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
梅州市市长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7日在梅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来源:本网  时间:2012-01-17 11:32:24  浏览:-
字号: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战略,克服了煤炭行业退出、落后产能淘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带来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同志对梅州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和“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和水利建设、扶贫开发“双到”三场硬仗,奋力突破宜居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文化教育三项重点,加快建设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着力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2010年省对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评中,我市位居全省第四。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2.5亿元,增长14.1%,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9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我市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成效,得到了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出台了《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着力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三次 产业结构 调整为20.1∶42∶37.9。预计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年均增长13.5%;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五年共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专项立项35项,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70项,荷树园电厂循环项目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整体策划推介“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促进旅游先锋产业快速发展。梅州被评为 “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梅县跻身“中国旅游强县”,大埔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小城”。新增雁南飞5A级景区,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雁鸣湖、灵光寺、蕉岭长潭等5个4A级景区;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008万人次和101亿元,均比上年增长35% 以上。精致高效农业稳步发展,新种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75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0家。农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成功举办两届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及首届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兴宁、平远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梅州被确定为广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组建梅县村镇银行和10家小额贷款公司,上市公司增至7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05亿元,年均增长13.52%。外贸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年均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亿元,年均增长19.1%。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1年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两亿元,梅县突破了10亿元。

  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抢抓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机遇,全力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这场硬仗。完善机制体制,深化穗梅合作,突出市县共建共享,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建设。园区连续两次以最高分竞得省10亿元扶持资金,去年又成功竞得全省十大重点园区,并被评为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园区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25平方公里;进园企业达133家,计划投资235.5亿元,投产企业82家。在高新区的带动下,蕉华、兴宁、丰顺、五华等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抓好招商引资,2011年引进项目390个、计划投资总额930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特别是拟投资120多亿元的碧桂园项目顺利推进,拟投资100多亿元的海航集团文化旅游、金融商贸项目和投资50多亿元的客家 文化产业 基地 项目动 工建设,首期投资38亿元、年产值达120亿元的赛翡蓝宝石晶 体项目成功试产,为加快绿色崛起增添了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一手抓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优化城乡环境,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一是交通建设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投入143.7亿元,建成西环、兴畲等高速公路,动工建设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59公里;2011年完成客都大道、梅河高速公路加铺沥青工程;升级改造国道、省道610多公里,所有行政村公路实现水泥硬底化,每百平方 公里公路 密度居山区市首位;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完工;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将于今年6月完成。特别是在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广梅汕铁路扩能项目(梅州至惠州高铁)终于列入了国家“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二是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入76亿元,全面完成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和清凉山、合水、益塘等177宗水库扩建及除险加固工程,梅城及各县(市)的城市堤防标准分别达到100年和50年一遇。完成207宗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近70 万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在全省率先完成了187公里生 态景观林带建设,大力推进城区内涝整治、主干道加铺沥青和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城区绿道和市政道路53公里;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剑英绿道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化率提高到43%。四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大埔电厂获得国家“路条”。总投资近60亿元的电网 项目顺 利实施,输变电工程实现县域全覆盖。推进“数字梅州”和“智慧城市”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延伸到所有行政村。五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和“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等活动,绿化造林1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淘汰小钢铁、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关闭木材加工企业1000多家,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16.98%,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得以弘扬,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创建教育强市取得重要进展。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建成341所规范化学校,D 级危 房校舍全部拆除,梅江区、梅县、蕉岭和平远以及50个镇(街)成功“创建广东教育强县(区)、镇”。东山中学、曾宪梓中学等10所中学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技师学院,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3%。嘉应学院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鲜明。代课教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教师待遇实现“两相当”。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协调发展。制定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富力足球基地落户雁洋。二是文化名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园、剑英图书馆和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成功举办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客家山歌文化节和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梅州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粤港澳文化交流示范基地。新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2个。山歌剧《桃花雨》、汉剧《尘埃落定》等分别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客家意象》参演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获得好评。大埔、兴宁、梅县、平远被确认为 “原中央苏区县”。梅县、蕉岭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三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通过国家验收。梅县、蕉岭、大埔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经济及农业普查工作评为全国先进。人口计生工作连续5年获得全省先进。完成市志修编,档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妇女儿童十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人事编制、打假打私、民族宗教、供销、物价、气象、残联、慈善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民生福利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着力打好扶贫开发“双到”硬仗,落实资金近33 亿元, 实施集 体经济项目3471个,90% 以上的贫困 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万元,3.6万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被省评为优秀等次。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培训劳动力40多万人、新增转移就业50多万人,技能人才由23万人增加到41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5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513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1.5%,劳动力培训转移 工作 连续两年 被评 为全省先进。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居民医保试点,社保综合覆盖人群达336.7万人。全面实行农房统保,为6855户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低保、五保等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蕉岭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开展“长安杯”创建活动,建成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 稳平台,开通网上信访大厅,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扎实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率先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 “一岗双责”制度,梅州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我市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342件代表 建议、847件 政协提案 全部办复;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率、结案率均达100%。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审计监督。大规模培训干部,培训各级干部16.23万人次。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深入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启用。2010年全省地市级以上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我市排名第四,市政府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好”的最高等次。

