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2-14
名  称: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2-14
文  号: 梅县区府办函〔2022〕6号

梅县区府办函〔2022〕6号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

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扶大高新区管委会、新城办事处),区有关单位:

  《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科工商务局反映。

  附件: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14日

  

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做大做强绿色工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第二节  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第三节  推进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第四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章  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 

  第一节  推进5G智慧杆塔建设 

  第二节  推进5G网络建设 

  第三节  推进5G应用建设 

  第五章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做优现代商贸业 

  第二节  做强现代物流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 

  第六章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 

  第二节  健全与“双区”资源对接网络 

  第三节  推动外贸创新发展 

  第七章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第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节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第四节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完善政策保障 

  第三节  加强项目支撑

  第四节  强化人才建设 

  第五节  加强评估考核 

  附件: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攻坚冲刺期,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梅县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机遇期。在具有如此重大历史使命、特殊时代背景下,梅县区立足粤北生态功能区定位,加快构建“3113”绿色产业体系,对产业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性规划“十四五”时期梅县区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推动梅县区更深入地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提质发展,建设成为湾区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科技成果“集聚转化地”,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依据《梅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梅县区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结合梅县区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所指产业主要包括工业、信息产业、商贸物流业(含电子商务产业)。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梅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梅县苏区振兴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持续发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梅县区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时期,梅县区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功能区定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产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梅县区GDP总量达到220亿元,比增3.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6—2020年年均增长4.6%,工业经济保持上升态势。2020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0.9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5.7:32.3:4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除2019年出现0.7%的下降外,2016、2017、2018、2020年增速分别增长5.0%、0.7%、1.6%、3.8%。全区工业企业58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家,实现总产值153.5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32.4亿元。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75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9.4%、33.9%,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巩固。电商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关联企业超过1000家,全年电商交易额67.6亿元,增长10.1%,入选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截止2020年底,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嘉元科技公司成为全国首批登陆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十三五”期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科技孵化器等实现“零”的突破。梅州市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全省首个内陆型综保区、全市首个国家级平台;先后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38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己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量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38.2%,创新成果不断涌现。BPW车轴成立亚洲研发中心、振声科技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嘉元科技建成全市首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远环保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梅州云电商公司获批省级科技孵化器。

  绿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梅县区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于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化节能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从资源型、加工型向生态型、科技型转型升级,壮大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促进电力能源产业稳步发展,推动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铜箔产业入选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超华科技、嘉元科技增资扩产1.3万吨铜箔产能项目顺利投产,总产能达4.1万吨,约占全国铜箔产能的7%。嘉元科技投资10.1亿元的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正在建设,超华科技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超华新材年产2万吨高精度锂电铜箔项目有序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培育发展机电制造业企业16家,2020年产值突破36.5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产值23.8%。总投资5.4亿元的BPW八期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庆达、伟友耐磨和钧耀机械等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梅县区“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入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探索“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下沉,落实区级事项下放镇、村“就近”办理。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率先在全市实行城区范围内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业务“同城通办”;全面推广“互联网+商事登记”服务模式,实现企业登记的网络化、电子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限在现有基础上压减了1/4以上。创新领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和开展科技攻关,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梅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

