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 区县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8日在梅州市梅江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来源:梅江区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1-02-20 11:22:36  浏览:-
字号: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月28日在梅州市梅江区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钟秀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和市委“六争六补”“123456”工作部署,区委“1158”“1+3+5”“一带三园四城五基地”思路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7天实现确诊、疑似病例清零;89天建成PCR核酸检测实验室;至目前,全区无新增确诊病例,实现了“无死亡病例、无医院感染、无社区传播”的目标。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六稳”“六保”落细落实。我们及早部署复工复产复学,严格落实中央资金直达机制,实施各类援企稳岗政策,推动全区经济企稳回升、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2月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全年共为辖区企业减免税费8.5亿元、降低社保费6.1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6%。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存贷比提高到54.2%;争取抗疫特别国债1.35亿元、涉农资金1.8亿元,发行政府专项债6亿元、一般债2.5亿元,有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57亿元;全区物价平稳、供给稳定。

  ——实体经济加快恢复。我们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撑作用,推动主要经济指标由负转正,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7.1亿元、比增0.5%,规上工业总产值94.1亿元、比增5.6%,规上工业增加值23.55亿元、比增6.1%。南京盛尊顺利落户并完成一级建筑资质迁移,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三朵云”成功入驻,博敏电子增资扩产、五株电路板整体搬迁等项目有序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出台《梅江区互联网产业园评定办法》《梅江区互联网产业园扶持措施》等扶持政策。共引进梅州中骏世界城、承宏环保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园等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达157.11亿元。京东京喜“梅州优品馆”建成开馆,“i梅江”小程序上线运营,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96亿元,电商成交额45.79亿元、比增27.85%。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保持“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定力,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市人民医院“生命通道”新峰路、罗乐大桥至开发区一路等城区道路,以及玉水至干才、扎上至玉水等乡村公路竣工通车,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启动。建成416个5G基站,实现城区5G网络全覆盖。清凉山郊野公园、百岁山郊野公园建成开放,投入1.2亿元完成“十个一批”城建民生项目建设,新中苑、勤力苑等老旧小区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梅州海丝珠宝生态谷(一期)、梅州城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12个重点项目征收任务。

  ——文旅康体互促共融。我们成功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梅江区活动,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金山圩日”重现民俗盛景,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拉动消费超千万元。林风眠纪念馆、朱云卿事迹陈列室建成开放,嘉应古城和攀桂坊、望杏坊“一城两坊”以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加快推进。全力创建足球特区,与巴西桑托斯足球俱乐部共同撰写青训大纲,向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输送37名运动员。区武术散打队代表梅州在省锦标赛中斩获1金1银1铜,建成各类健身场所20个。梅州颐诚医养结合医院建成启用,区、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增至19家。

  ——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区10个省定贫困村和1427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新增特色专业村5个,梅江区清凉山茶、板盖坑雪莲果等4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家庭农场7家。建立区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建制村电商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部行政村建成干净整洁村,55%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出“玉水古韵”“烟雨阁公岭”等一批精美农村,“诗画梅江美丽乡村行”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全面消除无收益村。

  ——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我们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优化提升自然保护地,成功申报广东梅江清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阳镇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通过省级验收,全区造林更新2750亩。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9%,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国考、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达100%。周溪十里梅花长廊、梅江河长沙墟镇段碧道等工程加快推进,4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垃圾分类工作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政务服务“好差评”综合评分和大厅推广度位列全市第一。推进东升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镇街体制改革、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改革等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梅江控股集团公司正式运营,市肉联厂、市第二食品公司改制顺利完成。强惠蔬菜种植基地通过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评审。对标“双区”“双城”,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民生支出占比88.5%,顺利实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十件“微民生”实事。建成6所学校,新增学位4100个,“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设立区疾控中心,全面完成村卫生站、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国家评审。深入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实施医保补充保险“保尚保”。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居全市第一。江南街道鸿都社区、长沙镇大密村成功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之乡建设成效明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打私打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志愿服务、工商联、港澳台、外事、侨务、禁毒、供销、残联、方志、档案等工作扎实开展。