  坚持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2011年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从2011年起,每年谋划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提高地区综合竞争 力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十件民生实事,既促进各级政府自我加压 科学谋划 发展抓 出实效,又方便干部群众监督检查共同抓好落实。各相关单位注重落实责任、明晰思路、强化督办,着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①大力实施新 成长劳动力清 一色技能培训、清一色推荐转移就业等“两清”工程,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6.4万人、转移就业13万人,既增加了城乡居民 收入 又提高了劳动者素质;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全市118万人参保、43万人享受待遇;③梅河、西环高速公路和剑英绿道等主干道生 态景观林 带建设全面完成,我市的做法在全省推广;④梅州城区至雁鸣湖、灵光寺、雁南飞 等重点景区的旅游公交专线开通运营,既方便了市民和游客,又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⑤梅江碧桂园、周溪河整治、学子路、学 海路、八一路改造等工程顺利推进,江北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⑥东升水厂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城区供水得到有效保障;⑦改造16713户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住房,千方百计让广大群众安居乐业;⑧完成300公里革命老区自然村公路建设,将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⑨新建了5000个平安梅州治安视频监控点,运用现代化和 信息化抓 好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⑩市儿童福利院建成使用。办好民生实事,改善了群众生活,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增强了发展后劲及老百姓 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推动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证明,梅州要科学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正确把握规律,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和系统整体谋划,努力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合力;注重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形成特色发展的态势,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必须坚持文化为魂、交通先行、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统筹城乡,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抓项目、促发展,着力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坚持集思广益和群策群力,坚持依法行政和公平公正,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齐心、奋发进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出乡贤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建设与发展的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总量较小,县域经济较薄弱,特别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压力大、绿色的经济崛起任务艰巨;二是交通、卫生等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突出;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建设用地供给矛盾突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滞后,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四是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制约绿色崛起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有待破除;五是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 综合素质与 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干部作风漂浮、改革创新意识和执行力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梅州既是欠发达地区,也是可以奋发有为的后发地区。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绿色崛起、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重要机遇期。一是随着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生活在大城市也有无奈,生活在中小城市也会精彩,这为梅州借势发力、“借题发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造了无限商机;二是国家和广东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加大,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广东大力实施“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战略,为促进山区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随着揭阳潮汕国际机场通航、厦深高铁通车,以及梅惠高铁、浦梅和鹰梅快速铁路 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梅州区位条件将得到更大改善,必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四是经过历届班子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梅州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推动绿色崛起的信心更加坚定。特别是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发展思路清晰、发展举措务实、发展蓝图美好,全市上下干事 创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海内外乡亲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高涨。当前,市县镇村四级换届基本完成,各级班子充满生机活力,梅州天时地利人和、后发优势突出,我们要抢抓机遇、倍加珍惜,把握规律、真抓实干,把先进理念变为务实举措,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努力开创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梅州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 “加快绿色崛起、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目标要求,以绿色的经济崛起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突出生态优先、交通先行;突出新型工业主导和文化旅游牵引;突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依法行政和改革创新,努力推动建立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建设文化强市、创新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新跨越,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 绿色崛起先行市、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更具影响力的 世界客都。力争至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 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 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着力办好高新 技术产业园,努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梅州是生态发展区,不发展工业不行,乱发展工业更不行。因此,要以创新抓好“双转移”和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为重点,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推动建设用地向园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各县(市)新型工业园区。力争通过五年努力,高新区开发面积达22平方公里,“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初具规模,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园区工业总产值超600亿元、税收超60亿元,打造实施“双转移”战略和推动绿色崛起的新引擎。各县(市)也要按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要求,一手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一手抓好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至201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 以上,上市企业超过20家。