  “十三五”时期,梅县区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限制发展的瓶颈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发展的新动能不足。目前,全区传统支柱产业进入发展疲软期,区域产业发展不均呈零散状,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未形成配套企业的生产链条,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在整体制造业结构中的占比不高,高技术及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数量少,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尚未形成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的协同共进发展格局,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目前,全区制造业创新转型任务仍十分艰巨,小微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仍不高,研发投入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意愿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水平研发机构总量较少,缺乏“高、精、尖”科技型制造业企业和重大创新平台,创新环境氛围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三是资源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发展面临突出的用地、融资和人才短板。用地方面,全区用地指标不足,闲置用地盘活率不高,建设用地存量少;融资方面,全区制造业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金融主体类型较单一,融资方式仍较为传统,融资供需结构失衡,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人才方面,由于当地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生活配套不完善,表现出外来劳动力减少、本地年轻劳动力外流的趋势,制造业面临严峻的用工短缺问题,加上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少,且缺乏引进高精尖人才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在技能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结构短板更为凸显。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梅县区产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机遇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对梅县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迎来的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当前,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新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正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已在部分先进制造业领域实现了协同应用,大大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梅县区工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应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提升制造业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的能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和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快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体系的重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进一步提速,国家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六大工程”部署,发布广东“制造业十九条”,着力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双十”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制造强省、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十四五”阶段全省发展的主基调。梅县区需紧抓上位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紧密对接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更加注重锻长板和补短板,加大外引内育力度,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积极融入省20个产业集群建设,努力建设省内独具特色的重要产业基地和集聚地,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基建”“碳达峰、碳中和”等时代契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全球环境,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要求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以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为抓手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激发国内需求,又要求加强国际经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走好开放合作之路。同时,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向世界做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需推动绿色改革和绿色创新,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材料,推动制造业等领域资源利用的升级迭代,为建立新兴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工业化带来重大机遇。梅县区应紧抓机遇,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提高制造业产业链建设水平,推动“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一起发力,以“新基建”的突破成果支撑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立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推动产业绿色化升级,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区驱动效应”充分释放。广东省正大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珠三角核心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三大板块功能融合、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互联互通,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迭代,同时,深圳被赋予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梅县区应抢抓多重机遇叠加的战略窗口期,充分发挥紧邻核心区、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排头兵目标定位,立足“一区”、融入“一核”、协同“一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外溢资源,着眼打造湾区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科技成果“集聚转化地”,着力构建与“双区”“一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借势借力推进梅县区跨越发展。

  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带来新动力。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区苏区发展,先后出台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广东省先后出台实施《广东省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老区苏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振兴发展。梅州市作为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县区要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支持、招商引资、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面临国际贸易摩擦与疫情蔓延局势的直接冲击。近年来,全球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国际贸易紧张形势加剧,逆全球化思维抬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冲击,这些不稳定因素对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我国经济仍处于“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形势从“稳中求进”转向“稳中有变”,严峻的国内环境对梅县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巨大挑战。

  面临周边地区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便捷的轨道交通和高铁的发展,使深圳、广州、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集聚优质要素的“虹吸效应”将更加强大,梅州与佛山、珠海、东莞等大湾区、核心区的发达城市相比,经济体量、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程度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相较于粤东西北地区,梅州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条件较为相近,但经济总量较小、产业规模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承接高端产业资源外溢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竞争力不强,在引进优质制造业项目将面临艰巨挑战,梅县区与周边县区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面临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阻力。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材料、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新项目建设和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业发展空间日渐减少,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制造业的环保及节能减排任务愈发艰巨,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要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对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和集约化有更高要求,在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还要兼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对梅县区的发展无疑是极大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梅县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既要沉着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更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对产业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性规划“十四五”时期梅县区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推动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央和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机遇,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456”工作思路举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特色产业为先导,融入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壮大服务业,推动梅县区苏区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排头兵,力争全区制造业规模和效益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大幅提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优势先行,加快重点集群建设。全面对接“双十”产业集群,充分论证梅县区资源优势,集中资源力量培育壮大,深入推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彰显区域发展特色,在更大的发展格局中构筑更多先发引领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前瞻布局新兴产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跨领域、跨行业交流与协同,构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培育和布局新产业新业态。

  坚持“融湾”“融深”,对接高端资源。抢抓“双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构建等战略机遇,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对接高端资源,积极推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在梅县区融合创新,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科学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全区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工业,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推进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守生态红线底线,逐步实现发展方式从经济发展优先向生态保护优先转变,奋力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建设,聚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产业经济发展迈向重要台阶,产业规模效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努力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产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电商交易零售额达120亿元,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新水平,基本形成集企业创新体系、科技孵化育成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环境政策体系于一体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新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GDP比重达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达50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两化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转型。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绿色建材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工业领域能源消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碳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工业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一批省级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

  ——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梅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三进一出”工程有效实施,吸引一批重点优质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在梅县区布局,产品在大湾区、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三章  做大做强绿色工业

  坚持把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子能源、绿色建材等为主导的绿色工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融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效,构建低碳绿色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立足梅县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抓住《广东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培育打造“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的政策机遇,加快以铜箔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完善铜箔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印制电路板产业,提升铜箔、印制电路板核心竞争力,配套发展其他电子信息制造零部件,培育发展5G终端、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下游终端产品领域,建设电子信息百亿产业集群、全国重要铜箔生产基地,助力全市打造“铜箔之都”。力争到2025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达200亿元,铜箔产业产能达到16万吨以上规模,在全国行业发展中走在前列。

