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梅州 > 未来发展 > 交通规划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梅州市交通运输局  时间:2016-09-12 16:49:27  浏览:-
字号: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同期人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影响。为加快完善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梅州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运输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以改善区位、服务民生、促进发展为落脚点,全力加快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以下简称为“两高一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较好地完成《梅州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空运、水运为辅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持续迅猛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16.85亿元,是“十一五”(122亿元)时期总投资的2.6倍、年均增速为21%,投资额和增速创历史新高。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705公里,新增1845公里,公路密度112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期末提高12%;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276公里,与“十一五”期间持平。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830公里,已建成Ⅴ级(300吨)以上等级航道139公里,增加40公里;城区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016辆,增加900多辆,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2.5标台/万人,较“十一五”期末增加71%;通班车的行政村1663个,增加32个,较“十一五”期末提高2%,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实现100%。

高(快)速铁路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时期全市铁路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实现了梅州市十几年来没有新建铁路的突破。2015年4月广梅汕客运专线梅州至潮汕段(梅州段)先行段顺利动工建设。此外,铁路规划建设项目储备充分,发展态势良好。瑞金至梅州铁路现进行工可编制,龙川至梅州至龙岩铁路列为中铁总2016年拟安排预可研项目。

高速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高速新增223公里,完成投资214.39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70%,创历史新高。顺利建成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及其东延线、济(南)广(州)高速公路平远至兴宁段、汕(头)湛(江)高速公路五华段;动工建设兴(宁)汕(尾)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江支线)、梅州至平远高速公路、大埔至潮州高速公路(含大埔至漳州支线)。到2015年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82公里,密度达3.04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新增梅大和济广2条出省高速通道,内通外联的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


国省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完成投资40.55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72%。顺利完成国道205线改造示范工程及“迎国检”工程,顺利动工梅畲快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市国省道通车里程由1307公里增加至1591公里,居全省第三,其中国道808公里、省道783公里。到2015年末,全市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的比重为82.41%。干线公路的技术等级、安全水平、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大幅度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拓展,整体环境更加顺畅、安全、舒适和美化。

县乡公路全面加快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县乡村公路完成投资41.61亿元,较“十一五”时期下降10.57%。升级改造县乡公路1300公里、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3200公里。重建设轻养护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全市县乡公路养护资金投入11.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8%,完成安全隐患路段整治1100公里、危桥改造138座;建成约906公里绿色景观公路和一批乡道示范路;各县(市、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经常性养护率县道保持100%、乡道达到92%,县道综合好路率达到88%,乡道综合好路率达到68%。到2015年末,全市地养公路通车里程达15632公里,其中:县道1965.8公里、乡道10396.5公里、村道3218公里、专用公路51.7公里;地方公路桥梁总数达2752座78336延米,成为全省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航运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市航道建设完成投资1.18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10.28%。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韩江三河坝至汕头航道整治工程,梅江梅江桥至单竹窝电站约50公里从七级提升至六级航道,梅江单竹窝电站至三河坝、汀江茶阳至三河坝、韩江三河至三河大桥约60公里以及梅州辖区韩江三河坝以下79公里从七级提升至五级航道。“十二五”期末,梅州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830公里,其中已建设好的五级航道139公里,形成干支相通的韩江水系300吨级内河航道网。

2、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运输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十二五”期间,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完善,路网通达度进一步提高,梅州市客、货运输量快速增长,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公路运输平稳增长。2015年全社会公路水路客运量2859万人、旅客周转量395170万人公里(自2014年起公路仅含长途营运客车客运量,不含城市和公路私家车辆客运量);货运量7820万吨、货物周转量1775960万吨公里,“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3.83%、19.24%,运输服务实现量质齐升,达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民航运输实现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梅县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6.3万人次,较“十一五”时期增长270%。完成飞行区扩建、机场航站楼维修改造和连接楼建设,新开通7条航线,航线增至9条,通航广州、香港、珠海、台中、海口、上海、天津、郑州、长沙、西安、雅加达、北京等12个城市,每周航班量达到46班,2015年末旅客吞吐量达22.7万人次,对外快速辐射的民航运输系统雏形基本形成。已完成梅县机场迁建工程项目论证研究报告、梅县机场迁建工程选址报告编制工作。