  过去一年,我们严明政治纪律、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腐败,推进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我们坚持向区委、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件、政协提案43件,办复率均为100%。我们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加强审计监督和整改,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全年无新增隐性债务。我们积极创建模范机关,涌现出一批抗疫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典型。我们深化政银企券“双月”沟通座谈机制,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用地、融资、审批等困难和问题,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区“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十三五”时期,虽然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但我们以排除万难的担当,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形成。

  五年来,我们谋发展、求突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75.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1亿元,年均增长4.0%;人均生产总值预计从53666元增加到65225元,年均增长3.6%。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8.1%。积极争取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对口帮扶等政策,共获得上级补助资金71.32亿元、各类政府债券资金25.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1.02亿元增加到104.96亿元,年均增长5.3%。三次产业比重由10.9:37.3:51.8调整为8:29.8:62.2,现代农业平稳发展,工业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业蓬勃发展。东升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五年来,我们强弱项、补短板,基础设施实现新跃升。全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37亿元,是“十二五”的4.37倍;公路通达里程增至1120.97公里,是“十二五”末的1.86倍,密度达1.87公里/平方公里。建成百岁山旅游公路、风眠大道等一批乡村公路,行政村实现100%路面硬底化,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枫林路、学富路、客都大桥东端连接线等城区道路建成通车。实施道路安防工程352.28公里,整治普速铁路隐患53处。建成碧道8.1公里,治理中小河流75.5公里,白宫河治理项目入选“广东省水生态与水文化结合示范点”名单。

  五年来,我们抓统筹、促协调,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更新“微改造”精准实施,江北古城焕发新颜,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日新月异,万达、保利等综合生活小区相继建成,产城融合全面提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改善。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城北“十村联动”、西阳“十村联动”连片示范工程建设成效初显。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增至41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至5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增至14家,省级家庭农场增至10家。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19、2020年获评全市“好”的优秀等次。

  五年来,我们守底色、固本色,生态发展厚植新优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2.1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63.9%,在粤北地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河(湖)长制有名又有实,“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建成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座、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3座,完成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32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平方公里。

  五年来,我们深改革、赋动能,振兴发展增添新活力。“放管服”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多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从1.94万户增至4.94万户。成功组建梅江控股集团公司,区属国有“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完成区级机构改革、镇街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承接东升工业园区管理职责。建成院士驿站、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

  五年来,我们办实事、惠民生,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认真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和十件“微民生”实事,落实“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新增城镇就业1.45万人,劳动力培训2.55万人。低保、养老等各类补贴标准保持全市领先,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100%。在全市率先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验收,新建扩建迁建各类学校20所,增加学位21552个。加快建设卫生强区,市第二中医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甲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长沙、西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市足球文化公园投入使用,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平安梅江、法治梅江建设深入推进,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三年专项斗争任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七五”普法顺利实施。稳妥应对强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三级应急体系基本建成。食品和药品监管有力有效。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机遇与风险叠加、挑战与发展并存的五年,是我们深化区情认识、找准优势领域、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后劲的五年,是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的五年。这五年的变化真真切切、有目共睹,这五年的成绩实实在在、振奋人心。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是正确的、科学的,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切成就归功于全区上下的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诗画梅江、文明客都”,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强大正能量,坚定不移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奋勇前进。

  各位代表!我区“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正确领导,全区人民奋力拼搏,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市属驻区单位、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梅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短板。一是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二是发展后劲不足。重大投资项目青黄不接、新旧动能转换源动力不足,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多,园区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全区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持续低位运行,而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平衡压力巨大。四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仍有短板,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民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五是攻坚克难的精神不足。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适应新常态、研究新问题、破解新难题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服务效率有待改善,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抓好“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事关长远,影响重大。根据区委提出的《中共梅州市梅江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梅州市梅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要求和“1+1+9”工作部署,市委七届十次全会要求和“六争六补”“123456”思路举措,区委“1158”“1+3+5”“一带三园四城五基地”具体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力建设“诗画梅江、文明客都”,争当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确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取得实质成效,城乡发展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文明凸显梅江魅力,生态文明实现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改善更有温度,治理效能得到综合提升,“诗画梅江、文明客都”、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必须: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端印制板、铜箔等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东升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梅州电子电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电子电路制造)特色产业园。