专栏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路径

1.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嘉元科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广东超华科技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围绕高频高速电路用铜箔、IC封装载板用极薄铜箔、挠性电路板用铜箔等高性能类铜箔原材料、装备、应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攻关,力争在高质量铜箔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频绝缘材料等方面实现产业化,提升梅县铜箔产业整体技术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成个国家级(铜箔)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1个协同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铜箔产业链路线图,坚持招大引强,在用地、产业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吸引国际国内铜产业巨头落户和参与铜产业建设发展。着力谋划引进高端覆铜板和高频高速印制电路板、电子元器件、锂离子电池和终端产品等上下游产业链一批发展前景好、投资周期长、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上下游合作,完善梅县区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增强对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

3.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在建的超华科技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项目和年产2万吨高精度超薄锂电铜箔项目、嘉元科技年产1.5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规划扩建嘉元科技年产1.6万吨铜箔项目。加快推进嘉元科技拟投资43亿元年产5万吨高端电解铜箔项目、投资8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落地。

4.申报前沿新材料(铜箔)特色产业园。以梅县区产业集聚地为主体,在梅县区集聚地沙坪工业地块、梅州坑工业地块、上坑工业地块发展铜箔产业,通过申报前沿新材料(铜箔)特色产业园,积极发展铜箔、覆铜板、高端集成电路等产业,打造铜箔—覆铜板—高端集成电路及其专用设备制造、材料等为主的产业链。

  第二节  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紧抓“中国制造2025”机遇,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思路,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梅县区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和梅州市打造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和零部件配套基地为契机,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招商,培育、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渗透融合,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力争到2025年,全区以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专栏2: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主要路径

1.汽车关键零部件。以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主要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车轴、轮胎等企业零配件,优化传统汽车零部件产品。加强与梅州•新能源汽车基地、广汽零部件产业园企业协作,联合引进一批纯电动、物流装载车、变速箱、乘用车发电机、起动机等关键部件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扩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品种与范围。

2.机械装备制造。依托雄辉实业、鸿荣重工等规模以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继续巩固原有大型主机特色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强化重型和高端小型工程机械类产品的生产。吸引国际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驻产业园区,积极引进有较大规模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厂商,打造全省重要的机械装备零部件配套基地。

3.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依托区集聚地在铜箔、印制电路板、车轴加工、汽车零配件加工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特种专用电缆、线缆、变压器等高端电器装备产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结合,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转型。

  第三节  推进传统工业绿色转型

  (一)电力能源产业

  围绕打造全省电力生产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清洁火电、绿色水电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清洁电力基地。依托梅县区广东宝丽华电力有限公司、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等电力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大力实施电力生态化战略,重点推进荷树园电厂的绿色发电,积极推行热电联、循环硫化床洁净煤燃烧技术等重大绿色技术,推进灰渣回收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抢抓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机遇,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更多苏区支持政策,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到2025年,全区电力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90亿元以上。

专栏3:电力能源产业发展主要路径

加强电力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依托梅县区广东宝丽华电力、广东梅雁吉祥水电等电力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瞄准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紧围绕重型燃机、高温合金材料及热部件等基础性、关键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加大政府基础性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基础领域研发投入,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尽快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推进火电清洁发展。加快推进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快现役机组改造升级,推进电力产业与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储能技术深入融合,推动输变电设备和电力能源产业向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争取与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大电网建设及改造项目投入,进一步强化电网结构,大幅提升全区清洁火电和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及外送能力。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大力实施电力生态化战略,重点推进荷树园电厂的绿色发电,积极推行热电联、循环硫化床洁净煤燃烧技术等重大绿色技术,推进灰渣回收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发展光伏发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梅县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

  (二)建筑材料产业

  围绕生态建设目标,推动水泥混凝土建筑材料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装配式建筑等新领域,巩固提升传统建材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建材研发设计基地和生产销售基地,促进建材企业做专、做精、做强,推进传统建材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业,搭建绿色建材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筹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完善下游应用产业链。建立建材物流服务体系,合作建设和发展在广东甚至全国范围内都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专业新兴建材物流市场。力争到2025年,全区建筑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40亿元以上。