城市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十二五”时期,梅州市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大力实施公交惠民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梅州城区公交车数量从不足100辆发展至1016辆(折合855.2标台),城区公交线路由8条增至49条,公交运营线路里程超过1500公里,运营辐射范围由不足100平方公里发展至3054平方公里,年客运量从500多万人次增加到3500万人次。梅县区19个镇(街)公交线路全面开通,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惠民政策惠及27万多市民。

邮政行业整体实力快速增强。“十二五”时期,邮政行业收入、行业总量、快递业务收入、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9.38%、19.77%、27.14%。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普遍服务网点159个,三农服务站150个,便民服务站232个,助农取款点758个,村邮站430个,行政村通邮率达到100%;全市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36家,备案分支机构86家,共设置快递网点427个,其中民营企业设置农村快递服务网点258个;全市设置2个以上快递末端服务网点的乡镇共有93个,占比达83%,天天、韵达、申通等6家快递企业在21个行政村设置农村快递服务网点,农村快递网点布局趋向密集。2015年,全市邮政行业收入累计完成5.4亿元,邮政行业总量累计完成5.6亿元,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9亿元,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178.35万件。

3、行业治理改革规范发展

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梅州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梅州市港口总体规划》、《梅州市绿色交通发展规划》等规划,开展了《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的编制工作,绘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新蓝图。

推进行业改革。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编制完成市级交通部门254项权责清单,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组建梅州市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落实地方共建主体。积极实施PPP、BOT+EPC投融资建设模式,积极探索土地加资源的沿线土地开发模式,全力拓宽交通建设融资渠道,努力缓解建设资金难题。

4、绿色安全保障发展

交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成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货运绿色运输;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全面淘汰营运黄标车;开展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节能宣传和公交出行宣传活动,助力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2015年底,梅州城区1016辆公交车中纯电动公交车520辆、LNG公交车272辆,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78%,居全省前列。

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全面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推进“平安交通”、平安企业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行业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值班应急等工作机制,完成营运客车、重型货车和教练车安装卫星定位行车记录仪并形成定期监督通报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7宗、死亡58人、受伤43人,其中较大事故3宗、死亡10人、受伤11人,一般事故44宗、死亡48人、受伤32人,水路交通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趋好。

(二)存在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综合交通网络亟待加快完善。

目前梅州是全省未通高铁的地市之一,最突出问题是缺少对外交通快速大通道,到达广州、深圳、厦门等发达中心城市的车程时间需4-5个小时,难以直接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辐射。近十年来,全市的铁路和水路建设停滞不前,公路的客货运量约占全社会总运输量的98%,综合交通运输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明显,“两高一场”建设十分迫切。

高速铁路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梅州境内仅有梅坎和广梅汕两条普通铁路,均是设计时速为80公里/小时的非电气化单线铁路,运行速度低。梅汕客专于2015年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建成通车,短期内无法适应全市群众快速对外的交通需求。

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路网结构不合理。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通车里程1.77万公里,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比重仅为14.7%,而四级及等外公路(13575公里)比重高达76.67%。全市公路网大多呈发散型,射线多、环线少,县际快速路网尚未形成,连接产业基地和旅游景点的公路服务能力总体不高。全市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主要服务于各县通往梅州市中心城区以及梅州市对外的交通联系,各县之间缺少互相联系的高速公路,“外通内连”高速公路主骨架尚未形成。

内河航运未充分发挥其功能。梅州辖区航道总里程830公里,六级(含六级)以下航道691公里。总体上梅州内河航道等级较低,潮州广济桥至汕头光华桥42公里河段涉及多座桥梁净空达不到通航300吨航道建设标准要求,韩江从梅州三河坝至汕头出海航道通航能力受到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内河大运量的功能。