  ——坚持创新引领,集聚转型升级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支持龙头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至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达粤东西北地区中上游水平,R&D经费投入占规上工业主营收入的比例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5家。

  ——坚持基建先行,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统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城乡道路规划建设,打通一批城区“断头路”、建好一批“四好农村路”、提升一批公路桥梁。推进梅江碧道建设,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内需挖潜,打通经济循环脉络。探索城乡经济循环,提高消费供给能力,发展夜间经济、周末经济、舌尖经济,扩大消费规模。顺应消费升级变化新趋势,提升汽车、家电、建材等传统消费,培育线上教育、健康咨询等新型消费。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坚持区域协调,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水产、花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现有产业园扩容提质增效,“一村一品”项目实现全覆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梅江碧水蓝天。做好森林抚育、林分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等工作。深化河(湖)长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城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创建“无废城市”。

  ——坚持文化铸魂,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和传统村落,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创新,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

  ——坚持为民宗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十件“微民生”实事。强化就业保障,加快教育振兴,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梅江建设,建立更广覆盖、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改革破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东升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政府投资管理和国资国企等改革。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培育一批领军型、高成长型企业。

  ——坚持开放合作,拓宽区域发展空间。主动融入“双区”“双城”建设,深化增城—梅江对口帮扶,高标准建设东升工业园区,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园区共建,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有效承接大湾区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梯度转移。

  ——坚持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法治建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应急能力,完成“八五”普法任务,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梅江、法治梅江。

  四、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完成上级下达能耗双控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抓好疫情防控为前提,为梅江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把防疫举措抓得更精更准。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持总体防控策略,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精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强化人物同防,持续加强境外和中高风险地区来梅人员的排查检测和管理,做好物品监管检测,防范外部输入性风险。严格落实隔离管理工作,持续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

  把防疫网格织得更细更密。坚持网格化管理,突出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加强“两站一场”等交通联合检疫点检测,充分发挥哨点监测作用,织细织密“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无死角”的疫情防控网络。多形式开展疫情防控和健康科普宣传,从严控制各类聚集性活动。

  把防疫保障做得更足更实。强化应急保障,加强公共医疗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科学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能力。稳妥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和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工作。

  (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扩大有效投资。狠抓18项年度计划投资41.27亿元的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149公里建制村单车道改双车道任务,推进罗乐大桥至S333连接线、西阳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做好G205、G206城区改线工程以及瑞梅铁路建设等项目保障服务工作,加快国省道提档升级和美丽公路建设。提升充电桩等能源消费终端覆盖面。统筹推进梅江碧道长沙墟镇段、周溪十里梅花长廊、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等水利工程。抓好工业互联网、千兆家宽等设施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

  激活消费需求。落实国家和省促消费政策措施,开展促消费活动,推动餐饮、商超、文旅、家政等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拉动家电、建材、家具等消费。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完善汽车产业综合服务。发挥北部商圈、梅水路商圈、东区商圈集聚效应,发展名品消费、特色消费。提升改造凌风东、西路等一批步行街,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出“红色周末”“郊野周末”“花海周末”等文化旅游品牌,活跃假日消费市场。用好京东京喜“梅州优品馆”平台,扩大电商规模,发展订单农业。

  稳定外贸外资。落实国家和省稳外贸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园、富临集团等项目落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组织辖区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展会,支持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

  (三)以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精制造业。建立完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落实事后奖补和企业技改政策,支持博敏电子、志浩科技等企业实施技改和增资扩产,推动格兰沃配套5G应用PCB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7.88亿元以上、技改投资3.51亿元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发展,积极开展“保规上”“育上规”,争取全年新增上规企业8家。