  着力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打造保护性发展创新转型升级示范区。山水秀美、文化厚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梅州最大的后发优势,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既保护环境又振兴经济,既传承文化又创新转型,既幸福市民又快乐游客。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是我市变特色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创新推进转型升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重要平台。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以梅县、梅江为主体,以丰顺、大埔为南翼,以平远、蕉岭为北翼,大力弘扬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和创意文化,重点发展度假休闲、保健疗养、婚庆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与生活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服务业,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打造生态文明、城乡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四位一体”联动发展的“特区”,争创保护性发展的创新区和引领梅州转型升级的增长极,力争至2016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达2000万,文化与旅游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分别比2011年翻一番,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上规模、十年大跨越”。

  着力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全力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按照汪洋书记到梅州调研时提出的 “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要求,树立“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低碳生活”理念,突出规划引领、突出主体功能分区、突出重点城区、突出建设客家宜居乡村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大分区、小混合”,着力建设世界客都、宜居家园,努力建设森林里的花园城市。以梅州城区为核心,以梅江为纽带,以七个县(市)城为重点,科学谋划市域发展,逐步形成“七星伴月”的特色宜居城乡发展格局。梅州城区按照“一核两轴三组团”的发展思路,高水平建设江南新区、高品位优化江北古城、高起点拓展梅县新城,规划建设自西向东的产业发展轴、由南到北的城市功能轴,打造“梅城、畲江、雁洋”三大特色组团,加快建设人口近百万的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力争至2016年,梅城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50万,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0%以上。各县(市、区)按照市域总体规划要求,结合主体功能分区,加快建设新区,提升改造旧城,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人口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建设名镇名村为抓手,发展壮大中心镇,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居,全面规范农民建房,建设客家特色乡村,做到县镇别具特色、村村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

  着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大力促进耕山致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富庶美丽幸福之源,这是大自然和前人赋予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整合资源,科学开发,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实现耕山致富。因此,要认真研究做好山水文章,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山上营造森林建设绿色银行,山间建好梯田发展茶园果园,山下抓好种养发展庄园,努力建设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广东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大力促进大基地带动小农户、小产品催生大产业、小山村对接大市场,打开山门迎客来,打响品牌富山寨。尤其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抓龙头、扩基地、深加工、精包装、促营销、创品牌,让梅州金柚、平远慈橙、有机茶叶、有机蔬菜、高山茶油等特产,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着力抓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城乡发展环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主动对接揭阳潮汕机场和深圳至厦门高铁揭阳中心站,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通出省出海及周边地区快捷通道,策划完善市域、县域发达交通路网,发展城市绿色交通,让梅州尽快走进高铁新时代,全面拉近梅州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力争至2016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比2010年翻一番,形成“出省出海有快捷交通、市到县有高速公路、县与县有快速干道”的立体交通网络。树立人水和谐理念,推动水利建设与宜居城乡建设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加强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林保护,加快1784项、总投资320多亿元的水利项目建设,确保水安全、搞好水民生、营造水景观、搞活水经济。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目标,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高起点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消灭宜林荒山,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美好家园。力争至2016年全市生态公益林增加到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切实抓好电力、电信和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发达的交通提升区位,以优美的环境提升品位,以绿色的经济崛起提档进位。

  着力创新社会建设管理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商精神四海名扬。传承创新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创新社会建设管理,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内生动力。要按照汪洋书记指示要求,认认真真研究客家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管理,既崇文重教,又崇商重企,建设文化强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确保2013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大力弘扬“诚信为道、知识为本、家国为魂、四海为商”的客商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巩固提升扶贫开发“双到”成果,扩大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狠抓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加快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群众“健康服务圈”,创建平安名城,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2012年的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绿色崛起、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广泛开展项目建设年和班子建设年活动,抓基层、强基础,抓发展、上项目,抓改革、促创新,惠民生、建和谐,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有新突破,重点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全民创业就业、交通水利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和绿满梅州五大基础工程,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00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抓好“双转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要有新突破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产业承载力。按照省“双转移”的考核要求,狠抓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向高新技术产业园转型,重点加快推进二期开发和碧桂园商务配套、输变电工程、职校园区分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前园区开发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产值和税收均增长50%以上。蕉华园区年底前动工建设休闲养生谷和影视基地项目。兴宁、五华、丰顺等县(市)加快园区开发,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尤其是丰顺要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与交通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埔寨空港高科技与物流产业园区,既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贸筑巢引凤,又为建设潮汕后花园和宜居温泉城“腾笼换鸟”。