民航运输规模偏小。梅县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现有9条航线,12个通航城市,2015年旅客吞吐量22.7万人次。总体上梅县机场航线少、旅客运量偏小,现有机场在市区内,机场净空环境差,机场自身已无发展空间,且极大制约城市的扩容提质,亟待进行迁建。

客货运站场建设滞后。梅州市区现有4个客运站和3个社会公用型货运站,均于早期建设,客货运站场存在规模小、设施陈旧、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且未考虑与铁路、民航等的有效接驳,不能适应客货运市场的发展要求,距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一体化、均等化服务和智慧交通建设薄弱,综合运输服务水平亟待加快提高。

全市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仍然处于空白,市区现有4个客运站和3个社会公用型货运站,建设年代较远,均存在规模小、设施陈旧、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且未考虑与铁路、民航等的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换乘不便,方式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够完善,运输装备标准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总体不高,多式联运等发展缓慢,与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发展定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高,出租车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城际、城乡、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均等化服务还需进一步夯实;部分农村地区公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制约客车、班车对行政村的覆盖和通达。

3、资金、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突出,综合保障能力亟待全面加强。

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工期长、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立项难、融资难、建设难。综合交通运输各部门负债严重。至2015年末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缺口资金高达近82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和铁路约30亿元、国省道约15亿元、农村公路约10亿元、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25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和融资手段有限,投融资体制改革仍在探索。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此外,由于梅州是全省的生态发展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高标准农田等环境敏感点连片设置,土地、环境等资源因素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全市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全面推开,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尚未真正建立。

(三)形势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是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振兴发展目标、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攻坚时期。我市正处于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新形势对全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国家新战略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新型城镇化要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和引导作用。因此,国家新战略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梅州市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两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梅州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水运、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融入周边重要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3、省级相关政策对梅州综合交通提出新要求。

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广东的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更加关注保障改善民生、更加关注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关注交通运输发展现代化。

梅州市处于粤东西北地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提出把梅州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客都。要求粤东西北地区提速升级基础设施,到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尽快贯通跨省界高速公路,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衔接顺畅的综合运输网络。

4、梅州振兴发展要求把梅州建成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交通枢纽。

现状梅州县域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交通条件差,是制约梅州发展的拦路虎。梅州要加快振兴发展,必须尽快补齐交通设施短板;必须坚持交通先行,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重点打通出市交通通道,推动形成与周边地区更紧密的经济联系,逐步把梅州建设成为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枢纽。

5、“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要求梅州有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支撑。

这两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认真审视梅州实际,发挥生态优良、文化厚重、红色苏区优势,正视交通不便、工业薄弱、产城分离短板,扬长补短,提出着力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的发展思路。“一区两带”主要是构建嘉应新区、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要建设好“一区两带”发展平台,关键要有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在“一区两带”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交通建设与园区、新区建设,与交通基础的互联互通,促进产城联动、产城融合。因此,梅州市应该加快构建快速综合交通体系,争取以交通的大改善带来梅州的大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和“四大交通”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和梅州振兴发展主线,认真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发展政策,按照“一区两带”发展格局,以构建“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交通枢纽”、“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为定位,以改善区位条件、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交通服务品质、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突出加快出省出市通海运输大通道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梅州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四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交通运输保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加强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打造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提高城市内外交通转换效率;统筹对外通道、内部网络、枢纽节点同步发展,推进区际、城际、城乡交通均衡发展,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协调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原则

发挥市场在自由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化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新型技术装备、新型材料的应用,推进商业模式、管理方式、政策措施创新,全面释放交通运输行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3、开放共享,均等发展原则

强化对外联通,积极融入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国内和国际运输网络;补齐交通运输短板,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支撑贫困落后地区同步实现小康。

4、绿色安全,永续发展原则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行业粗放型增长方式,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绿色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筑牢“安全第一”思想,切实加强安全监管、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2020年,初步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外联内畅,快速对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适应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力争实现梅州至汕潮揭1小时左右通达,至珠三角2小时左右通达,至海西区大部分城市3小时左右通达。

——干线铁路。建成高铁72公里,实现通高铁的目标。力争开工建设高、快速铁路284公里,全面掀起高铁建设热潮,规划至2020年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48公里,初步形成以高速铁路为骨架,快速高效的铁路运输网络。

