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 区县工作报告
梅江区2006年区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梅江网站  时间:2006-04-20 14:44:52  浏览:-
字号:

政府工作报告

——2006315日在梅州市梅江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梅江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谢耀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繁荣梅江、文明梅江、法治梅江、安康梅江、活力梅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发扬敢于负责、敢于开拓、敢于碰硬的精神,求真务实,破难攻坚,从根本上扭转了梅江区的落后面貌,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深刻变化。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市、区关系进入新阶段,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干部精神面貌发生新变化,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这五年是梅江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干部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8.8%,五年年均增长11.07%,增幅高出“九五”时期6.6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8326万元,比上年增长19.3%,比2000年增长111.8%,五年年均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87.6%104.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1.8%15.8%

二、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2003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以来,全区招商引资企业实际投入资金39.8亿元。2005年全区新引进项目238个,注册资金4.71亿元,计划总投资12.91亿元,已投入资金8.21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83个,已投入资金5.68亿元;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7个。

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商贸物流业、酒店餐饮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53144调整为192754。电路板、机电、建材、酒饮料、食品加工等工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0.7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96%,高出“九五”时期8.29个百分点。城郊农业健康发展,现有农业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6家,生猪、蔬菜、水产、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39个,面积18953亩,农业总产值4.36亿元,比上年增长4.3%,五年年均增长4%。民营经济高唱主角,全年上交税收1.44亿元,占全区税收的84.3%,比2000年提高23.6个百分点。

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共转制国有集体企业25间,多方筹集转制资金6313万元,累计安置职工4941人。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区、镇、村三级机构改革任务,全区撤并4个镇(办事处)、15个区直单位、6个村委会和18个居委会。撤销镇、办事处教办和企业办。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撤并生源少的小学23间。此外,人事、民政、卫生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五、老城改造进展顺利

新行政区顺利落成,实现了广大干部和历届班子的多年心愿,并掀起了以金山顶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的改造江北、建设江北热潮。先后改造了义化路、凌风路、五洲城公共汽车站及周边地区、梅石旅社、梅州电机厂老厂区、金山小学、梅州电影院等,大大改善了江北老城区的面貌。同时,积极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东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省道S223线、西环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六、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五年来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以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去年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为优秀等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妥善处置了“8·28”煤矿事故等突发性事件,依法关闭了全区所有的7家煤矿46条矿井,圆满完成煤矿停产整治任务,退出了产煤县(区)的行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去年被省政府授予“林业生态区”称号。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认真执行区人大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建议。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69件,政协提案148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扎实有效,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新提高。