专栏4: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主要路径

水泥产业。推动现有水泥混凝土企业提升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和专用水泥产品比重,发展混凝土部品、外围护部品等水泥基建筑部品部件。支持水泥企业延长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集产品设计与研发、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社会化专业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利用废石、尾矿、建筑垃圾等生产机制砂石,推动砂石、水泥、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等建材产业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水泥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生产能耗,提升企业发展效益,确保水泥的能耗与污染控制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装配式建设。着力发展具有更高强度、更轻质量及更好节能环保性能等复合型特征的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防渗材料以及室内装修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装配式建筑材料等为重点的新型建筑材料。瞄准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中高端装配式建筑材料市场,加快打造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先进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创新应用。

  (三)矿业

  全面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提高梅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矿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梅县铜矿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资源开发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我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着力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增加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力,实现高效开发和节约资源。大力推进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资源以及尾矿和固体弃物的综合利用,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矿山环境等有关要求,推动绿色矿业发展。

  第四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生物医药产业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梅州市华康生物、梅县医药总汇、广东华银生物医药、梅州中大南药医药化工为龙头,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需要,加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化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试验、应用、生产、反馈链条。积极开发新的医药产品和新剂型,红豆杉种植并提取紫杉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纳米级碳酸钙生产研发、高锰酸钾生产研发、高锰酸钠生产研发和全自动乳化炸药生产线的建设。加快发展细胞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芯片等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大力推进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加强与中国医药集团、广药集团、康美药业等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加强与五华、平远、蕉岭、丰顺等南药生产基地的联动发展,支持引入一批中医药科研成果在梅州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特色原料技术创新,延伸发展辅料药,提升中医药制造技术水平。发挥梅县区装备制造优势,加快发展数字化医疗装备、智能康复装置、可穿戴医疗设备等新型医疗器械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

  加强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基础材料中的高端材料的研发和引进。围绕梅县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用硅片、蓝宝石、碳化硅衬底材料和引线框架、键合铜丝等辅助材料,加快培育发展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金刚石等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重点打造“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链。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积极引进医用材料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生物医用新材料。

  

第四章  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

  根据《梅县区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逐步铺开5G网络建设,推动5G应用逐渐向各行业渗透,加快5G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一节  推进5G智慧杆塔建设

  加强整合各类杆塔资源,全区原则上确定不超过2家5G智慧杆塔运营主体,统筹规划建设智慧杆及配套资源和“一杆多用”改造。推进移动通信基站的共建共享工作,全面倡导“一杆多用”方案的使用,加快推进“多杆合一”试点实施。积极推进从行业共享迈向社会共享,变“社会塔”为“通信塔”。

  第二节  推进5G网络建设

  在加快5G核心网、承载网络的建设部署的基础上,聚焦重点应用场景做好接入网网络建设工作。积极围绕在政府政务、社会公共治理、教育科研、卫生医疗、传媒、智能化商业平台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实现定点覆盖,在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同时,按照城区—农村重点区域的次序,开展实施乡村5G网络覆盖工程,推进农村重点区域5G网络建设。

  第三节  推进5G应用建设

  支持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工业机器人、工业核心软件、无线或远程控制应用,实现5G系统与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逐步推广智慧交通、智慧教肓、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医疔等智慧新业态,打造更多5G应用场景。

  (一)5G+智能制造。以梅县区装备制造、机电设备等生产行业为重点,基于 5G 网络低时延、高带宽特性,支持 BPW车轴公司、卡莱橡胶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在设备运维、远程机械臂控制、机器高清视觉检修、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方面的应用。鼓励企业通过 5G 网络将海量工业设备信息以超低时延实时上传到云端,实现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及设备状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管控,提升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实现产品智能智造。

  (二)5G+智慧农业。推进“5G+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探索物联网、大数据、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鼓励以智慧农业云平台、农产品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等应用为基础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跨越,努力推进 5G 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创建一批数字农业试验区,鼓励支持发展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加快农村、农业方面智慧物流发展、农电商产业等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三)5G+4K/8K超高清视频。积极鼓励加大基于5G+超高清视频的基础网络和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区开展5G+超高清视频建设示范项目扶持,积极扩大 4K/8K 超高清视频在演出赛事直播、游戏娱乐、景点宣传等领域应用。

