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现代人物
张如心:党内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第一人
来源:梅州市旅游局  时间:2021-02-23 09:36:00  浏览:-
字号:

  ●他早在1941年就首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党章研究第一人”、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认为,现有材料证明他是党内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第一人;

  ●他是朱毛红军的“铁杆追随者”,16岁离开梅州投身革命,先后到苏联留学,历经多次反“围剿”斗争,并成为参加红军长征的粤籍61人之一;

  ●他是我党早期重要“文胆”,一生专注研究和宣讲“毛泽东思想”,历任《红星报》主编,《共产党人》主要撰稿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东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先后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论毛泽东》等重要著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1945年正式载入党章至今,一直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奋勇前进。这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党内第一个创造性地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人目前普遍认为是邓拓、王稼祥和刘少奇。其实,早在1941年,一位梅州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提出了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概念,他叫张 如心,兴宁市叶塘镇人。

  虽然在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学校长馆里有张如心的专门介绍,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不但家乡人,就连一些党史研究专家对他都“不甚其详”。记者最近从有关渠道获悉:大量有力材料和专家研究成果表明,张如心为“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形成、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第一人

  为什么说张如心是党内有据可查的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第一人呢?记者经过走访不少党史研究专家、红色收藏专家,并翻阅大量党史资料后了解到一个重要但几乎被不少党史书籍忽略了的“史实”:

  1941年3月,张如心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 《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文中创造性地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在党内第一次为毛泽东思想命名。他在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言论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典型的结晶体”。他还在该文中说到:“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长期斗争丰富的经验,根据他对中国社会特质及中国革命规律性深邃的认识,在中国革命诸问题的理论和策略上,都有许多不容否认与不容忽视的创造性与马克思主义底贡献。我们党的教育人才应该是忠实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根据现有的党史资料研究考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党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被普遍认为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中共早期三位领导人邓拓、王稼祥和刘少奇,其实都是在张如心发表上述文章之后两年才正式提出并论述毛泽东思想。

  曾任新中国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在1943年7月1日 《晋察冀日报》发表的《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一文中提到了“毛泽东思想”;1943年7月5日,时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的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选文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提到了“毛泽东思想”;同年7月6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刘少奇在纪念建党22周年大会上讲话,并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清算党内的孟什维克主义思想》的文章,也提到了“毛泽东思想”。

  著名党史研究专家、“党章研究第一人”、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曾于1994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受命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章修改文字起草和前期准备工作。他在多次接受中央媒体时都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赞扬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他说:“就现有材料证明,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早在1941年首次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党内最早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杰出理论家。”

  国内著名版本学专家、红色收藏家张国柱先生在 《张如心与》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全国优秀红色收藏家、梅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魏金华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张如心,收藏了十多本关于张如心的著作。他也认为,张如心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杂志第16期上发表著名的 《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文中首次为“毛泽东思想”命名。2009年,魏金华曾把自己写的关于张如心对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历史贡献的文章以挂号件形式寄送给毛泽东同志的嫡孙毛新宇,得到了毛新宇秘书的专门复电认可与致谢。

  张如心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一大贡献,就是将之定位为“思想”这个核心词汇。为什么把 “毛泽东思想”概括为“思想”,而不是“主义”或者“理论”?魏金华告诉记者,当时普遍认为毛泽东思想还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如果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称为“毛泽东主义”显得不合适。而“理论”、“概论”等词又体现不出其思想的深度,所以 “思想”一词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毛泽东的理论体系。

  一生为“毛泽东思想”鞠躬尽瘁

  张如心为什么会成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第一人?这是历史的一个偶然吗?如果从张如心的人生经历来考证的话,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张如心之所以能成为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第一人,绝对是历史的必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如心政治立场坚定,一生紧紧追随毛主席。从亲身经历三次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等革命实践中,张如心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唯一正确的旗帜,他发自内心地研究、宣传、捍卫毛泽东思想,并乐此不疲地为之奉献了一生。

  1931年8月,张如心进入中央苏区,任军委总政治部《红星报》主编。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期间,亲眼看到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始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毛泽东的理论、策略和哲学思想。1934年,张如心作为中央红军中粤籍61人之一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党校第三部副主任、延安大学副校长等职。全国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中央高级党校党委委员和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等职。

  作为理论界“文胆”,张如心多次在各地的“青年讲座”上就毛泽东的科学方法、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的作风、毛泽东的人生观等方面,作了多次精彩演讲,讲话稿最初被刊登在《北方文化》第一至四期,后由太岳新华书店、山东新华书店等编印成册,出版了《论毛泽东》一书,这是一本中国共产党内出版发行最早的有关论述“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专著,此书出版后在党内外反响很大,供不应求,随后解放区各地及部分国统区、香港等地区分别以《毛泽东论》、《毛泽东思想与作风》、《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等书名争相出版,成为全国党校系统培训党政军干部的教材。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载入了党章,可以说,作为理论工作者的张如心为此默默无闻地付出了的大量心血。张如心作为“七大”代表出席大会,他深深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光明前途,从此对这一伟大的思想更加孜孜不倦地进行宣传研究。在延安整风期间、文革期间,张如心为捍卫“毛泽东思想”进行过坚决斗争。1976年1月,被监禁了4年的他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后在北京含冤而逝。

  嘉应学院社科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宪恒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工作、生活非常艰苦,当时能够评述、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士不多,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确立、系统科学的论述以及最终写入党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张如心喝彩 还历史一个真实

  张如心16岁就离开了梅州,很多梅州人对他知之甚少,更不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第一个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人。近日,记者前往兴宁市叶塘镇中社村,一探张如心的故居。故居坐落于小山顶,要爬一段小坡,若不是有人带路,很难找到。只见其故居破烂不堪,长满青苔。据当地村民讲,张如心就出生在这座不起眼的泥砖屋。

  “张如心原名张恕安,是我父亲的堂兄弟,他共有11个兄弟姐妹,排行第二,父亲是个信天主教的牧师,母亲是村里有名的接生婆,他曾在梅州乐育中学读书,后来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之后去了广州。1926年,18岁的他到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四年后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出 去后仅于1960年回叶南公社住了一晚,之后再也没回来过。”张文祥告诉记者。

  “家乡人对张如心了解不多,现在他的故居已经成了危房,如果要打造成故居纪念馆之类的保护区或旅游区,面临的困难很多。”兴宁党史办主任曾子文如是说。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兴宁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张如心的重要意义。曾子文告诉记者:“近年来,兴宁市为宣传张如心做了电视专题片,写过专题报告,到过故居调研等,接下来要好好酝酿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造这张名人牌,还张如心一个应有的‘名分’。”

  “兴宁出了这样一位优秀理论家,是梅州人的骄傲,也是客家人的骄傲!要想认真打造张如心这张名人牌,我认为选择适当时机开个专题的研讨会是必要的!可以邀请国内一些著名的理论家、党史研究专家、红色收藏专家来一起作学术研讨,让这位被世人遗忘的中共早期理论界‘文胆’重新被人认识,这也有助于提升梅州的文化名城形象!”嘉应学院社科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宪恒如是说。(记者 李锦让  特约记者 黄佑鹏 实 习 生 钱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