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1823-1882,爱国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藏书家)与黄遵宪(1848-1905,政治家、外交家、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1864-1912,保台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家、诗人)是客家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同处清朝末期,关系密切,友情甚笃,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业绩,芳名列"梅州八贤"榜,令人景仰。三位梅州客家先贤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笔者试图从他们在对祖国的挚爱、对教育的倾情、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联系比较,以期抛砖引玉。
丁日昌
拳拳爱国心
丁日昌,字雨生,又称禹生,号持静,生于丰顺县汤坑金屋围。8岁随三兄达夫在汤坑三门凹太平寺读书。18岁转学北斗黄氏宗族私塾求学,因勤奋好学,捷足先登,20岁考取秀才,21岁补廪生。1857年从潮州军功授江西万安知县,开始步入仕途。历官至江苏和福建巡抚、福州船政大臣、钦赐总督衔会办南洋海防、节制七省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一生做官为民,革新自强,实干兴邦,处处表现出他忠君爱国的情怀。
据资料载:1863年,丁日昌因才识出众,被调至上海筹办洋务。他赞成"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于是,他筹资将上海、苏州两个制炮局合并,创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他还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1875年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他任福建巡抚期间,遍巡台湾岛,整顿吏治、改革税征、重视农耕、农垦和开矿,架设起台湾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电报线,贡献巨大。在中国海军史上他第一次提出海军统一指挥分区设防的主张,建立新式的中国近代海军;在最为棘手的近代中外交涉的问题上,他提出一系列维护主权,主动进取的积极应变之外交主张;在朝野上下普遍对华侨采取鄙弃、漠视的情况下,他首先认识到华侨作用的重要和华侨问题的严重性,大胆提出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建言……他决心通过自强运动,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
1882年2月,丁日昌因病卒于揭阳,终年59岁。病重之时还先后呈上海防当办事宜十六条和整顿水师事宜两份奏折,为国呕心沥血。临终又口授遗书,叹息国家面临的深刻危机,企望朝廷能殚精竭虑,图自强之实事,其拳拳爱国心日月可鉴,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