  做强特色产业。围绕打造“云上东升”智慧物联基地,加快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飞翔云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动佳都智慧绿洲、阿里云创新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整体规划建设清凉山高观音—泮坑景区、西阳艺术村落,培育一批精品民宿、乡村客栈。管理运营好足球文化公园,培育足球赛事、培训等服务市场。发展医疗、康体、养老产业,扩大梅片树等中药材种植规模,支持市第二中医医院自主研发中草药方,加快建设“健康西郊”医疗康养基地。

  做优园区平台。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个十百千万”工程,继续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中转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园区+”“企业建园”等发展模式,推进城北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完善园区绩效评价,促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

  做细招商引资。跟踪服务好中国茂隆、中航资本等央企意向项目,做好中环国际商贸城、梅州中骏世界城等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强化驻外招商队“前哨+大本营”的协同合作,紧盯珠三角、长三角,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用好商会、展会、乡贤资源,推动“客商回归”工作常态化、项目化发展。

  (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点燃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器

  建设创新载体。积极融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体系,深化与院士团队、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省科学院平台,做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孵化,推动创新链的有效嫁接,搭建“技术超市”供需平台。充分发挥“三朵云”和客商青年创业创新中心作用,构建更有效的孵化育成体系,培育一批省、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标杆性品牌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40%。探索建立印制电路板行业创新联盟,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加大科研投入,争取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0.4%。

  集聚创新人才。落实“人才新政20条”和金融人才政策,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集聚更多博士人才来梅工作。用好院士工作站和人才驿站,务实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和技术成果转换。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和配偶安置等方面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五)以城乡统筹融合为重点,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狠抓城市品质提升。完善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江南新城南拓区域征地拆迁,完成重点项目征收任务,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梅州海丝珠宝生态谷、梅州昭华教育城综合体。提升改造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攀桂坊,推进望杏坊一期开发,加快打造“文博城”。优化清凉山郊野公园和百岁山郊野公园功能配套,推进龙上湿地公园、上坪公园、林风眠艺术公园等一批公园项目建设。实施城区“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新增一批停车场、交通信号灯、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智慧管理。继续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街长制”,加强城市执法,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停车难和废气、噪音扰民等“城市病”。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城区铁皮瓦整治工作,圆满完成“两美”三年行动任务。加强经营性项目谋划,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打造白马、梅南等一批精品示范社区。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工作。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重点在国省道沿线和梅江河水系沿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深化“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开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农村景区化改造。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打造滨水旅游线和梅江沿河经济带。强化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推进涉农项目实施。顺利完成村级换届选举。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农博城”。发展壮大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申报水产、花卉产业园。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强种子库和粮食仓储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田垦造和拆旧复垦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善溯源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推行标准化种养,推动茶叶、蔬菜、稻米等特色农产品扩量提质塑品牌。完成2000亩梅州柚年度扩种任务,规划建设金丝楠木、红豆杉等名贵树木示范基地。强化屠宰监管,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市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升级改造。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

  深化涉农领域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深化“万企帮万村”、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行动,确保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化“千干扶千户”行动,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提升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区三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综合治理入河排污口,系统治理崩岗、水土流失、“牛肝土”等。全面实施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62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300亩造林和生态修复任务,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落实森林火源管理条例。做好广东梅江清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大低效用地清理,配合做好闲置土地处置。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加快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现工业源、移动源、面源三大源治污减排。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完成8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七)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关键,不断增强发展势能和后劲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证照联办”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积极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企业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审批流程。加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资源建设,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深化“暖企”“稳企”行动,继续实行政企“双月”沟通座谈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持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简证便民,构建整体联动、部门协调、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政务数据治理,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持续推进“粤省事”“粤政易”“粤商通”等应用落地和本地特色事项上线。积极推动政务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政府运行等领域数字化转型。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镇街体制改革,做好综合行政执法职权和政务服务事项下放镇街工作。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理顺东升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支持梅江控股集团公司发展壮大。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借力增城—梅江对口帮扶,在电子信息、农产品供给、休闲旅游、公共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主动参与“双区”“双城”产业分工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利用侨乡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三进一出”,构建高层次的开放体系。

