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 区县工作报告
2015年梅县区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5-04-27 16:38:54  浏览:-
字号: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14日在梅县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梅县区区长 钟光灵

各位代表:

我代表梅县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参议,请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振兴发展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扭紧“三大抓手”,坚守“两条底线”,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统筹推进经济、环境、民生、队伍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振兴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综合经济实力增量提质。全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64.04亿元、30606元,分别增长10.1%、9.8%;税收、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27.34亿元、18.01亿元,分别增长12.2%、25.24%,本级税收在粤东西北74个县(区)排名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106.29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36.8%,是近年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8.6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4.6:39.5:35.9,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航鑫科技首期、佳居门业等23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BPW(梅州)车轴六期等一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65亿元,分别增长13.6%和11.6%;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63亿元,增长23.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新增10亿元产值企业1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7家。在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个百分点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4.8%。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年专利授权量794件,“柚果套袋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与3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新增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我区被确定为全市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现代服务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58.86亿元,增长11.1%,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积极促进各类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65亿元,增长14.6%。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利用清理腾退的机关办公楼创办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了云电商基金等52家电商企业;积极参与“广货网上行”,全年电子商务企业交易额4.76亿元,增长67.6%。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等一批旅游配套项目,完成“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任务,古梅梦景、南寿峰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举办了金柚等系列主题突出的特色节庆活动,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212.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98亿元,分别增长51%和53%,旅游综合竞争力列居全省十强县(市)第五位,我区获评“中国长寿之乡”,雁洋镇成为全国第二个“国际慢城”。大力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4.76亿美元,增长40.68%。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4.6%,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金柚、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1.02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省级4家、市级4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8家、家庭农场114家;新增2个省农业名牌产品、“三品”认证13个;完成了3个镇、42个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了7家农业服务超市。设立了2家农业特色类小额贷款公司,建立了355个乡村金融(保险)服务站和507个助农取款点,金融服务农村功能不断健全。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流通渠道,52家企业的农产品进入电商销售,金柚等主导农产品价格提升。广州增城对口帮扶进一步深化,增城派出帮扶工作队驻梅工作。投入1.25亿元推进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施帮扶项目7210个,贫困村集体收入达5.74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7124元,九成以上贫困户实现脱贫。

二、“三大抓手”强力推进,发展基础有力夯实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力配合市做好“两高一场”规划建设工作,积极谋划了2014至2020年概算总投资达188亿元的一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7亿元,增长120.9%,共升级改造国省道路18公里、县乡道路136公里,完成新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87公里,剑英大道延长线、205国道城东至扶大段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增100辆出租车,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向农村延伸。投入3.56亿元,实施建设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43宗重点民生水利工程。投入5000万元完成一批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大力开展标准农田建设,被省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先进县(区)”。

产业园区实现扩能增效。全力配合做好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相关工作。初步完成了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梅县集聚区规划方案,将集聚区划分为畲江产业园中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大区域推进建设。集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0.51亿元,工业增加值19.6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4.9%,集聚区效应逐步凸显。完成了畲江产业园中园首期700亩用地征地拆迁,正在洽谈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城东白渡产业园已有34家企业落户,其中投产企业25家;新引进了博森光能等一批项目,启动了深圳梅商汇新型电子产业化项目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与增城的合作共建产业园,已入园、在建、落实的招商引资项目有10个。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的比迪乐园建成,梅雁吉祥产业园的星泰环保科技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年引进项目97个、计划总投资18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7个、工业项目32个。

新城扩容提质步伐加快。主动融入梅州市区规划,认真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谋划了葵岗物流产业园和槐岗科技产业园。全年投入新城建设资金37.5亿元,建设项目56项,重点加快了嘉应新区梅县新城起步区开发建设。加强土地征收储备,扎实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和“三旧”改造工作,全年争取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35亩;征地2740多亩,其中低丘缓坡地1200亩;依法拆迁房屋254座。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争取农发行支持融资4.5亿元,助推扩容提质工作。继富力、喜之郎、中海油等集团落户后,又引进了红星美凯龙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投资建设城市综合体项目。建成中山大学粤东医院、亲水公园生态休闲带首期工程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客都新天地等17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入1.86亿元用于市政公用设施,新建了5条市政道路,打通了2条断头路,完成了14座港湾式公交站整合改建,新建、改建10座公厕。新城建成区面积由15.2平方公里扩大至16.4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从40平方公里扩展至7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进,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十村联动旅游概念性规划,完成了乡镇总体规划和85%以上的村庄整治规划,“十村联动”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松口、畲江、雁洋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松口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增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创建了8个名村和24个示范村。

三、绿色生态巩固提升,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生态建设有效推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扎实抓好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建设,认真推进“一消灭三改造”,投入7697万元,完成造林种植7.13万亩,建成5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10个“美丽乡村”和“万村绿”市级示范点,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碳汇增加,生态功能提升,森林覆盖率达74.5%。