——公路网络。新增高速公路263公里,规划至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45公里,密度达4.7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国省道升级改造及穿城路段、瓶颈路段改造工程约800公里(含新增省道,动工2223公里),国道全面通达县城,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省道基本通达乡镇,力争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力争实现县到镇1小时到达;完成对接城(镇)区、园区、景区的重点经济(旅游)网络以及县际、镇际断头路公路建设1500公里(动工3098公里),力争实现重点工业园区10分钟左右上高速、90%的乡镇30分钟左右上高速公路、3A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工程合计2000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基本完成交通运输部部署要求任务,安全水平基本达标;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合理、干支协调、安全畅通的普通公路网络。

——航空设施。完成梅县机场跑道改造、停机坪扩建;完成新机场的立项前期工作,力争动工建设;拓展航线、加密航班,新开西南、东北方向航线,增开华中、华东、中南及东南亚地区等航线;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动工建设五华,开展梅县区通用机场和大埔县通用机场前期研究;基本形成快速对外的航空运输网络。

——港航设施。力争动工建设梅县松口、大埔高陂、三河坝等客货运码头,启动石窟河(石窟河口-新铺镇)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加大港口投资力度,加强航道的维护管理,提升韩江主通道航道技术等级,建成六级航道直达梅城东山港的水路运输网络,建成五级航道直达梅县松口港、大埔茶阳港。为地处内陆山区的闽西南及梅州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一条便捷的水运出海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枢纽站场设施。建成梅州市汽车枢纽中心站、兴宁综合物流园、梅州西火车站等一批客货运枢纽站场,加快构建梅州国家公路枢纽城市,基本建成与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相协调、与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的客运站场体系。

——邮政网络。按照构建闽粤赣三省快递(物流)集散中心的定位,全市邮政业业务总量达到15.87亿元,年均增长约25%;实现邮政业业务收入12.86亿元,年均增长约18%。不断完善邮政基础设施,提升邮政普遍服务终端能力,重点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建设布局科学的快递物流园区和快件分拨中心,实现农村各乡镇快递服务网点全覆盖,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运输服务。基本形成便捷、舒适、安全的一体化客运体系和开放、高效、及时、可靠的一体化货运体系,综合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输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2016-2018年期间加快未通农村客运班线的建制村窄路面扩宽改造、安保设施改造、候车厅建设,实现100%建制村通农村客运;2020年实现城市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5标台/万人。

——交通管理。加快发展平安交通,继续加强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逐步扩大灾害防治范围,推进公路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公路灾害的发生率和经济损失;加大危旧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力度,保障公路桥梁通行安全。加强国省干线超限超载监测站建设,加强非现场执法监督;加大路面查纠力度,与公安部门以固定超限检测站点为依托,分工合作、联合执法。

展望到2030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交通运输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体上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2、“一区两带”发展目标

1)嘉应新区

按照无缝对接的要求,构建综合快捷交通运输体系,把嘉应新区建设成为粤东北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向赣闽地区拓展的桥头堡,粤东北地区重要门户城市。

2)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

按照产城联动,快速对外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带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至2018年,区域战略性交通设施启动建设,每个园区有1个以上高速公路出入口与其对接;至2020年,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各园区1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各园区与中心城区间30分钟、各园区之间45分钟通达。

3)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按照畅、安、绿、美的要求,加快推进景区对外路网建设,至2020年建成180公里旅游公路,基本形成快速交通环线。力争3A以上景区通三级以上旅游公路并配套完善安保工程,重要风景道力争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

专栏一“十三五”时期全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目标

指标

单位

2015年

实际数

2020年

规划值

增长量

综合交通网总里程

公里

18895

21388

2493

1.干线铁路营运里程

公里

276

348

72

其中高速铁路(>200Km/h)

