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12日在梅州市梅江区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梅州市梅江区区长 肖卫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参议,请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围绕振兴发展主线,按照“一个目标、三大抓手、两条底线”的要求,积极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找准发展目标和定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全区生产总值54.37亿元,比增7.6%,人均生产总值保持全市第一;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6亿元,比增25.1%;固定资产投资45.41亿元,比增39.4%。
一、实体经济提速发展
新型工业集群发展壮大。深入实施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暖企”行动,多方筹集资金1400多万元解决企业技改、用工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融资贷款9000多万元,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国家科技成果鉴定1项、专利授权194件,风华环保成为我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线艺集团、志浩科技、多精彩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上电子信息企业产值34.48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77.3%。全区工业总产值58.31亿元,比增4%;外贸进出口总额3.35亿美元,比增33.1%,增幅居全市第二。
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大力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充分利用江南新城、芹洋半岛等优势项目载体,全面落实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全力选优商、招好商,吸引万达广场、富港东汇城等大型优质项目进驻,以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联动。全年共引进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31.78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70亿元引资任务,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个。所有项目实现当年动工建设,预计全部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税收1.47亿元,带动就业1.7万人。
现代服务产业势头良好。积极参与“广货网上行”,支持中小企业“上网触电”,做特做大电子商务产业,全省最大的农电商平台——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行。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消费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8亿元,比增10.2%。依托客家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休闲观光、养生保健、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5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15亿元,分别比增48.2%、40.8%。
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制定扶持精致高效农业发展奖励措施,促进花卉、水果、茶叶、蔬菜、水产等特色农业基地化、集约化发展,台创园西阳核心区、城北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加快建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正佳水产养殖场成为全市唯一水产品养殖出口基地。动工建设全市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海吉星物流园,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流通渠道。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现,西阳镇入围“广东十大茶乡”,家家发红茶、绿茶入围“广东十大名茶”。全区农业总产值14.82亿元。
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稳步推进。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土地房屋征收,江南新城首期区域集体土地征收完毕,房屋和附着物征收逾九成;芹洋半岛和西郊城市建设用地征收基本完成,客家文化产业基地二期征收任务全面完成,为城区扩容提质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安置区建设稳步推进,可望今年底实现首批拆迁群众回迁安置。梅江碧桂园、万象江山、壹江南等大型商住项目加快建设,首家城市综合体“客都汇”建成开业。稳步推进“三旧”改造,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韵馨园、万佳时代广场等“三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交通先行,全面落实总投资14.8亿元的环城路改造、广州大桥、站前东路等36个市交通项目建设任务以及梅平高速、新程江大桥前期工作。投入1亿多元,全面完成30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工程、嶂下至板盖坑等4条35公里乡村公路建设。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黄塘河小流域应急段及白宫河治理、黄寨河清理整治工程基本完成,长沙镇小密水库、城北镇引扬和银营灌区改造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宜林荒山绿化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市唯一“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优化环卫运作管理,加强城乡环境整治,省级卫生村增至42个。积极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100%。完成各项节能减排年度计划任务,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国家园林城市复审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教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科普为民特色突出,红光、梅南社区评为省科普示范社区。投入4.56亿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获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江南、城北、西郊、长沙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扩大基本文化设施覆盖面,新建和完善公共文化场室50多个,区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全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200多场次,原创舞蹈《阿妹采茶啰》获岭南舞蹈大赛第一名、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积极传承和发扬客家优秀文化,加强传统民居普查、建档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建成使用,非遗项目席狮舞、饶钹花代表广东到贵州展演。群众性体育、竞技体育成绩喜人,连续三届荣获市运会团体及五项球类总分第一,大园、鸿都、新中社区评为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重点民生民计持续改善。扎实保障底线民生,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水平全市最高,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试点,率先在镇(街)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超额完成社保扩面征缴任务,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组织培训城乡劳动力8600多人、转移就业10000多人,新增城镇就业3600多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00多人,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4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