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梅州中学伯聪分校、鸿都小学,在各中小学建了新校舍,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去年底进行的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中评为优秀等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山歌小戏《山道弯弯》、《花开并蒂》获全国“群星奖”银奖、铜奖,开创了我区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的先河;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文艺下乡等系列文体活动活跃开展。福利事业大步发展,按省一级福利院标准选址重建了梅州市福利院,按省一级敬老院标准改造了长沙、东郊、城北敬老院,多方筹资兴建了全市投资最大、功能最全的区级老人活动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连续七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基础上,去年又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称号。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双拥工作连续六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区”荣誉称号。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合作医疗等居全市前列。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区体育代表团参加市第五届运动会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五项球类总分第一的建区以来最好成绩。科技、民政、侨务、旅游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宏观环境趋紧、区域竞争剧烈的情况下,能取得以上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梅江区建设的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梅江的发展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立足区情,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我们积极实施区委提出的“五个梅江”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五个梅江”发展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合我区实际,对“十五”时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二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才能解决困扰我们的其他各种问题。三是必须有一种敢为先、勇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和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敢于负责,敢于开拓,敢于碰硬,维护好区委的领导核心,团结协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才能破难攻坚,多出亮点,出好亮点。四是必须正确看待体制问题,理顺市、区关系。要正确面对市辖区普遍存在的体制性问题,理顺关系,创新工作机制,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和倾斜,做到体制不全机制补,职能不全关系补。五是必须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不断增强统筹能力。我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稳定等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生活,繁荣文化事业,推进依法治区,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现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制约我区发展。我区职能部门残缺不全,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理顺与市直各部门的关系。二是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经济虽然连续几年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小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13.06亿元,只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三是发展工业难度较大,缺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工业倍受环境、生态等限制,难以引进、发展拉动力强、纳税多的工业项目,至今无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四是缺乏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五是承担的社会事务繁重,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六是国有集体企业转制、机构改革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梅江的关键时期。综观区内外形势,我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全球看,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有利于我区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全国看,我国政治社会稳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全省看,省更加重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扶持山区发展,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新的良机。从全市看,市委、市政府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作为中心城市首先得益;梅河、天汕等高速公路网的构建,一举将我区推到了对接珠三角、沟通闽粤赣的重要门户,区位环境日益优化;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心、支持和倾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全区看,“五个梅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加快发展积蓄了后劲。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提速争先,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根据省、市的有关重要会议精神和区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区政府组织编制了《梅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提请此次人大审议。《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形成第三产业为主导,绿色农业为基础,新型特色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十一五”期末,国地税收入突破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主要任务是:强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大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梅江;坚持依法治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区科学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明显优化,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在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切实做到“五个必须”:第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第二,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第三,必须理顺市、区关系。正确面对市辖区体制性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顺关系,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门更多的支持,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四,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和谐。全面落实执政为民要求,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城乡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努力营造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第五,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干事创业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全区上下同心搞经济、内外协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描绘新蓝图,迎接新挑战,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启动新规划,实现新目标,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实现我区“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区委五届四次全会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五个梅江”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突出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关心人民生活、维护群众利益,确保安全稳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我区经济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为:全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国税收入增长11%以上,地税收入增长13.9%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力争突破亿元大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3%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如下九方面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依托区域中心城市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经营城市、服务城市的理念,打造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特色经济。

1、活跃商贸物流业。努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大力发展跨区域的大型综合货物运输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商务发展。鼓励以城市社区为中心,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完善建材、摩托、汽车等商品销售专业市场。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道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功能全的大型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环市北路运兴、鸿兴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构建闽粤赣边区贸易集散基地。同时,积极扶持会计、职介、广告、律师、保险、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中介组织的发展,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和规范养老、托幼、保洁、家政等服务业。

2、激活房地产市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的改善,富裕起来的市民已经逐步进入二次置业时期,很多外地人也看好梅城居住环境,进行异地置业,这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积极加以培养,鼓励、支持、引导房地产公司进行品牌开发,打造名品、名苑,做大做强,同时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到我区注册登记,提高房地产开发水平,满足不同层次的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协作化。

3、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要抓住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成功举办客家山歌旅游节系列活动、梅河高速公路通车的良好机遇,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以打造“世界客都”为目标,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总体形象宣传,大力抓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的推介,树立“客情之旅”与“山水之旅”为一体的形象,开辟客家文化游、客家风情游、田园风光游、寻根问祖游、自行驾车游,提升旅游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提升闽粤赣、粤港澳等重点地区旅游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加强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相互开放和企业合作。鼓励、引导现有上规模的酒店参与星级评定,引导企业上等级、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效益和水平