  (八)以社会事业发展为抓手,用奋斗指数换取幸福指数

  发展精神文明和文化事业。实施文明创建“补短提质”工程,开展精神文明创建“1+9+N”行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化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等基层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全力助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国家验收。积极申报各级文保项目,配合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一批名人名居和传统村落,谋划建设林风眠美术馆、梅州籍中国近代艺术名家展陈馆。举办更多如“金山圩日”、龙舟竞渡等民俗活动。

  保障基本民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服务。高质量推进“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国医馆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试点工作,理顺医保经办机构体制机制。全面完成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任务。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机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加快教育振兴。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配合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保障教育投入,加快元城小学和幼儿园、金山小学、会文小学等学校项目建设,力争新增学位2770个。推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城区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三同步”工作。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办园保教质量。实施名师工程,培育一批名教师、名校长。深入推进梅州中学振兴工程,实现高中教育提质突破。

  建设健康梅江。加快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区疾控中心选址建设等工作,筹建江南新城、芹洋半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市第二中医医院综合大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城市医疗健康集团建设。实施“中医馆”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常治长效扫黑除恶机制,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结推广大密村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做法,有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做好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坚持领导带头下访包案制度,妥善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加强和创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推动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等取得新成果。

  办好民生实事。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将更多财力投入到群众需要的地方,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十件“微民生”实事。今年首次实行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我们拟定了2021年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现提交会议审议。同时,继续实施十件“微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各位代表!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做好今年工作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两个维护”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坚决执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将坚持“敢谋、善干、实绩”工作导向,将苏区精神和特区精神充分融合,积极创建模范机关,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以敢冲善拼的勇气和韧劲,攻坚克难、加快发展。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舆论监督,严格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我们将认真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审计整改,推进依法治统,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实行闭环化管理,紧盯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监督问效,正风肃纪严管理,持之以恒转作风,实现勤政、廉政两手抓、双促进。

  各位代表!百年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已绘就,关键在奋斗和落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区十件“微民生”实事

  实施清凉山郊野公园(泮坑高观音段登山步道及附属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和西阳镇阁公岭村乡村公园环境改造项目,提升周边人居环境。

  2.建设2座垃圾中转站(公厕),完善城区垃圾转运体系。

  3.建设梅州大桥至东山大桥江南片区沿河塑胶跑道,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健身休闲场所。

  4.综合整治江南街道14口水塘,优化水体生态环境。

  5.实施八角亭公园景观提升项目,为群众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6.新建城北镇四清桥,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7.实施长沙镇墟镇片区街道巷道亮化工程,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8.引入社会资本建设1个社区足球场,补齐体育设施短板。

  9.在学子大道延长线的周溪段侧建设停车场,方便周边群众停车。

  10.实施申渡灌区水源地排灌站改造工程,提升灌溉能力。

  【名词解释】

  1“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2.“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京东京喜梅州优品馆”是梅江区政府与中国经济信息社、京东集团共同打造的政府官方数字经济园区,旨在凭借三方独有优势,进一步打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体验品质更优、价格更实的地方名优特产品,实现“一站式”购物。于2020年11月21日正式上线,为全国首个正式开馆的“政府优品馆”。

  4i梅江”小程序“i梅江”小程序是梅江区依托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一个移动服务平台,目前已集成新闻宣传和购物、美食、旅游、交通出行、文化教育等服务。

  5.“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4日提出的,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6.“五清”专项行动:指在江河湖库开展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湖违法违建的专项整治行动。

  7.“清四乱”专项行动:指对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的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

  8.“无废城市”: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9.“飞地经济”: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11.“个十百千万”工程:指园区每年1个招商会,1个亿的财政资金投入;每年新入园10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的增长;每年增加收储土地100亩以上,早日达到百亿元工业产值;达到几千亩总规模,每年新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实现1万人以上的就业。

  12.“三权分置”: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13.“四个不摘”要求:指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14.“三进一出”:指人要进来、新产业要进来、龙头企业要进来、货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