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加大对新修订《环保法》的宣传培训,建立了企业节能考核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减排监管和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对27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全面完成407万吨落后水泥产能淘汰任务和各项节能减排年度计划任务,有10家企业获省清洁生产认证,新城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建成,3个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工建设。加强水源水质管控,大力整治沿河排污企业,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饮用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强力推进城区“两违三抢”、大气污染、道路交通和市容市貌整治,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完成老旧车淘汰任务。全年共拆除城区违法建筑108宗共5860平方米,整治规范店外经营门店1900多间,取缔流动乱摆卖摊档880多宗,整治夜排档100多家,建成美食街和全市第一个建筑垃圾受纳场,建设交通渠化岛,安装电子抓拍设备,疏堵结合,确保城区市容市貌整洁、交通秩序有序。成立联合执法队,加大城区环境噪声整治力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面完成“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农村生活垃圾硬件设施建设,创建了21个省卫生镇、村。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相关工作扎实推进。

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坚持民生为重,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民生领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3%,同比增长40%。投入4.66亿元,全面完成了年初政府承诺办好的涉及35个项目的十大民生实事,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助困扶残、交通、住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强化就业服务,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34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1.5万人次,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42%以内,畲江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批准为省级孵化基地。五大险种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职工医疗保险与省、市7家医院实现联网即时结算。实行“一站式”医疗救助,对城乡困难人员和特殊人群实行大病医疗救助,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推进。全面完成30套保障性住房、10户棚户区改造、1015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44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任务,全倒户住入新居。建成梅县儿童福利院。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获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华侨中学和新城中学整合工作有序推进。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了积分入学办法,新增1300个小学优质学位,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居全市前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深度合作的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正式运营,广大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省城的医疗服务;启动中医医院试点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提高了失独、残独家庭补助标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通过省复评,获授“广东诗词之乡”。完成了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创建任务,山歌剧《古寨牛人》获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成功承办2014年中国羽毛球球王民间争霸赛、洲际四国青年篮球巅峰争霸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和大型演唱会,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产业发展提速。开通“掌上梅县”和“梅县发布”官方微信、“中国·梅县”官方微博,镇村数字电视整转提前完成。完成我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新成立2个工商联镇级商会。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有新进步,国防建设、双拥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政府法制、人事编制、妇女儿童、老区建设以及监察、统计、审计、物价、供销、气象、残联、打私、人防、方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抓好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县工作,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客都民意警务”扎实推进,“六大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成效突出。加强群防群治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平安梅县”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完善网上信访大厅建设,实现网上信访事项办理可查询、跟踪、监督和评价,信访形势保持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强,依法查处了使用非食用二氧化碳制售啤酒等影响较大的案件。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区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不稳定事件。

五、政务环境优化提升,政府自身建设加强

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微创新、微改革”活动,清理公布了第三批行政审批调整目录,至今共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128项、下放镇级事项28项,同比压减47%,缩短办事时限50%以上,提前并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完成39个单位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试点任务,全面启动行政审批职能相对集中改革工作,制订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暂行办法。建立了政府信息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和重点领域信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拨付资金。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覆盖全区各乡镇,率先在全市开通镇村网上办事站点,网上办事实现全覆盖。全年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23.1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新登记各类企业876户、个体工商户3093户,分别增长65.91%、15.93%。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公示等制度。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意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28件人大议案建议、27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案件审结率100%,315个村(社区)达到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标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扎实开展,全区19个镇(办事处、高管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388个行政村(居委)全部聘请了法律援助联络员。

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实施办法,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大力整治超标配备公车、多占办公用房等问题,政府会议、文件以及各类庆典等活动大幅度减少,政务接待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全区会议费及“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6.73%。监察工作加强,审计覆盖面扩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干部培训,引导和促进各级干部务实干事、创先争优,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区人大和区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归功于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和海内外各界人士以及广州增城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省、市属驻梅单位,驻梅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梅县区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离广大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工业投资出现下降,客观上是受经济大环境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产业政策调整因素影响,二三产业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弱;主观上是区政府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认识不足,对推进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各级政府克服和解决困难问题的办法不多。加上全区主导产业牵动能力不强,产业链不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持续增长缺乏有力支撑。极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有所欠缺,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我区既面临着加快振兴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又肩负着守护好青山绿水的使命。我们既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仍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难度加大,但也应充分认识到,有国家促进原中央苏区、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和市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及广州增城对口帮扶力度的加大,我区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极大增强。只要我们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持发展、锐意创新,抓住关键、夯实基础,就一定能够在新常态下实现新作为,推动全区加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振兴发展主线,扭紧“三大抓手”,壮大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民生,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奋力开创全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1‰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主动将梅县集聚区纳入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的总体规划,与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精准对接、产业配套,错位发展、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商贸物流、休闲健康医疗、新型电子和新材料主导产业,积极争取享受省级产业转移园政策优惠。加大投入,加快完善集聚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完成畲江产业园中园建设用地“三通一平”工作,抓好水车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报批和“三抢”防控,加快城东白渡产业园博森光能、梅盛伟业旋窑水泥、佳锐力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强化跟踪服务,力促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意向项目尽早落户园区,力争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增长30%以上。

