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3月8日在梅县区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梅县区区长 王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7.71亿元、比增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亿元、比增12.3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9.41亿元、比增13.4%,外贸进出口总额5.01亿美元、比增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9.38亿元,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集中精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完成工业投资20.9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1.41亿元,比增50.4%。铜箔产业成功入选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广东“强芯工程”。嘉元科技年产3.1万吨锂电铜箔首期1.5万吨项目建成投产,铜箔产业产能提高到4.6万吨。以铜箔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2.96亿元,比增81.4%。BPW车轴八期、欣桐科技智能电控板、庆达科技智能电机、伟友耐磨二期、盛富金属二期、福德金属二厂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装备制造、智能家电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值突破38亿元。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发展较好区,宝丽华、BPW车轴、嘉元科技、卡莱橡胶位列梅州工业企业2021年度纳税20强。
二是抢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加大力度扩投资促消费,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积极对接国家和省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获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债券等资金支持27.56亿元。发挥投资关键作用,42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6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宁德时代、嘉元科技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等14个项目签约落户,计划总投资154.66亿元。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商交易额达83.76亿元,比增23.9%。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承办第一届广东民宿大会,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客都人家”成为华南文旅新标杆,雁洋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和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内生发展动力充分释放。扎实推进“放管服”、数字政府和商事制度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6240户。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完成41.98亿元隐性债务化解清零。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发放财政扶持资金5588万元,减税降费9400多万元。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梅州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开工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入驻企业10家。加速培育创新动能,获批省市科技项目44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嘉元科技挂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超华科技获批牵头组建广东省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自远环保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云电商生态城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
四是扎实推进城市提质扩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城乡融合步伐加快。统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巩固和“两美”行动,市容市貌持续提升,入选中国最美县域、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天虹购物中心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三丰、大沙安置小区和程江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十个一批”城建项目滚动实施,亲水公园、梅花山公园和一批市政道路、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完成改造提升,沿江“最美跑道”建成使用。外联内畅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瑞梅铁路获批建设,梅龙高铁、东西部快线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92公里“四好农村路”、50公里美丽农村公路,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5G基站、智能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稳步推进,天然气输送管网基本覆盖城区。
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25亿元,比增8.1%。巴庄水库灌区改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高标准农田3800亩,新增垦造水田2318亩,复耕复种撂荒耕地1.39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67万亩、产量17.54万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初具规模,建成全国示范镇1个、省级专业镇2个、专业村17个,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金柚扩种面积1.5万亩,建成全国首条柚苷提取生产线,带动农民增收3.5亿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考核认定,梅县金柚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认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1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和畲江等美丽圩镇试点加快建设,完成涉及334个自然村约9万人的集中供水任务。全域1386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庄整治,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不断提升。实施丙雁沿线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乡村游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18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全面进驻,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全区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六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88宗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案件基本办结。聚焦水、气、土壤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坚,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1座,有序推进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碧道27.3公里,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深入开展“绿满梅县”大行动,“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整治削坡建房风险点630户。实施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推广光伏发电、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降耗稳步推进。
七是统筹安全和发展,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更有保障。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率居全市前列。办成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完成年度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新增城镇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7%。成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家,建成“长者饭堂”示范点5个,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持续提高。广外附设梅州实验学校、华业外国语学校、第二实验幼儿园建成使用,新增学位7080个。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中考、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梅县外国语学校高考本科率全市第一。粤东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动工建设,妇保院、中医院综合大楼建成使用。医联体、中医专科联盟实现乡镇全覆盖,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健康促进区。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稳妥防范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隐患,依法处置海晟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扫黑除恶、公共安全、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有效,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市场经济秩序平稳有序。兵役征集和民兵后备力量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巩固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向区委、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办好人大代表建议25件、政协提案61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审计统计监督和整改,“三公”经费持续压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巡视反馈问题有效整改落实。
各位代表,梅县的不断发展进步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梅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梅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外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影响,经济运行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稳增长基础仍需不断夯实;工业企业体量不大,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约束趋紧;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公共服务供给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干部作风、政务效能与群众和企业的期盼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加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发展为要、实干为先,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区党代会、全会精神,用足用好用活老区苏区等政策,狠抓发展第一要务,聚焦聚力“三新三城”建设,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梅县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省市下达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主动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参与粤闽赣苏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
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抢抓国家支持革命老区、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和梅州列入12个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范围的契机,发挥原中央苏区和省际交界地区的优势,积极对接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十四五”规划,加强政策梳理研究、解读宣讲和对接落实,争取在财政、投资、金融、用地、人才以及对口支援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落实专人专班,用好前期工作专项经费,着力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社会事务等方面谋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笼子”。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统筹推进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和整合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国资国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及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做优做大三宜集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改革发展。深化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抓好教育、医疗、文化、供销等领域改革,推动改革成果更广泛、更直接惠及群众。
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粤闽赣苏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试验区规划建设,打造苏区融入“双区”“双城”和“两个合作区”的桥头堡。深化与增城区、荔湾区的合作共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对口帮扶深度合作。加快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仓储配送分拨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展会,持续拓宽进出口渠道。发挥侨乡优势,激活侨乡资源,利用商会、社团等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打通内外贸、促进“双循环”。