  (四)5G+智慧教育。以梅县区外国语学校试点开展智慧校园应用示范建设,在5G网络下开展AR/VR虚拟课堂、虚拟实验、直播互动课堂、AR教学等,打造沉浸式课堂。加大5G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的推广,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能力。

  (五)5G+智慧医疗。支持粤东医院开展智慧医疗建设,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推动5G在急诊急救、远程诊断、数字化手术、健康管理、医学人工智能影像等应用落地,加快培育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效果明显的智慧医疗服务新业态。

  (六)5G+智能交通。加快广梅汕高铁梅州段高铁站台 5G+智慧交通应用建设,提升自动化调度、人脸识别、智能安监等服务水平。通过5G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联合应用建设智能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预测模型,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传输彼此的位置、速度、行事路径,避免交通拥堵,提高公共交通通勤效率。

  (七)5G+智慧政务。推广5G在数字政府方面的应用,加强5G技术与智慧政务等政务及社会治理领域应用的结合。支持企业与个人利用5G终端开展高精度信息采样,实现“不见面”审批。在消防、安防、生产安全、应急等领域建设基于5G网络的移动监视、遥控、报警联网系统。在移动巡检、执法系统及视频报警平台建设中普及 5G 图传设备终端和警务终端。

  (八)5G+智慧城市。加快文旅康养小镇、智慧城市VR 应用、人工智能服务等5G+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建设。以新县城片区为重点,积极开展智慧照明、智慧能源、智慧抄表、智慧社区等试点示范应用,推动安防摄像头、门禁系统等设施接入5G网络。

  

第五章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电商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做优现代商贸业

  进一步优化商贸网点布局,积极培育城区和中心镇商业中心,重点依托广东喜之郎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具集团、梅州天虹购物中心等重点企业,建设以食品研发中心及城市综合体为主的集大型商业、高端住宅、特色风情街等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扶持培育喜多多连锁超市、佰为连锁超市、卜蜂莲花超市、乐得鲜连锁超市等大型超市,大力引进百货、特色店、专卖店、品牌店、品牌折扣店等业态,创建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示范区;加快建立汽车销售基地,做大做强宝马专卖、奥迪专卖、丰田专卖、本田专卖、俊诚汽车专卖等一批汽车专卖店,培育梅县区汽车城。引导和推动连锁商贸企业拓展市场,向社区、新建居民区延伸,向中心城区及农村中心乡镇延伸,打造一批镇级商业综合体,释放镇村消费市场活力。

  第二节  做强现代物流业

  依托梅县机场、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建设,打造集航空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公路物流及城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梅县区集聚地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商贸物流硬件优势,结合广梅汕客运专线畬江北站、梅畲快速和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加快建设中铁集团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疏港交通体系,打造公铁水联运的物流枢纽。依托梅县区的金柚、茗茶等地域性名优特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智慧物流,打造智慧农业物流体系。加强与粤闽赣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冷链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的冷链物流,形成以速冻食品、生鲜果蔬、肉及肉制品为重点的交易中心、配送中心、低温加工中心和集散分拨中心。大力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梅县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重点吸引京东、顺丰等全国性、全球性物流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区域性物流公司总部进驻。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梅县区的金柚、茶叶、优质稻等农产品优势,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云电商生态城,联合阿里村淘、京东等知名农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网订店送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营销模式,实现交易功能、交易方式等全方位升级。着力培育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电子商务实践基地,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促进本地特色产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走出去。加强梅州综合保税区与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育一批物流、跨境支付、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跨境电商支撑服务企业,打造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最优生态圈。“十四五”期间,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突破百亿元,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第六章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形成对外合作和竞争优势。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

  高水平规划建设保税区及周边的路网、公共交通、水、电、气、通讯、生活服务设施等,实现梅州综合保税区与外界的交通高效衔接,保障员工出行和生活服务便捷性。全力加快梅州国际无水港和连接深圳、广州、汕头、潮州等地港口的集疏运铁路建设,打通铁海公多式联运大通道,实现“区港联动”;坚持“以保税物流为支撑,以保税加工为主导、以保税服务为配套”的基本原则,加快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同时以仓储物流、跨境电商、展示交易、维修检测、融资租赁、综合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为辅助,加快形成“区港联动”“内外联动”“区园联动”“区城联动”规模发展效应,加快实现“一区一港一园一带”*的发展格局和“龙头骨干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内,相关配套企业在周边腹地集聚发展,带动区域开放型经济整体向好发展”的产业发展、配套、延伸、集聚布局。