树立“大招商、大引资、大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作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手段,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形成全民招商,全力引资的局面。在招商工作上要做到“三个坚持”、“三个正确处理”,“三个坚持”即:坚持专业招商、中介招商、项目招商、以商引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内商外商一齐招,内资外资一齐引,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我区。要以税为主来进行招商,加大招商项目的跟进力度,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门市开票等环节加强服务,确保实现有效招商;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既引资金又引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坚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把握信息,建立招商项目库,针对一些行业协会、大项目或大企业集团进行重点突破,争取多上一些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群进入我区,制造行业牵引效应。“三个正确处理”即: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把好项目关,对新的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评估论证审查,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生态、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给后人留下良好的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好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要坚持大小项目一样对待,有大引大,有小引小,大中小项目一齐上。正确处理好“招得进”与“留得住”的关系。要以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留住投资者,在全区形成亲商、安商、爱商、敬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市区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有关政策,解决引进大型工业项目缺乏园区载体的问题,争取引进和发展一批低污染、高税收、科技含量相对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努力把高新区变成我区新的财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要大力抓好招商责任制的落实,坚持领导挂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制度。对到我区投资的项目尤其是较大项目都要责任到人,责任到部门,为投资者提供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区直招商引资单位要于今年5月底前完成前三年招商引资任务,并着手做好今明两年招商引资责任制落实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坚决兑现政策,奖励招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对未能完成招商目标任务的单位,不得参与区级评优、评先及其他表彰。通过考核,全面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保证招商引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主攻民营经济,努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抓好政策的落实。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激活创业主体,营造富有活力的政策环境。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步伐。要围绕“政府提速”,坚持执行政策的原则性和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相结合,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着力构建服务民营企业的快速通道,努力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一流的政务环境。三是营造公平的法治环境。各级执法部门要牢固树立“促发展是第一职责”的意识,进一步改变执法方式,多指导、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支持、不指责,多协调、不扯皮,真正使投资者放心创业、放胆发展。同时,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对“三乱”行为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清理行政性收费项目,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继续加大民营经济的帮扶力度,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用地、项目报批等实际问题。要积极探索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贷款办法,争取省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各项财政补贴,尽快建立起服务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政府、企业、银行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条件。要继续落实领导班子成员挂钩一个重点企业的服务制度,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每人挂钩一个成长型的民营企业,随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按照公退民进,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思路和经济成份多元化的方针,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能人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购买、兼并或重组国有集体企业。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家庭式”管理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实行民营纳税大户的奖励政策,大力表彰和宣传民营企业,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致富有功的氛围。

四、狠抓重点项目,保持适度较快的投资增速

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我们要想尽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重点项目、大项目为依托,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努力做到“六个突出抓好”:一是突出抓好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在区市重点工程项目。树立大局意识,不分份内份外,凡是落户在我区的市重点工程项目,都应视为市对我区的倾斜项目。我们都应全力配合,积极推进,求得增加区域投资总量,改善软、硬环境,推动经济增长的实效。计划总投资13亿元的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产业辐射广,是建设世界客都、打造“文化梅州”的重点工程,园区的建设将极大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可望带旺一方热土,我们要全力以赴,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二是突出抓好老城改造项目。要大力抓好正兴花园、旭日华庭、玫瑰园、好家园商住区等正在实施的老城改造项目。积极推进梅江一路、梅州大酒店、小花园等旧城改造项目,改变城市面貌。三是突出抓好大型工业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科捷电子有限公司兴建新厂区、五洲电路板有限公司增资扩产,打造电路板生产基地;争取珠江啤酒分装有限公司增资扩产,新增一条年产4万吨的生产线,打造酒饮料生产基地;继续巩固壮大以嘉和电器、超宇起重设备为龙头的微电机生产基地,以新威玛陶瓷、长寿水泥、金三角水泥、红日旋窑水泥为龙头的建材生产基地。通过生产基地建设,增强我区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工业产业群。四是突出抓好一批流通企业建设。要大力支持春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扩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博览中心,进一步增强环市北路汽车销售基地的影响力;大力抓好恒发、中腾、朝阳等一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商品流通,活跃商贸。五是突出抓好城北防洪工程项目。全力以赴加快以干才水库扩容和下游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北防洪工程的筹建工作,力争今年底能通过省水利厅可行性报告审查和省发改委的立项,促其早日动工兴建,造福人民。六是突出抓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省向山区政策倾斜以及“山洽会”在我市召开的有利时机,依托我区的资源、地缘、劳力等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有目的、有选择地吸纳一批造血型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总之,要通过新上一批项目,扩大一批项目,改造提升一批项目等渠道,努力增加投资总量,促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五、加强增收节支,不断增大财税收入总量