(二)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强扶优支柱产业。树立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支持荷树园电厂、梅雁吉祥水电等电力企业稳步发展,推动铜箔、装备制造和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铜箔两百亿产业集群目标,加快推进宁德时代、嘉元科技、超华科技总投资162.9亿元的5个铜箔项目建设,力争年产3.1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年内全面投产,力推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4月份动工,力促年产5万吨电子铜箔项目和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年产2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总投资31.4亿元的8个装备智造项目建设,力促BPW车轴、欣桐科技、庆达科技、盛富金属等新建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优化构筑产业平台。扎实推进梅州综保区一期封关及二期征拆建设,大力引进一批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综保区高质高效运营,打造省级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示范园区。力争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年内建成。大力实施工业集聚地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的产业高地,力争年内成功申报省级产业园、省级高新区和省级铜箔特色产业园。加快城东上坑、白渡梅州坑园区土地收储,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园区亩均效益。
延伸提升产业链条。鼓励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2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3亿元。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进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培育规上企业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坚持税收导向、就业导向、生态导向抓招商,成立招商服务中心,选优配强招商团队,开展一二三产融合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打粮食”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全年招商70亿元以上。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健全招商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实施“一企一策”“一项目一专班”,加速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加快高端项目“引进来”,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38.67万亩。持续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完成1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继续实施梅县金柚扩种提质工程,完成1.5万亩扩种任务,着力发展金柚酒、金柚茶、柚苷等金柚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优做强梅县绿茶、石扇咸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探索梅菜扣肉、盐焗鸡等预制菜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松口渔港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推动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品牌化。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促进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拓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扶持小农户适度扩大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年内70%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梯次创建美丽乡村。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建设、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厕所革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美丽庭院,抓好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带建设,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加强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保护。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1+N”工程,打造丙村“小白沙”精品示范项目,保护开发松口古镇、南口侨乡等古镇古村,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
(四)统筹推进城镇规划建设,持续完善功能配套,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效推进规建改管。以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为目标,修编完善梅县区总体规划。分步推进槐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片区土地收储,盘活国有土地资源,提升区域交通衔接。滚动实施“十个一批”城建民生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三旧”改造,新(改、扩)建一批社区公园、市政道路、停车场、供排水等设施,高品质规划建设人民公园、宪梓公园,优化提升梅花山公园,保护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乡土树种。持续开展“两美”行动,抓好“六乱”整治。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全国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深入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城市智慧化示范改造,推广“5G+智慧场景”应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牢固树立“城就是城、乡就是乡”理念,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加快推进畲江、梅南、梅西等美丽圩镇试点,带动全域宜居圩镇建设。
做实做优城市经济。树牢经营城市理念,积极引进企业总部、高端商务和商贸物流产业,激活城市经济、总部经济、高铁经济,不断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做大蛋糕。加快天虹购物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大力推进华侨城、大新城传统商圈提升,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优化休闲、购物、旅游、餐饮、文化等城市消费经济产品供给,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潜力。
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年度投资55.59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全力配合梅龙高铁建设和汕梅高速改扩建,争取瑞梅铁路上半年动工、龙岩武平至梅州高铁年底开工,推进蕉岭至丙村铁路和平蕉大、梅永高速前期工作。加快东西部快线建设,抓好205、206国道改造工程,推进一批县道升级改造、主村道“单改双”拓宽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推进梅江干流(梅县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韩江(梅县段)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南口镇瑶上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五)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举一反三推进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强化源头防控,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五清”行动,加大污水管网建设投入,全面实施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建设,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完善能耗“双控”和统筹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加快建设梅江水系碧道,打造“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生态景观廊道。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严格落实“林长制”,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推进防火林带建设和山地林分改造,高质量建设水源林。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实现山林增值、林农增收、生态良好。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丙雁松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快客都人家二期、三期建设,力促客都人家、南寿峰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旅游经济带。积极配合“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和客家山歌名家培养工程,做好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有序开展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修缮,系统提升同怀别墅及周边环境,活化利用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质量创作《九龙烽火》山歌剧,擦亮“红色苏区”品牌。
(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聚力办好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功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第二轮“区管校聘”,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优化中小学学区布局调整,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实施名教师名校长示范带动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普及设立镇级教育基金,营造崇文重教的氛围。
稳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改革,提升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促进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粤东医院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区中医医院综合大楼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谋划推动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注重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拓展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合理配置。加快发展普惠型养老、托育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三孩”配套政策落实,提升全生命健康周期医疗服务水平。
尽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滚动实施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深化城乡居民医保征缴工作,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精准救助城乡特困群众。扎实做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覆盖面。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稳步推进足球运动改革发展,全力配合足球特区创建,切实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七)聚力构建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从严从实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要求,继续压实“四方责任”。规范化推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确保各专班职责明晰、保障有力、应急有备、闭环有效。常态化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统筹做好疫苗接种,筑牢免疫屏障。精准化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全面落实隔离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做好医疗救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队伍的培训演练,完善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防控体系。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构筑高质量发展屏障。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保持财政稳健运行,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出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切实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水平。
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要求,抓好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工程施工、道路运输和景区景点等领域安全,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加强极端天气应对,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加快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支持工青妇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严格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八)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唯实惟先、踔厉前行,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工作长效机制,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个方面,始终做到谋发展一盘棋、抓工作一个调,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梅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严格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大力支持政协履职,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按时高质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监督,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阳光政府。
提升行政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应用,用好“粤系列”平台,推广应用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保持时时在状态、事事干在先的工作作风,不断强体能、增才能、练技能,扎实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
锻造过硬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预算刚性执行,严格“三公”经费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落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环节监管和审计监督。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推进精文简会、基层减负。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各位代表,重任在肩,惟行惟勤!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干在实处、勇毅前行,全力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