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围绕在三五年内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商贸物流四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和宝丽华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的目标,全力支持宝丽华、梅雁、华银、超华、BPW(梅州)车轴、卡莱(梅州)橡胶、振声科技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挖潜增效、做大做强,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健全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企业上规模、保规模和上亿元台阶工作。每个镇(办事处、高管会)要培育发展1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新业态,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充分发挥原中央苏区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长寿之乡、雁洋“国际慢城”等品牌效应,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雁洋生态旅游园、松口古镇、侨乡古村等开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力争把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和南寿峰健康文化产业园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洞天湖旅游度假村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进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引进一批引领带动能力强的电商企业。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联动发展,鼓励本地企业创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借助阿里巴巴推出“千县万村”农村电商计划,积极争取阿里巴巴村淘计划试点工作落户我区;深入推进“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流通网络现代化水平。力促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电子商务产业等相互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导企业用好省扶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信用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工程中心、专业镇、产学研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提高专利实施转化率,努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搭建服务企业要素平台。制订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加强政银企合作,推进政银企合作共建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落实扶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融资平台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和创新,支持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继续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质量强区工作,鼓励企业创建商标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突出领导招商、乡情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加强与深圳梅县商会等在外商会的联络沟通,落实责任、精准对接,尽快促成一批电子企业落户深圳梅商汇新型电子产业化项目基地,推动形成新一轮乡贤回乡创业热潮。各镇(办事处、高管会)要完成5个以上招商项目,其中要有一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积极抢抓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利用在外侨胞的资源,拓宽与海外地区的合作空间。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区位条件

构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将交通建设与城市扩容提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已谋划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强高铁、高速、新县城和周边地区的连接。全年规划实施交通项目34个、年度计划投资21.9亿元。全力配合做好“两高一场”规划建设,确保济广高速公路梅县段无障碍施工;规划建设从高铁西站至剑英大道的进城大道、至南口镇的一级公路等4条长18公里的城区扩容提质道路;积极争取开通梅汕高速水车出口、增设梅河高速新城(葵岗)出口和天汕高速白渡出口;改造升级城东至扶大段等一批国、省道,启动建设梅县新城至畲江广梅产业园、205国道白渡至梅州坑工业园两条快速干线等15项产业集聚区的重点项目,改造重点县乡公路66公里,完善主要景区旅游道路,不断优化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建设葵岗客货运输枢纽站场,完成国省道“迎国检”项目建设任务。

加快水利电力设施建设。计划投入2.2亿元,实施水利工程项目42宗,重点抓好27宗中小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以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程江涝区治理和梅州大堤西堤(程江段)达标建设;抓好投资1.3亿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62.1公里。计划投入2.4亿元推进变电站和农网改造升级工作。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三五”规划。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加快梅县新城建设。做好嘉应新区梅县片区4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梅县新城范围市政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葵岗城市发展区、14.2平方公里的槐岗城市发展区。着力推进嘉应新区梅县新城起步区的发展,加快亲水公园二期等一批在建市政功能配套和富力城、喜之郎、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客都新天地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进度,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建成剑英大道延长线、客都大桥连接线工程,新建一批市政道路,启动打通3条断头路,改造锭子桥和文化城交通环岛。新建1至2座市场,新建、改造2座以上垃圾中转站,扩大美食街规模效应。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铁腕整治城市“六乱”等环境卫生问题,确保成功通过全国卫生城市复审。

提升中心镇集聚能力。以全国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专业镇为重点,加大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教育、医疗、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强镇、商业物流镇、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特色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力和吸引力。积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为重点,多村联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雁洋、松口规划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每个镇(办事处、高管会)要新建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点。规范农村建房,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向中心镇集聚。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深入推进省、市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加强古村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扶持鼓励、规范发展农事旅游、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把革命老区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扶持老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关爱和服务体系,让“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提升农业效益。落实好各级强农惠农政策,重视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计划投入1.23亿元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金柚、茶叶、茶油、优质稻米等绿色产品,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努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进金柚、油茶等大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直供直销等平台,健全线上、线下农产品流通网络,力促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拉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标准农田等建设,完成1.27万亩的建设任务;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和山地自动运输系统、农产品加工设备、植保机械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认真实施好“一事一议”项目,积极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加强水库、山塘、农村饮水安全等运行管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积极支持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实力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庄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组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发展10家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成为特色农产品规上加工企业。全面建成区、镇、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区级监控、镇级监管、村级公开。全力推进第二轮扶贫开发,加快帮扶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全面完成三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目标任务。

五、始终坚守“两条底线”,优化振兴发展环境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掀起新一轮绿化行动,全力抓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林分结构,加强生态修复,引导全民房前屋后种植珍贵树种,完成造林任务6.1万亩,封山育林2.6万亩,森林抚育11万亩,确保实现“一消灭三改造”目标。完善森林防火管理制度,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抓好林业综合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