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文件解读
《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解读
来源:本网  时间:2021-12-31 16:49:22  浏览:-
字号:

查看原文: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一、制定依据

  为推动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市发展改革局根据《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牵头编制了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格局持续夯实,为建设美丽梅州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基本建成美丽梅州。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共9章33节,主要部署六大重点任务,具体如下:

  (一)聚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力争至2025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积极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2.加快信息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工业”,鼓励实行“机器换人”。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积极布局5G网络,有序推进数据中心建设。

  3.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力争至2025年末,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以上。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经济布局。

  1.建立资源节约集约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2.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到2025年,确保有机、绿色种植面积提高10%。

  3.水陆生态廊道、工业园区绿化工程。沿梅江、韩江等主要生态航道重要水体岸线建设景观化生态防护林带。

  ⒋全面铺开乡村振兴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

  (三)维护天蓝地绿水清生态。坚持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家园。

  1.大气污染防治。落实“六个100%”防尘措施、加强机动车排气整治、加强工业污染源管控。

  2.抓好水污染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到2025年,实现韩江流域梅州段水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3.土壤污染防治。2025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维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0%以上。

  4.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大力推进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

  (四)建设美丽城乡人居环境。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土地综合整治、新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以环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质,推动城市整体升级。

  1.加大碳汇建设力度。织密城市绿地网络,增大单位面积绿化树木的碳汇能力,加强森林碳汇工程建设。

  2.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推广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制定建筑绿化标准。

  3.推进自然村道路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支持改造提升村庄产业路、乡村旅游路。

  4.自然村集中供水。加快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到2025年底,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

  5.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节水、节电、节气,倡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底,全市域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50%以上、准确率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保持100%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底,居民绿色出行理念普及率达到100%,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50%以上。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健全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体系等七大体系。

  2.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模式;构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4.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价值核算;大力发展以碳汇为重点的绿色金融。

  (六)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1.文化产业建设。推进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文化和创意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旅游产业企业。

  2.做好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公益宣传力度,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3.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力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

  4.生态文明宣教。组织开展系列环保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大力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态文化知识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