公里

0

72

72

2.公路总里程

公里

17789

20411

2622

其中高速公路

公里

482

745

263

3.内河航道里程

公里

830

830

0

4.生产用码头泊位数

76

98

22

5.港口货物通过能力

万吨

751

751

0

6.民用及通用航空机场数量

1

2

1

7.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

%

91

100

9

8.建制村通客车比例

%

82

100

18

9.城市公交车拥有率

标台/万人

12.5

15

2.5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1、建设快速运输网

加快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和新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建成“二横三纵三联络”的综合运输通道,实现梅州快速对外通达。

高(快)速铁路网。“十三五”时期,全力加快建设广梅汕客运专线梅州至潮汕段,确保2019年建成通车,实现梅州高速铁路零的突破;加快推进瑞金至梅州铁路和龙川经梅州至龙岩高铁的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动工。构建连接珠三角、海西区的快速通道,打通潮汕平原北拓腹地的大动脉,力促贯穿梅州、赣州、龙岩三市的铁路大动脉同步建设。

高速公路网络。“十三五”时期,以出省出市出海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动工建设并建成兴汕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江支线)、梅州至平远高速公路、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和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力争建成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梅州段,力争提前动工建设大丰华高速大埔至丰顺段,新增2条出省出市高速公路通道,基本形成“两环八射两加密”高速公路主骨架。

航空运输网。“十三五”期,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加密航班,密切与长三角、京津冀、热点城市、东南亚等城市群的联系,加快形成粤闽赣边区重要支线机场;完成推进新机场的前期工作,并力争动工建设新机场,同时充分考虑高速公路、高铁站点与新机场的有效衔接,将其打造成为一体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整合高速公路、高铁站点和新机场等各种交通资源,建设梅州空港产业园,有效提升梅州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力争建成五华通用机场,开展梅县区通用机场和大埔县通用机场的前期研究,满足空中游览、私人娱乐飞行、私人驾照培训、托管、应急救援、飞机制造组装等需求。

2、完善提升基础运输网

完善普速铁路、普通公路、邮政设施等基础运输网建设,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普速铁路。加快推进广梅汕铁路龙川至龙湖南等既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实施无人看守道口立交化改造,提升整体服务效率。

普通公路。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布局,以改善瓶颈路段(城镇、工业区)通行能力、提高路面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进G205、G206、G235、G238、G355、G358及S223、S225等国省干线穿城路段和对外通道的升级改造(改建)工程,消除交通瓶颈路段和穿越城镇的交通拥挤路段,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网络的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对接产业园区、城(镇)区、农业基地、旅游景区等重点经济网络公路和县乡公路(桥梁)建设,打通县际、镇际断头路,新增升级一批县道公路,全面优化路网结构;按照“改善民生、优化路网、扶贫优先”的思路,加快推进2000公里通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工程。优先推进贫困村和建制村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力争2018年实现100%建制村通班车。

港航。按照加快振兴黄金水道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石窟河(石窟河口-新铺镇)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启动梅江、韩江客货运码头的建设,改善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提升内河航道通航能力。

邮政设施。积极推进邮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统筹城市和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协调发展。强化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新增和改造,着重完善农村网点的民生服务功能,整合村邮站、便民服务站等资源,延伸相关增值服务,提高农村普遍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化邮政投递能力建设,优化投递段道,更新投递车辆,促进城乡邮路有效提速;依托交通运输资源和供销网络资源,加强农村邮政物流基础网络设施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衔接,推动建立县级快递分拨中心,提升农村地区快件转运效能,实现“村村通快递”;建设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为核心的快递物流园区,推动快件处理中心与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建设同步规划,发挥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推广快件箱等智能快递投递设施在社区、商区、校区的应用,解决末端投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逐步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结合国家和省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完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机场无缝对接,高效服务的综合交通枢纽。

1、客运枢纽建设

积极推进《梅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实施,加快建设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形成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的客运站场服务系统。“十三五”时期重点增强枢纽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衔接,加强新机场、高铁站、公路客运站、公交站之间的衔接,着力打造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立体化综合客运枢纽。着重加快建设梅州市中心枢纽汽车站、梅州西综合客运枢纽站、梅州金盘客运站3个国家客运枢纽;加快推进兴宁市新城客运站、蕉岭县级公路客运站、大埔县城公共汽车客运站、五华县汽车客运站等县级客运站建设;推动梅县石扇、梅西、大埔县茶阳、百侯、大东、丰顺县潭江、埔寨、东里等乡镇汽车客运站的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的客运站体系。