  第二节  健全与“双区”资源对接网络

  借助“双区”对外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的优势,加快构建与“双区”深度融合的经贸网络。推进招商体系改革与招商工作“扁平化”管理,建立区(镇)和园区的信息通报制度,构建多方联动、系统化、开放化的综合招商体系,凝聚招商资源对接合力。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库,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高质量举办系列经贸活动和招商宣传推介活动,常态化开展双向经贸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双区”产业协作配套与市场需求对接,强化电子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上游产品对“双区”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推动绿色食品、智能装备等终端产品与“双区”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充分利用梅州综合保税区功能平台作用,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产业共建和转移,培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基地,打通融入“双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

  第三节  推动外贸创新发展

  依托梅州综合保税区和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借助广交会、进博会等线上线下展会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外贸”新模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稳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推动扩大梅州柚等特色农产品自营出口,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产品进口,支持改善民生的消费产品进口,增添外贸发展新动力。加大外贸品牌建设力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鼓励制造业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投资办企业等多元化手段开拓海外市场。

  

第七章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着力发展创新平台,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落实梅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能源、建筑材料等重点产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机遇,重点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一批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重大创新平台。鼓励BPW车轴、超华科技、嘉元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企业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推荐,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及申报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和储备一批高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培育具有创新引领作用代表新经济发展的“独角兽”企业,打造重点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创新型企业发展步伐。

  第三节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加强与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合作,谋划建设粤东北(梅县)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有效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梅县区转移转化。加强与广州、深圳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对接,拓宽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的信息共享渠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在梅县转化落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通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参加高交会、科技博览会等形式,构筑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

  第四节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深入落实好“省科创十二条”“省实体经济十条”和“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梅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我区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技术改造事后奖补、购置新设备扶持奖励等政策。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研发准备金和创新券补助申领工作。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引导小微企业积极申领“创新券”。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鼓励各类银行设立科技支行。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园,鼓励本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等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重点领域,建设专业性强、产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孵化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强化项目支撑,加强评估考核,确保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落实和推进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组织体系,成立梅县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产业发展的协调领导,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对工作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协调,研究解决项目落户、园区发展、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问题,分析研究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统筹协调各项推进工作,积极推进产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套实施。

  第二节  完善政策保障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的导向和支撑保障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用足用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政策动态和资金投向,全面系统梳理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整合优化各项政策措施,避免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通过贷款贴息、事前补助、公开招标、事后奖补等方式对区集聚地重点产业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优秀平台建设等给予扶持,对引进标志性重大项目以“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统筹利用各级部门、各渠道的资金资源,做好国家、省、市级产业专项、企业专项、科技专项、人才专项等各项扶持资金的宣传解读和组织申报工作,支持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跑政府的次数。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抓好“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推进减负降本,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税种改革、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等减税降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

  第三节  加强项目支撑

  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围绕梅县区发展规划的重大生产力布局谋划重大项目,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强化年度重大项目计划与区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重大项目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完善“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投资保障机制,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保证。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严格建设程序。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和项目“落地”跟进工作,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接替、梯次发展,保持重点项目“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第四节  强化人才建设

  认真落实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和“梅州市人才新政20条”,主动对接大湾区的高效、科研院所、人才工作平台等,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行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打造创新人才基地。健全梅县区重点产业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育机制,依托嘉应学院、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梅县技工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企业和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高层次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充足人力保障。支持企业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吸引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回乡创新创业。提高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税收补贴、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奖励措施。

  第五节  加强评估考核

  明确目标责任,制定工作清单,加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评价、中期评价和总结评估,采取实地督查、专题会议研究、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推动,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产业趋势、国内外政策和市场发展动态等要素研究调整发展重点,不断完善并跟踪监测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将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工作实绩纳入年终绩效考评内容,强化对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等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督促检查规划任务落实,确保重点产业发展按照规划确定的方向和路径进行。

  

  附件

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万元)

202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万元)

“十四五”期间投资

(万元)

备注

一、科技创新发展领域

(一)国家、省、市级区域发展平台

1

梅县区白渡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新开工

规划面积约2182亩,以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建设内容包括“三通一平”工程、厂房及配套生产线,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项目招商。