  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制定培育绿色现代产业100强项目的办法,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重点推进南方稀土科技城、广汽(梅州)汽车零部件及五羊摩托产业园、远望新能源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力促三一重工、华兴精铜等项目开工建设,赛翡蓝宝石、紫晶光电、科伦药业、威而信等企业尽快投产。大力支持梅州卷烟厂增资扩产,尽快实现提质增效;力争塔牌60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获国家核准,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和大埔电厂年内动工,荷树园电厂三期工程建成投产。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完善扶持政策,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企业在国内外发达城市设立贸易中心、销售中心和客商组织,开拓国内外市场。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制定出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专业镇建设,以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实施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级蓝光光盘检测中心,鼓励更多的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建设“数字梅州”和“智慧城市”,积极培育“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业态。

  二、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要有新突破

    抓好规划论证。抓紧制订文化旅游特色区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串珠成链,以点带面,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推广“宝丽华”经验、放大“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效应,大力发展寻根游、探秘游、养生游、体验游、宗教文化游、美食文化游。各县(市、区)要按4A以上标准,规划建设1—2个文化旅游景区,多造“雁鸣湖”,多建“雁南飞”,再创“客天下”。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梅县雁洋核心区按照“叶帅故里、客家天堂”定位,超前策划、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优先抓好区内道路、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名人名居、古镇老街、名寺古刹、历史典故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叶帅故园、桥溪古韵、灵光胜景、三乡村野公园等特色景区,加快推进富力足球基地、银隆旅游度假村、明山名园休闲区、松口千年古镇等重点项目,推动山区变景区、古村变景点。梅州城区要以客家文化产业基地为核心,加快海航YH总部和五星级酒店、客天下婚庆殿堂、千佛塔宗教文化区、林风眠艺术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位。丰顺、大埔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温泉宜居城及八乡山生态休闲区、留隍鹿湖温泉度假村、万福寺、三河坝古镇、瑞山风景区等项目建设,尽快抓出一批亮点。平远、蕉岭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通长潭到五指石松溪河的旅游通道,策划建设五指石松溪河、上举龙文风景区和长潭健康休闲度假区等项目,联手打造休闲养生基地。

  创新体制机制。借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经验,系统研究政策措施,主动争取省和国家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项目落户、人才引进、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市县共建、四级共享”的发展模式及体制机制,建设全省乃至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上半年出台《加快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的决定》及配套政策,引进职业经理人,组建运营投资开发公司,创新运作方式,注重包装策划和宣传推介,重点提升“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效应。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以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为载体,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客家博物馆、剑英图书馆创建“国家一级馆”,争取五华县“南越王赵佗行宫遗址”、梅江区 “人境庐及荣禄第”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大力推进客家歌舞、广东汉剧、汉乐人才培养工程和创作工程,策划拍摄《张弼士》、《大迁徙》等影视作品,广泛开展足球赛、龙舟赛、客家歌舞大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需求。支持市广播电视台、梅州日报社实施集团化战略,促进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放开搞活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

  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建设特色宜居城乡要有新突破

  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市域发展。采取国际招标方式,聘请高水平团队,科学编制规划,上半年完成市域城乡总体发展规划、梅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县县城发展规划修编。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强梅州城市规 划建设 管理工作的意见》,注重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优化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和特色街区,改造旧城,建设新区,让古城新区一样精彩、城市乡村同样生态、事业产业同步发展。