2、货运枢纽建设

按照《梅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梅州西物流中心、梅县畲江物流中心,加快构建便捷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以兴宁综合物流园为示范,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建设,鼓励传统货运场站向物流园区转型升级。

(三)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以运输需求为导向,立足梅州实际,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1、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全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行政执法、行业监管、安全保障以及便民、利民、惠民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综合交通服务信息系统、综合行政非现场执法系统、交通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标准,实现全省公交一卡通覆盖率100%。推动邮政业与交通运输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2、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公共电汽车、出租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优化公交线路,公交无缝对接机场、火车站和直通主要景区,推动梅州市区实现城乡公交顺畅对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推进完善梅县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2020年城市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5标台/万人的目标。基本建成以地面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补充、信息系统为手段、交通枢纽为衔接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力推进镇通建制村公路中不能满足安全通客车要求的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客运组织形式,实现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的目标,提高农村居民交通出行的便捷性。

3、提高邮政服务水平

加强邮政业与交通运输业相关标准的衔接,加快实现邮件快件在各种运输方式上的快速运递。支持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引导快递企业进入园区,利用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集聚化、集约化,建设快递服务功能区。完善农村邮政快递基础网络,支持邮政企业利用农村客运场站、镇交管所、农村客运班车等开展农物流服务,提升农村物流网络化服务水平;推进骨干邮政快递企业与大型公路运输企业合作,依托城际、城乡客运班线网络发展小件快运、包裹快递业务;推动在机场建设航空快件集散中心、空港快递物流园区,在公路场站、火车站配套快件运输通道和装卸操作接驳场所,促进快件“上机上铁”。

(四)发展智能绿色综合交通系统

1、加快智能交通发展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运输服务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行政许可、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安全应急等领域交通信息化应用向基层基础延伸,促进信息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机场、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和应用,进一步加大对车辆、船舶等运载装备的卫星定位、智能监测和无线网覆盖,实现全市不同政府部门、政企间的共建共享,基本形成实时在线的智能感知网络。加强国省干线超限超载监测站建设,加强非现场执法监督。

2、打造绿色交通系统

以绿色交通建设为抓手,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1)积极创建绿色交通城市

按照全省创建绿色交通省的统一要求,推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结构性节能减排,强化交通运输各领域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完善交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管理手段,争取把梅州建设成为绿色交通城市。

2)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

构建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私人汽车、步行和非机动车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运转的城市绿色出行系统。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地面公交线网覆盖率,合理设置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科学组织调度,逐步提高站点覆盖率、车辆准点率和乘客换乘效率。积极倡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3)坚持节约、集约,实现绿色发展

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加强行业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鼓励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和施工工艺。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运输车船,并同步开展充电充气设施规划,研究将充电桩统筹纳入高速公路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出租车、公交车、重型货车使用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的比例,鼓励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车辆开展物流(快递)配送业务。大力发展机动车“绿色维修”,提升排放维修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工程机械、工程船舶等。

(五)增强现代化综合交通治理能力

按照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着力构建和完善适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按照部省关于“大交通”管理体制的部署,稳步推进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逐步构建完善市、县“大交通”管理体制。推动交通运输、公路管理、邮政管理、航道管理、民航管理、铁路监管、海事监管等部门建立跨行业综合运输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县级政府对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推进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

2、健全交通运输市场运行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清理交通运输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建立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加快建立和强化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完善出租车汽车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公共交通合理的比价关系。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实施动态监管。

3、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一岗双责”,建立健全行业安全定期巡查制度。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整合交通安全与应急信息,实现信息统一报送和统计。建设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危险品运输全程管理系统。强化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省市联动的应急救援机制,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应急预案及应急指挥体系。

(六)加强区域交通合作

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结合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州保税区的规划布局,加快构建通往珠三角、潮汕地区、福建和江西四大综合运输通道。