社会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深化平安建设内涵,全部镇(街)完成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328支村级群防群治服务队,平安视频监控延伸到村一级,“两抢”案件、八类严重犯罪案件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保持全市前列。认真做好“贯彻实施《广东省信访条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省试点县”工作,大力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0%。完善服务群众工作站(室)建设,代理代办群众事项33000多件。积极参与“梅州发布”微访谈、“行风热线”活动,“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办结率100%。强化应急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宣传力度,集中开展以“八打八治”为重点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其他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借力对口帮扶,落实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动工建设项目15个。加快推进老人公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儿童福利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医院成功扩院。计划生育工作连续9年保持“国优”荣誉、连续15年获省先进称号。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有新进步,海内外侨胞热心捐资支持公益事业,侨务工作获“省侨界贡献奖”。国防教育、兵役动员、双拥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机构编制、妇女儿童和监察、审计、统计、物价、科协、供销、残联、打私、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坚持民生为重,全年民生领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8.7%,比增31.8%。一是提高了底线民生各项保障标准。二是提高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年最高支付限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率等保障标准。为全区农业人口购买了自然灾害责任保险。三是实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政府津贴。提高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四是免费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发放药物,免费收治重症精神病患者。五是提高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五个一”医疗设备。六是提高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七是完成城区3—5米巷道路灯照明建设工程年度计划。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年度任务。八是完成新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务。九是成功打造“魅力客都·梅江欢歌”水上舞台。完成农村文化俱乐部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多厅数字影院建设通过省验收。完成社区体育公园、足球场建设年度计划。十是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和森林公园规划任务。
四、政务环境优化提升
工作作风转变明显。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定整改项目2200多个,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办公用房超标等“四风”问题得到整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之风,“三公”经费支出、全区性会议、下发文件数大幅降低。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违反“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突出的干部。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单位的管理,基本完成网上办事大厅(二期)建设任务,7个镇(街)和53个村(社区)网上办事站(点)开通运行,审批承诺办结时限缩减一半以上。
深化改革全面铺开。扎实推进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完成了区卫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8个部门的机构改革任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承接、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共79项。认真落实“微改革、微创新”项目,行政效率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置审批压缩近九成,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全区市场主体增至2.88万户,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557户,比增42.8%。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定期清理等制度,认真听取各方意见,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的监督,办理市、区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64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复议案件审结率100%。完善区、镇、村三级法律援助网络,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试点工作。
各位代表,我区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市委、市政府的深切关怀,离不开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单位、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梅江区发展的海内外乡贤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全年生产总值仅占全市885.83亿元的6.1%;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因素影响,传统服务产业增长幅度明显下滑。二是工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大。工业技改投资长期处于低位,企业推动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未形成行业内领军型、旗舰型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有限。三是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民生改善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全市“首善之区”的定位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干部执行力有待提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趋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不足,欠缺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甚至出现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等等。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是完成“十二五”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之年。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仍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难度加大,但也应充分认识到,稳中求进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保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梅江区而言,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随着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深入实施,广州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市委、市政府推进嘉应新区建设,打造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更广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抓住关键、夯实基础,就一定能够推动梅江加快振兴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以省委胡春华书记来梅和市委黄强书记到我区调研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振兴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扭紧“三大抓手”,以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加强民生保障,守住发展底线,全力打造富有客都魅力的商旅中心、宜居家园、文化名城、和谐之区,加快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梅江。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下达控制目标,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是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抢抓政策机遇助推振兴发展
积极主动与国家、省、市部门对接,着重跟踪落实已列入苏区项目库的总投资700多亿元的60多个项目。认真把握政策导向,找准切入口,在区域交通设施、水利工程、节能环保等基础性、公益性重大项目上,争取更多立项,早日开工建设。加强与广州增城市的沟通交流,力争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推动建立工业园区共建共享机制,着力破解项目用地瓶颈。借力市构建潮汕平原北上拓展腹地枢纽城市良机,大力推进交通基础建设,突出抓好梅平高速、客都大桥、程江大桥、S333线龙坑至银江隧道公路、粤运汽车枢纽中心等交通项目,构筑全面畅通的快速通道,促进经济振兴发展。