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统筹生财、聚财、分财、管财、用财等各个环节,依法治税理财,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1、大力培植财源。要充分估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增值税出口退税增长、煤炭企业停产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大培植财源的力度,努力拓展税源,挖掘增收潜力。要以财源建设为中心,围绕财政抓经济,通过抓经济发展进一步培育壮大财源。鼓励骨干企业加速发展,培植支柱税源,夯实财源基础。利用好省扶持山区政策,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全力争取上级的补助支持。切实加强收入监测,密切关注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收入动态,跟踪了解财政收入的增减因素、增长幅度及预算完成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实现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加强财税基础工作。加大依法治税力度,严格财经纪律,严格财税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加强支出管理,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合理做好今年的财政预算,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调整增量,保证重点领域支出需要。下大力气压缩一般性、消费性支出,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开支,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政权正常运转,确保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决策承诺的兑现,确保“三农”、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科技等重点支出,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效益的最大化。

3、继续推进财政金融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纵深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继续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处置管理工作,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操作程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追踪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重点资金实行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机制,实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结合,财政监督与财政改革同步实施”的目标,提高财政监管水平。此外,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产运营质量,促进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区经济建设服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梅江”这一目标,立足于建设安居乐业美好家园,大力推动平安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坚持城郊型农业发展定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突出发展畜牧、蔬菜、水产、水果、花卉五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超市联结农业生产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市民提供绿色、放心食品。同时,要高度重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二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政策引导,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抓好现有1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6家市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实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型、订单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绿满梅州”活动为契机,抓好规划进村、公共设施进村、先进文化进村、民主法制进村工作,按照示范推进,逐步铺开的原则,区委、区政府决定把三角镇东升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全区3个镇、2个还有农村的街道中各建设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逐步推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突出抓好沼气推广,提倡“畜—沼—果”等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大力推动“绿满梅州”大行动,以推进10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建设为总要求,以东山教育基地千亩森林围城示范工程为重点,广筹资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巩固林业生态区成果,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2、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坚持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明建设为载体,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按照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六好”要求,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一是完善社区基本建设。把社区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设置社区,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分期分批做好城中村改为社区居委会工作。争取市政府对我区社区建设的支持,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正常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补贴。二是提高服务社区居民的水平和质量。积极拓展面向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发展社区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商业服务。鼓励个体经济参与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引导社区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优质的生活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救助、优抚、助残、敬老和养老等面向特殊居民群体的服务。社区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开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保障服务。三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经常为群众送上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七、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按照“不损害、能保障、有提高”三条标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清理拖欠建设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工作。开展“职教扶贫”和“济困助残”活动。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筹资金,切实加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确保2007年前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卫生、健康食品。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抓好禁毒工作,坚持“严打”方针,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再就业培训,促进城镇就业工作,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扩大城乡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遗留问题。全面落实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3、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事故猛于虎,责任大于天”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努力做到“不出事故、不出大的事故、杜绝群死群伤事故”。要从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单位、任务落实到岗位、工作落实到个人。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大投入,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已关闭煤矿的监管,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建筑、旅游等进行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八、重视科教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等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巩固提高科教事业发展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认真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中国·梅江”公众网站,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梅江区山区信息网,实现农产品信息发布、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旅游资源开发三项功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07年力争梅州中学进入全国千所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整合提升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大就学学位,努力解决“大班额”的问题。积极扶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规范各类教育办学行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具有梅江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2、积极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实施“文化梅州”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注意挖掘、整合和开发客家文物资源和名人资源,兴建彰显客家文化的文化设施。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建设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理顺关系,尽快修复梅州学宫。加快区青少年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进度。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多创作文化精品,传播优秀客家文化艺术。

3、促进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各医疗单位的综合发展,大力推进医疗救治体系和医疗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以备战省运会为动力,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决落实人口与计生工作“一票否决制”,加大计生工作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全力开展优质服务,构建和谐计生,今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1‰以内。做好侨务、外事、台务工作,加强与海外华侨和港澳台侨胞的感情沟通,适时通报家乡发展情况,推介投资环境,提高他们捐资公益事业和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继续推进1%人口抽样调查和经济普查后续工作。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国防、人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等工作,做好人事、编制、统计、物价、档案、方志、文史、民政、宗教等工作。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水平

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抓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满意度。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决策参与和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搞好村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密切联系群众。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工作重点切实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创新服务举措,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加强政风建设。继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加强行政效能监督,加强督办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努力形成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和改善公务员管理,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实施“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五个梅江”的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