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历史沿革 > 梅州名人 > 现代人物
革命诗人蒲风
来源:梅州市旅游局  时间:2022-03-07 09:31:23  浏览:-
字号:

  1928年,郭沫若旅居日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从事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和文学创作,同时积极支持国内新文化运动,关怀进步文艺青年的创作,蒲风就曾经得到他的热情指导。

  蒲风(1911——1942),梅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就爱读郭沫若的诗,深受其诗的熏陶,并专门研究还发表过论文,称赞郭沫若是"新诗坛上第一个成功的人"。1934年春,23岁的蒲风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茫茫夜》,内容反映了华南农村农民破产的境遇和斗争。此时,他急于想知道自己的创作道路是否正确,就赶忙写信并把这部诗集寄去向郭沫若求教。郭沫若与蒲风素昧平生,但读完此诗后很快作了回答,给予充分的好评,并对作者在信中谈及的诗歌大众化应走什么样的道路的看法加以肯定,中肯地指出:"所言这三条路很对。"

  1934年冬,蒲风因在上海开展革命活动受到国民党上海当局的追查,偕同胡一声等人东渡日本东京留学。到东京不久,他即诚恳地致函郭沫若请求接见,郭沫若立即复信表示欢迎,又恐蒲风初到异国他乡,人地生疏,还特地画了一张到他家的路线示意图附在信中。1935年正月,蒲风便专程拜访,此后便常去郭沫若家中求教。蒲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完稿后,又送呈郭沫若求教。郭沫若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此诗问世后,受到普遍的欢迎。鲁迅先生曾亲自代购此书寄给北方的作家曹靖华。但也有个别人指责全诗没有主角。1936年4月4日,蒲风再次造访郭沫若,就当时的诗歌创作、诗坛的动向、郭沫若的某些诗歌以及自己的《六月流火》等问题,作了较长时间的倾谈,郭沫若认真而诚恳地回答了蒲风提出的三十二个问题。

  关于《六月流火》没有主角的问题,郭沫若认为"虽无主角,但也有革命情调做焦点。其咏'铁流'(即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笔者)一节可以把全篇振作统率起来。结尾轻轻地用对照法作结,是相当成功的。"因此,"主角的有无并无关紧要。……凡是不用主角的大都是比较新的形态,以情调、思想或故事去做中心的发展。"对于诗歌的长短,郭沫若认为:"一般的说来,好的诗都是短的诗,好的长诗大多是短诗的汇集,或则只有其中的某某章节为好。诗人做诗不应该去贪长,要短乎其所不能不短,长乎其所不能不长,便可以恰到好处。"蒲风还问郭沫若,在我国诗界革命期间(1894-1919),有哪些诗作引起他的注意。郭沫若回答说:"……黄公度(即黄遵宪)可以说是近代的大诗人,他的诗我大概都已念过。……深处的透明……平面的透明……立体的透明。在近代诗人中,黄公度有些这样的风味。"

  1936年夏,蒲风从日本东京回国,先后到青岛、福州、厦门等地继续开展新诗歌活动,曾再写信向在日本的郭沫若求教,得到他的复信赞同。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也从日本回国,先到上海,后又到广州,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此时,蒲风已先抵达广州,曾撰文热情地向广大读者介绍郭沫若和他的诗。在欢迎郭沫若的大会上,蒲风又满怀激情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欢迎词--献给郭沫若先生》,表达了敬仰之情。郭沫若在广州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还是两次为蒲风主编的《中国诗坛》题词,为诗集《街头诗歌》题签,对蒲风的诗歌活动继续给予热情的支持。(张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