀轩也把他的事业进一步扩展到爪哇岛。
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氏兄弟辟埠有功,又操埠中金融大权,且备受广大华侨的拥戴,为嘉奖其功,就向他们兄弟二人先后授予"雷珍兰"、"甲必丹"之职(皆前印殖民当局之军衔,"雷珍兰"相当于中尉,"甲必丹"相当于上尉),张榕轩还被提任为华人玛腰(即少校)职务。这些职务是西方殖民者据有东南亚后,为便于华侨社区的内部自治,授予所委任的华侨领袖人物的官衔,领导埠内华侨。
荷属华侨备受外国人的歧视与虐待,苏门答腊各岛数十万侨众,既无地位,颠沛流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氏兄弟出任荷兰华人官职后,兴利除弊,凡苛虐之条例,必出面与当局交涉,至取消为止。当时华侨纳税是估算个人收入计征的,往往多估,使华侨增加负担,蒙受损失。张氏兄弟为维护华侨利益,极力交涉,当局只好将华侨税务划归张氏任内之"玛腰"公署代征,收入微薄者减征,失业者免征,使华侨得到解决实惠,为当地华人所称道。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遵宪出任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时,深知张榕轩富有爱国心,熟谙侨情,早已为当地华侨公认的头面人物,乃举荐张榕轩为我国驻槟榔屿副领事。张榕轩于1895年上任后,从此由商步入仕宦之途,但仍然是亦官亦商。是时,槟榔屿无正领事,一切外交政务均由副领事行使职权。他在任内,侨民安定,友邦亲善,因而备受侨民钦敬。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的潮汕铁路开张志庆图
2、实业救国支持革命事业
张氏兄弟发达后,对于祖国各项义举无不热情支持、帮助。当他们得知清廷扩充海军发动筹集经费和筹办京师医局,以及陕西闹旱灾、顺直(今北京)发生饥荒筹赈时,都先后捐出巨款帮助,受到清廷嘉奖。张榕轩被授予花翎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张耀轩被授予花翎三品卿衔江西补用知府。
张氏兄弟对于振兴祖国实业也不遗余力。在张弼士的鼓励下,他们向"实业救国"理想迈出重要步伐,乃设想建造潮汕铁路,为繁荣故乡经济造福。
1899年张弼士由清廷委派为佛山铁路总办,后调任闽广农工路矿大臣,上疏《招商兴办铁路》奏准,即邀张氏兄弟回国商讨兴办铁路事宜。当时榕轩带重礼入京觐见光绪皇帝,张氏以己瞻"天颜"、得沐"殊恩",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了工部和矿务铁路总局提出的意见,决定筹建潮汕铁路。
1903年,已被清廷委任为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的华侨巨商张弼士,清廷召他回国商议国事时,特邀请张榕轩一同回国洽谈兴办铁路事宜。张榕轩立即应允前往。他向清廷提出在韩江下游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获得清廷批准。在侨(商)办铁路的利益方面得到光绪皇帝的具体保证后,即着手筹建,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100万元,谢梦池认25万元,张宗煌认20万元,素居台湾的厦门人林丽生认50万元,不足之数,由张氏兄弟包下。于1904年4月正式创办潮汕铁路公司,张榕轩出任董事长。铁路的勘测设计,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负责。
1904年8月完成勘测定线,同年9月动工兴建。中间几经周折,两年之后,1906年10月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干线终于全部竣工,11月25日正式通车。该铁路为窄轨单线,北起潮州西门,南迄汕头,全长39公里。1908年继筑至意溪,总长至42.1公里,实际投资额为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