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南像
庭院深深见证树南庐如烟往事
年近九旬的邓景扬老人在诉说父亲的往事
树南庐栩栩如生的木雕
为革命慷慨捐银20余万元;加入南社结交天下文士;回乡创办梅县首家银庄;建起充满客家文化象征符号的大宅——
[钩沉]
□本报记者 刘奕宏 李锦让 钟小丰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和广东北伐军北伐以其英雄史诗般的壮举载入史册。这一壮丽诗篇的书写,离不开一群梅州人的慷慨任事,他们或英勇战斗流血牺牲,或毁家纾难献出家财。时光的流逝,他们中的一些人,藏在了历史的云烟之后,支持和参与革命的事迹,犹如古老的壁画,只留下一片淡淡的墨痕。为支持上述两项壮举慷慨捐银的梅州籍革命侨商邓树南,就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到底为辛亥革命捐出多少家财?在他的后人眼中,一度也是难以弄清的谜。他身后留下的客家大屋“树南庐”,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仍待世人的进一步品读。
支持革命,曾捐银20多万元
邓树南,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在今天梅江区三角镇一个寂静的村落,他出身家境清贫,少年时代远渡重洋,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泗水一带谋生。通过勤奋和节俭,用积蓄的资金和友人一起创办 “志成”公司,经营商业,取得成功,在当地商界享有较高的声望。
有了钱,按出洋人的传统习惯,首先应该回家买地建大房子,所谓“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然而邓树南却选择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在黄花岗起义前夕,邓树南还经营一家“德彰”公司,股东有陈、巫、廖等同乡。由朱浩怀所著,经姚雨平审定的《姚雨平先生革命史》专门提及邓树南为黄花岗起义的举事捐出一大笔钱,接受款项的经手人王锡民正是姚雨平派往南洋募款的代表。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却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继之而起的武昌起义成功,广东等南方各省宣告和平光复。远在南洋的姚雨平紧急返回广州,与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商议时局,姚雨平以太平天国的教训为例,主张立即组织军队北伐,支援长江一带遭清军攻击的革命军。广东方面在1911年冬组成一支8000多人的北伐军,任命年方三十的姚雨平为总司令,发表誓师文,分三批借道海路,抵达上海,转往南京。邓树南为此又捐赠了一笔为数不菲的经费,给予老友姚雨平有力的支持。
1912年初,邓树南启程回国,前往南京见证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好友黄兴特地派出一个营的官兵到上海的黄浦江口岸迎接和护送邓树南。如此隆重的仪式,可见邓树南在革命党人心中的分量,源自他多年为革命慷慨提供经费的君子之风。然而过去一段时期,梅州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献,甚至邓树南目前唯一健在的儿子邓景扬老人,对邓树南捐资支持革命的数额到底大到何种程度,也不清楚。记者对这个谜团的解开,是从研究邓树南加入南社这一不为人知的史实实现的。
1912年4月初在上海,邓树南见到了指挥广东北伐军凯旋的好友姚雨平。此时卸下军装的上将姚雨平加入了南社,正与一批南社人士柳亚子、苏曼殊、叶楚伧等一起创办《太平洋报》,并自任社长;邓树南获邀请与南社元老、同盟会员陈陶遗一起任报社顾问,参与办报的梅州籍人士还有林百举、王锡民、梁龙。4月13日,姚雨平在上海愚园的楠木厅设宴,与44位南社、同盟会人士一起欢迎邓树南。宴会上,姚雨平介绍了邓树南“破家”为国的历史,略谓:“先生醉心革命事业,曾两次破家,捐助经费共银二十余万元。今民国成立,先生翩然归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