二、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建设,依托广梅产业园、东升生态工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培育1—2个产值超50亿元的主导产业。借力省扶持企业技改政策,深入开展“暖企”行动,研究制定工业企业稳增长、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等鼓励措施,支持线艺、国威、志浩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等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建设小商品城,鼓励农产品、家居建材、汽车销售等传统商业企业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裕丰食品等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以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为契机,发挥重点侨乡优势,深入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聚焦行业领军企业,综合实施领导招商、乡情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和委托专业招商等措施,形成新一轮乡贤回乡创业热潮。围绕江南新城、芹洋半岛等发展规划,主攻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确保完成区委“全年引资总额超100亿元”的目标任务。加强已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促进项目早日动工,早见成效。
稳步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发展精品花卉、特色水果、优质茶叶、无公害蔬菜,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规划建设一批珍贵药材示范基地和集中连片示范点。坚持精致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组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庄园,开发建设“农家乐”,提升精致高效农业效益,重点建设好城北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台创园西阳核心区。巩固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突出抓好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建设,打造辐射闽粤赣农产品批发物流中心。积极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优化发展金融文旅服务业。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引进大企业、大资金参与城区建设改造。准确把握市场消费新需求,培育壮大养生保健、商贸物流等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重点打造客天下、樱花谷、万山等项目,整体开发玉水村、仙花村等客家古村落,力争建成一批别具特色的生态型度假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强旅游业综合效益。
三、坚定不移务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做大城市规模。充分利用古城资源和新城新区,大力推进城市南扩北优,全面完成江南新城首期区域、芹洋半岛等重点项目土地房屋征收扫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实施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三旧”改造,为城区扩容提质提供用地保障。完善优化江南建成区,改造提升江北老城区,推动新城古城共同发展。加快安置区建设,实现年底前首批拆迁户回迁。坚持产城联动,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知名企业进驻,主动跟进昌升商贸批发市场、嘉应国际金融中心等重大意向招商项目。合理布局商贸物流、酒店餐饮、文化旅游等城市经济,统筹教育、医疗、娱乐等城市服务,提升城市承载力和人口吸附力。充分用好政策性金融信贷,控制好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成本,推动城市经营转入良性轨道。积极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
加强城市治理。充分发挥属地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精细化、网格化治理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确保成功通过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加强与市直部门的沟通联系,着力解决城区重要交通节点拥堵和内涝问题,优化市民生活环境。继续开展南粤水更清行动,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全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深入推进汽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和建筑工地扬尘专项整治,淘汰黄标车、老旧车。用好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节能减排,确保建筑设计和施工节能标准执行力达100%。
提升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全力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进一步掀起新一轮“绿化梅州”大行动热潮,扎实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美化绿化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升生态优势。启动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建立林业生态红线地理空间数据库。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环境执法监督,提高全社会造林绿化美化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农村建房,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四、扎实推进重点民生保障工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年内职工社保“五大险种”综合参保人数达15.1万人次。扩大社保联网即时结算范围,推进社保“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并轨,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居家养老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养老事业。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以及低保补贴、五保供养、残疾人津补贴标准,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强创业就业服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量质并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规范完善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突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结合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打造2—3个特色劳动力培训品牌。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层自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全民良好道德风尚。总结推广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接社会服务的经验做法,培育发展一批骨干型社会组织,提高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建设水平。拓宽网上信访平台,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巩固提升“平安梅江”成果,深入开展“客都民意警务”,扎实推进群防群治服务队建设,构建立体式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巩固提升教育“创强”成果,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验收。借力广州增城市对口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帮扶、学技帮扶等造血式扶贫,确保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支持足球事业发展,擦亮足球之乡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客家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加快市中医医院改造,力争建成三甲医院,提升基本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人口均衡发展,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完成发展规划中期阶段任务。推动老龄事业、国防动员、人防、双拥、防灾减灾、民族宗教、机构编制、法制,以及统计、打私打假、方志、档案、保密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建设守法诚信高效廉洁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政府行为。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不断完善行政程序,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最大限度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公众申请信息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保障机制。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及依法审查、听证咨询、社会公示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的诚信施政,带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提高诚信水平。大力推进“六五”普法和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加强与政协协商,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和提案。