1、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交通走廊建设

充分发挥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华侨之乡的优势,深化机场、铁路运输等国际合作,擦亮梅县松口是“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的品牌,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世界客都”。通过航线合作、物流园区建设等合作形式,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加强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等机场的合作,拓展联飞航班。

2、深化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及原中央苏区交通合作

认真贯彻《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在政策争取、项目规划、运输管理、交通执法等方面全面深化与江西和福建的交通运输合作。加快推进瑞梅铁路、龙川至梅州至龙岩铁路(梅州段)前期研究和建设工作;协调推进赣闽粤边界地区国省道升级改造同步实施,提高出省通道通行能力;加快推进梅州至潮州高速公路。加快区域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紧密衔接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

3、加强粤东西北地区交通运输合作

加快推进梅汕高铁和龙川至梅州至龙岩铁路的建设,加快形成珠三角连接粤东西北的轨道交通网;加快梅县机场的迁建,实现其与区域内其它机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构建具有竞争性的民航运输和服务网络的目的。做好梅州市与粤东地区交通基础建设的衔接工作,把梅州打造成为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枢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落实

强化本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确定的主要任务要纳入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将主要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责任主体,合理安排进度,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逐年、逐级组织实施。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中期评估制度,分析实施效果,找出实施中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办法。

(二)完善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综合运输调控与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行业,加强协调沟通。加强跨行政区域间的衔接与合作,协调区域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各级政府与重点项目建设单位通力合作,加强协调,规划、国土、水务、环保、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线位走向、用地审批、征地拆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形成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加大政策支持

1、认真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政策

根据原中央苏区政策,梅州等原中央苏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外优惠贷款等资金时,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公路、铁路、水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可以实行土地差别化政策,对新建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给予用地指标支持。

根据粤东西北政策,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采用以省级投入为主、省市合建模式。对省政府确定2013-2017年计划建设的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项目,资本金原则按省(部)、市7:3的比例出资;工程任务完成过半且各市资本金出资确有困难的,可由省出面协调金融部门融资解决市级资本金总额的50%。对符合省补助政策的普通公路(桥梁)、疏港公路、铁路、沿海主要港口、出海航道、内河航道项目,由省分别按相关政策和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提高普通公路(桥梁)补助标准。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和费用由所在市包干负责,确保按工程进度供应建设用地。对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增加补助的支持政策。

2、充分利用交通扶贫政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新部署,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明确“十三五”期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梅州市全域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列入交通运输部扶贫地区,应结合国家和省级扶贫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交通扶贫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对外交通条件。

(四)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投资补助,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建设与维护的投入。整合资源,有效利用既有建设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充融资模式,实现全市交通运输业滚动、可持续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政府补贴机制,通过沿线开发等方式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具备条件的部分交通建设项目,积极探索采取PPP、BOT、EPC模式。

(五)加强省市合作

抢抓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部署和全面对口帮扶等政策机遇,争取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以及其他省有关单位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对全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支持,共同推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交通运输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伐。


五、重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梅州市综合交通项目总投资为680亿元,主要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重要经济公路、机场、港航、公交工程、公路客货运枢纽及物流园区等工程项目。

专栏二“十三五”时期全市综合重点项目投资情况表

序号

类别

涉及项目总投资(亿元)

至2015年已完成投资(亿元)

建设规模

(公里)

“十三五”期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合计

1565.18

40.10

11972.44

680.48

1

铁路

355.70

3.06

284.1

119.64

2

公路

1084.02

36.66

5654.34

504.86

3

机场

46.30

0.08

4C

15.02

4

港航

2.11

34.00

1.81

5

公交

8.00

8.00

6

客货站场及物流园区

55.25

0.30

17.35

7

农村公路

(含生命防护工程)

13.8

6000

13.80


六、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主导方向,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工程特点、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及环境功能区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并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所在地区环境敏感程度,合理确定环境评价工作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措施应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实效”为原则,并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对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费用效益比、可操作性等论证。“十三五”期间,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应从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防治五个方面做好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