2021-2025

300000

10000

290000


2

梅县区集聚地三通一平及标准厂房、仓库建设项目

续建

计划在园区内平整土地1000亩,新建20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仓库。

2020-2025

100000


100000


(二)对外开放平台

3

梅县区梅州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

续建

梅州综保区2.5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作,包括征地拆迁、场地平整;道路、给排水管网;围网、卡口、查验场、监管仓库、标准厂房;围网内软硬设施及相关信息系统、配套服务设施和办公场所设施等项目建设。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保区部分)信息化建设包括海关监管集成平台、企业智慧关务服务平台、园区运营服务平台及园区硬件智能化设施等项目建设。

2015-2025

200000

80000

120000


)现代产业园


4

梅州市梓山健康农林产业园(中大南药健康产业园)

续建

打造红豆杉森林康养基地、林木与南药种质种苗场、中草药GAP种植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梅州南药分中心、功能性食品开发项目、中医药文化展示展览馆等项目集成产业园。

2019-2025

30000

2300

27700


5

梅县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

新开工

建设一座占地100亩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包括一栋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楼高4层的会议中心;一栋占地40000平方米的中医药交易配送中心;占地20000平方米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设立医院院内制剂研发部,同时规划后期建造中医药标准仓储和中药材冷库项目。

2023-2025

100000


100000


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领域

(一)工业项目

6

梅县区嘉元科技年产3.1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技术改造项目

新开工

在白渡沙坪工业园投资建设3.1万吨/年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技术改造项目。

2021-2024

101000

3000

98000


7

嘉元科技铜箔项目

新开工

计划建设产5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

2021-2025

430000


430000 


8

嘉元科技铜箔项目

新开工

在城东镇上坑村计划投资80亿元年产10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

2021-2025

800000


800000 


9

超华科技铜箔项目

新开工

新建年产2万吨高精度超薄锂电铜箔项目。

2021-2025

150000


150000



10

智能电子控制器目

新开工

津晶企业集团计划投资的“智能电子控制器”项目,主要产品为空调、洗衣机、冰箱以及小家电、车载智能电子控制器等,该项目由在梅注册成立的广东欣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运作。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规划占地面积约180亩,今年3月公司已租赁梅县区畲江镇梅州综保区现代创业孵化园1号、2号研发楼(面积约8000平方米)进行装修,用于办公、生产及建设食堂,预计2021年4月底前开始投产;项目在取得用地后,将尽快进行动工建设,计划建设年限为2021至2023年,项目投产后3年,预计年产值达人民币10亿元以上,年税收达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产后5年,预计年产值人民币20亿元以上,年税收达人民币1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带动梅县区电子信息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助推梅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2023

60000


60000


11

梅县区嘉元科技铜箔表面处理系统及相关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新开工

本项目通过生产工艺、产线、仓储及其他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主要完成对现有产线用铜箔表面处理系统技术升级和产品仓储管理运行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新增DCS集散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监测系统、安防考勤智能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2021-2023

19442


19442


12

梅县区中爱医疗器械生产项目

续建

总体生产规模用地约200多亩,建设厂房38万平方米,同时利用厂房天面建设光伏发电。

2018-2022

100000

65000

35000


13

梅县区BPW第八期车轴扩产和转型升级项目

续建

包括车轴配件电泳涂装生产线技改项目;26.5万根车轴扩产项目;10万根盘式车轴项目;10万根空气悬挂车轴扩产及技改项目。

2018-2022

54000

25200

28800


14

梅县区超华科技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项目

续建

新建厂房,新增年产550万张FRHDI专用芯板及50万张高频覆铜板产能。

2020-2024

37565


37565


15

梅县区超华年产700万平方米FCCL项目

新开工

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生产能力为年产700万平方米FCCL。

2021-2023

26575


26575



16

梅县区梅州伟友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挖掘机工程机械零配件生产项目

续建

项目总占地面积36975.24平方米,建筑面积43776平方米,主要包括土方场地“三通一平”36975.74平方米,约3000万元;建设两栋厂房、一栋综合楼、购置设备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主要生产销售制造挖掘机工程机械零配件。