  突出重点区域,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按照“青山环抱、绿水绕城、文化引领、组团发展”的思路,启动建设江南新区、改造江北古城,拓展梅县新城。江南新区推进三角至长沙镇沿江景观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及优质生活社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金融地产、旅游休闲等新兴产业,创建宜居城乡示范区、世界客都展示区和机制体制的创新区。上半年完成新区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动工建设世界客商会馆、世界客都展馆和五星级酒店等城市综合体,打造彰显客家文化的精品工程。江北古城重点抓好攀桂坊、凌风路等古巷老街的保护性开发,探索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商业开发融合发展之路,变旧城区、城中村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宜居宜业新社区。梅县新城要纳入中心城市统一规划管理,加快推进山水城、总部经济区建设,拉开大发展架构,拓展大梅城空间。市及各县(市、区)要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依法依规回收闲置土地,用好用活“三旧”改造和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突出客家特色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名镇名村。编制客家特色乡村建设规划,出台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全面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为农民做好规划、报建、验收服务,禁止抢建乱建,严禁占用农田耕地建房,规范和鼓励按照客家新民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完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集中培训乡村建设“工匠”,培养懂规划、善管理、素质高的城乡建设团队,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各县(市、区)要规划建设1—2个各具特色的示范镇村。

  突出主体功能分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各县(市、区)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谋划、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梅江区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婚庆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文化名城、江南新区”。兴宁重点发展新型特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建设“工贸新城、人文秀区”。梅县主动对接梅州城区,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新型工业集聚区和绿色生态发展区,建设“叶帅故里、客都明珠”。平远激活山水资源,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建设“休闲胜地、生态慢城”。蕉岭优先发展健康度假产业,建设“养生福地、宜居绿洲”。大埔主攻文化旅游、工艺陶瓷和环保电力产业,建设“大埔大公园、最美小山城”。丰顺率先打开南大门,主动对接汕潮揭,打造梅州近空港海港桥头堡和 “潮汕后花园、宜居温泉城”。五华重点发展现代新型工业和精致高效农业,建设“工业新城、长乐之乡”。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大办教育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办学,在梅州城区和各县县城规划新建1—2间公办幼儿园,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争取7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规范化标准。以东山中学为龙头,以10所示范性高中为重点,努力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确保新增1个教育强县、10个教育强镇。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嘉应学院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重视特殊学校和电大建设,发展继续教育。二是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重点抓好市人民医院田家炳医院升级改造,促进市及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加快发展,大力引进优质医疗机构,既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又为发展休闲疗养健康产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六个一”(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地、组织、活动和管理四大网络,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

  四、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要有新突破

  全力打好扶贫开发 “双到”攻坚战。今年是扶贫开发“双到”的决胜之年。要全面落实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三个关键问题和“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面貌基本改变”两大目标,拓宽帮扶路径,突出龙头企业帮扶、学技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和安居工程帮扶四大重点,抓紧出台加强产业扶贫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倒逼机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破解“三农”难题,高质量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任务。

  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一是调结构,优布局。编制梅州发展精致高效农业规划,系统谋划、特色布局,重点推进梅江花卉、兴宁油茶、梅县金柚、平远慈橙、蕉岭毛竹和名贵树木、大埔有机茶叶、丰顺优质红薯、五华优质稻等特色基地建设,壮大优质农产品规模。二是扶龙头,树品牌。完善激励机制,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分别评选十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每个县(市、区)新建2—3个集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庄。三是重科技,增效益。加强梅台农业交流,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造良田、引进良种、推广良法,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是抓流通,拓市场。市、县、镇领导带头抓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和包装推介,加强与裕华国货、超大集团、家乐福等大型企业合作,推动“农超对接”,拓宽销售渠道。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力促粮食增产增效。

  五、认真研究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要有新突破

  大力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建设管理。认真研究挖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诚信企业、纳税大户、文明村居、“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依法守纪、务实创新的良好风尚。利用宗亲会、公益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管理,探索具有客家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

  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民生更大改善。加快社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参保人数和基金征收增长10%以上,年底前让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探索依托城镇卫生院、民营医院和社会闲置资源发展社会养老产业的新模式。抓好农房统保和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出台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实现低保、五保等困难群体应保尽保。

  深入开展“长安杯”创建活动,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开展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三打两建”行动,尤其要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安全生产 “一岗双责”、校车安全管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基础建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完善领导接访、干部下访、领导包案等有效措施,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完善网上信访大厅,促进社会和谐。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防训练基地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编制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关心老干部生活,统筹推进统计、档案、打私、人事编制、方志史志、民族宗教、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六、重点实施五大基础工程,努力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强力抓好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是我市加快绿色崛起、推进跨越发展的长期任务,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是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重要途径。要出台有效政策措施,全力争取客属社团、商会组织和商界乡亲回乡投资兴业。抓好产业链招商及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引进新型特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精致高效农业和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力争全市新引进合同投资500亿元以上,确保各县(市、区)至少引进1个10亿元以上项目。认真办好客家山歌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精心组织广州、深圳和港台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参与省举办的大型招商活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央属企业、省属国企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做强做大,力促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行主要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建立倒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以建设广东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加快筹建客商银行,争取新增1—2家村镇银行,实现金融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