坚持深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产业项目审批流程。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设商事主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推进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公开。稳妥推进区、镇两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任务。深入开展“微改革、微创新”,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公开承诺制,提高执行力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系统推进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廉洁从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不懈抓好廉政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筑牢廉洁从政的政治底线、安全底线和家庭幸福底线。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监督力度。强化对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的督查督办,坚决整治懒政怠政行为。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继续压减“三公”经费。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建设一支勇担当、善作为、干净干事的公务员队伍,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为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实事。一是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80元提高至100元;城镇和农村低保补助人均月补差水平从334元和148元分别提高至380元和180元;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保持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孤儿集中供养水平从每月1150元提高至1240元,分散供养水平从每月700元提高到760元;残疾人生活津贴从每年600元提高到1200元,重残护理补贴从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继续为全区农业人口购买自然灾害责任保险。二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从950元提高至1150元,初中从1550元提高至1950元。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至2000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2500元提高至3000元。实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快特殊教育学校、3间基础教育学校建设。三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5元提高至4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年人均320元提高至380元。建立和实施特困群体重大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四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为80周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困难群体(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及“三无”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减免7项基本服务收费。建设梅江区老人公寓。五是扩大就业创业和住房保障覆盖面。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8500人次,其中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280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6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45人),创业带动就业300人。全面完成安置房、公共租赁住房及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六是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开展扬尘、餐饮业油烟、工业污染、露天焚烧和机动车减排等整治,力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以上。七是保障食品安全。开展以“政府引导+社会主导+检测督导”为机制,以“基地+农户+公司”为纽带,以“优质量+稳价格+强安全”为目标的“放心菜”试点工程。推进食品安全平安学校食堂建设,全区所有学校食堂建成“阳光厨房”。八是改善群众休闲场所。建设提升百岁山、马鞍山、泮坑市民休闲公园。新建8个农村文化俱乐部。九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快新程江桥和新峰路桥至环市路道路建设,完成全长40公里的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十是加强法律服务。全面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对全区村(社区)给予补助,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适当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公益性服务进行补贴。
各位代表!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梅江,是全区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为加快梅江振兴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
1.一个目标、三大抓手、两条底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广东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一个目标”是指到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三大抓手”是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两条底线”是指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生态保护。
2.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粤东西北振兴政策指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指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3.新三板: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为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故称为“新三板”。目前,“新三板”不再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面向中小企业。
4.“三旧”改造: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开展部省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
5.梅平高速:即梅州至平远高速公路,起于梅江区城北镇,接长深高速公路粤境梅州西环段,途经梅县大坪镇、平远县长田镇,终至平远县城南,与在建的济广高速公路相接。
6.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8.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发挥丰顺、五华、兴宁和梅县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及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以丰顺、五华、兴宁、梅县等地的产业园(集聚地)为重点,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带。
9.八打八治:打击矿山企业无证开采、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行为,整治图纸造假、图实不符等问题;打击危化品非法运输行为,整治无证经营、充装、运输,非法改装、认证,违法挂靠、外包,违规装载等问题;打击破坏损害油气管道行为,整治管道周边乱建乱挖乱钻等问题,着力做好各类事故隐患的整治工作;打击涉及三场所一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可燃爆粉尘作业、喷涂作业、涉氨制冷企业)无证照生产经营及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打击无资质施工行为,整治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打击客车客船非法营运行为,整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挂靠经营及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和长途客车夜间违规行驶等问题;打击“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整治违规住人、消防设施缺失损坏、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堵塞封闭等问题;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整治“船证不符”渔船、渔船超员、超载、抗风力航行或作业等问题。
10.五险:指失业、生育、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五大险种。
11.八类严重犯罪:指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抢劫、投毒、放火、爆炸、贩毒等犯罪行为。
12.客都民意警务:是梅州公安机关围绕平安建设新形势,在2013年提出的警务工作新理念。主要是运用优秀客家文化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通过抓好民意主导警务、民意支撑警务、民意评价警务“三大机制”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治安好、群众评价好、警察形象好的“三个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