2017-2022

20000

11600

8400


17

梅县区福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二厂、三厂生产项目

新开工

新建年产300万套汽车轮毂、制动鼓、制动盘、制动钳生产线的技改项目。

2021-2023

13000


13000


18

梅县区盛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三期增产金属制日用品和家具扩建项目

续建

三期厂房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

2021-2022

20000


20000


19

梅县区宏创威科技智能安防设备项目

续建

用地面积30亩,建设厂房、仓库、宿舍及配套设施。

2018-2021

10000

8000

2000


20

梅县区梅州捷松科技汽车配套模具设计制造项目

续建

厂房宿舍办公楼建设。

2020-2021

6000

2000

4000


21

梅县区广东特变电气电力设备研发检测试验项目

续建

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750平方米。主要建设厂房2栋,研发中心1栋、办公大楼一栋。

2020-2021

7000

3000

4000


22

梅县区盛焰燃气设备制造项目和LNG气化场站项目

续建

项目用地面积50亩,主要建设燃气设备制造项目和LNG气化场站项目。

2019-2021

15000

10000

5000


23

梅县区雄辉零配件加工项目

续建

用地50亩,计划投资1.5亿元,建造标准生产厂房。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年税收750万元。

2019-2021

15000

14000

1000


24

梅县区锦龙汽车零配件生产项目

续建

用地面积21911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主要建设生产车间(含仓库)用于汽车零配件生产,以及建设办公楼、员工宿舍、停车场、绿化等配套设备设施。

2020-2021

11000

1000

10000



25

梅县区环保设施研发生产基地

续建

占地面积26666平方米,建筑面积26988平方米,生产环保水处理专用机械设备、水处理填料、水处理复合药剂和余热利用装置。

2020-2021

8000

1000

7000


26

梅县区昊龙汽车配件制造项目

新开工

年产各种型号的挂车350多台,产值达到5000万元。

2021-2023

12000


12000


27

广东科华环境设备有限公司技改项目

新开工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1508.8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达15140.6平方米,办公楼建筑面积6368.2平方米。

2021-2022

10000


10000


(二)现代服务业项目

28

梅县区天虹购物中心

续建

总建筑面积约15.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6465平方米,包括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地上地下商业约91577.48平方米,  两层车库(含住宅部分)约67450.80平方米。

2020-2023

120000

30000

90000


29

梅县区艺展中心

续建

建设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2014-2021

150000

145000

5000


30

梅县区锦绣国际建材家居商业城

续建

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其中家居建材城26万已投产。

2016-2026

500000

355000

125000


31

梅县区酷车文博园

新开工

占用山地约2000亩,其中建筑用地约200亩,主要运营酷车产业链:分汽车影视拍摄、汽车展博馆、酒店服务、综合大楼、生活服务、农林项目、主体公园等板块。

2021-2025

500000


500000


32

梅县区梅州市嘉兴物流园项目

新开工

总占地面积为240亩,总建设面积为67380平方米。内容为办公大楼10栋,占地面积为6660平方米(10亩),建筑面积为48000平方米。厂房1间,占地面积为13320平方米(20亩),员工宿舍3栋,占地面积为199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00平方米。食堂占地面积为660平方米。

2021-2025

20000


20000


33

梅县区扶大镇物流仓储配送中心

续建

建设约3万平的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及配套设施。

2020-2021

6000

2000

4000


三、生态环境建设领域

(一)能源工程

34

梅县区松口小黄、四社水电站光伏发电建设项目

新开工

发展清洁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

2021-2025

3000


3000


35

梅县区客都蛋鸡有限公司4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新开工

安装面积32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20000平方米,在蛋鸡场场区建设4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使用124800块太阳能电池方阵组件、逆变器667台、镀锌支架、防雷汇流箱、逆流保护开关、直流开关和计量仪器、防触电保护设施等。预计年发电量56320000千瓦时,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2021-2023

20000


20000


四、公共服务领域

(一)人工智能项目

36

梅县区移动大数据中心

续建

建设1栋通信机楼,总建筑面积约6000㎡,包含1栋3层机房楼。用于承载梅州移动大数据中心业务。

2020-2021

15000

420

14580


37

梅县区智慧梅县信息化项目

新开工

1、电子公务改造(政务内网、外网);2、智慧梅县二期升级;3、政府大院网络改造。

2021-2025

5900


5900



政策解读:《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