  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全力抓好交通重点项目。成立专门团队抓好梅州至惠州高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立项建设浦梅、鹰梅快速铁路,动工建设济广、汕湛、畲华高速公路,建设梅大高速及东延线,完成梅揭高速加铺沥青和梅县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要全面开通梅州市区、丰顺县城及各大景点景区到揭阳潮汕机场快线。加快升级改造206国道,规划建设县际快速干道,完成500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推进韩江航道整治,启动沿江港口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市域交通网络。加紧编制城乡绿色交通规划,规划建设梅城新梅江大桥、停车广场和综合枢纽站,确保广州大桥建成通车。二是打好水利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梅州大堤改造提升工程和黄塘河、程江河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争取高陂、梅南水利枢纽工程尽快立项。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发展壮大优质山泉水企业。三是加快推进投资15亿元的城乡电网项目,规划建设梅州成品油战略仓库,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源,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是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出台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办好重点职业(技工)学校,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坚持不懈抓好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推荐转移就业工作,争取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完成113个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办事大厅建设,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梅州 “YBC青年创业”工程,以基金辅助、导师辅导等方式,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社会青年自主创业。

  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优化生活和投资环境。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环境好了,既吸引投资,又拉动消费,既幸福自己,又快乐别人。因此,要坚持政府主导、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坚决遏制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等“六乱”行为,促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美化人居环境。广泛开展农村清理卫生死角、沟渠池塘、垃圾堆放“三清”行动,抓好路边、山边、水边“三边”整治,推动农村小公园、小广场建设,让家园更洁净、环境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实施“绿满梅州”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坚持点线面结合,科学编制实施森林里的花园城市规划,广泛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活动,评选生态文明和宜居镇村,掀起全民植树行动高潮。加快推进30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和城区特色景观廊道建设,改造3万亩桉树林,新种2万亩名贵经济林,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坚决遏制森林火灾。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确保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让梅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

  七、培养造就敢想会干为人民的公务员队伍,着力建设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

  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科学决策。调查研究是各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善于谋划、善于统筹、抓好落实、抓出实效的关键。因此,要围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重大决策务必调查研究,大事想好再干,避免发展越快乱得越快。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推行专家问策、网络问政、乡贤问计、群众问智,把行政决策的过程变成凝聚思想共识、激活内生动力、形成强大合力的过程。

  勇于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制订我市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下决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把好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关,从源头上提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素质;完善市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审管分离”体制改革,全面审查、梳理机关部门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在“少管”的基础上把该管的事“管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大力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广泛开展“六五”普法教育,积极创建法治城市。

  有效抓好干部大培训,切实提高队伍素质。以开展班子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方式,增强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在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工业、精致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实效培训,以大培训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能力大提升,争取今年培训各级干部4万人次以上。同时,认真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开展突出贡献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围,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求真务实,勤政廉政。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思想,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不干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多干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各级公务员要加强学习,修身立德、艰苦创业、奋发有为,以工作的快节奏换来游客的慢生活及老百姓的好生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多进行教育引导,多加强制度建设,多督查纠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促进“权力反腐”向“制度防腐”转变。特别是要发挥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职能,加大对土地出让、工程招标、拆迁安置、政府采购、产权交易、民生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依法依规、诚信有序的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八、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1、全市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全部享受养老保险。

  2、小学生、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免费乘坐梅城公交车。

  3、规划新建梅州市实验小学。

  4、建设市田家炳医院心脑血管诊疗中心。

  5、建设梅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6、实施205国道梅城江北段提升改造工程。

  7、实施黄塘河综合整治工程。

  8、在梅州城区、梅揭高速公路等主要干道规划建设30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

  9、建设梅州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10、规划建设客商会馆和客都展馆。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只争朝夕、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立足新起点,增创新优势,闯出新天地,干出新事业,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