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关于通报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初审结果的函》,梅州市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当前,全市上下正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姿态掀起创建热潮。为营造浓厚氛围,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落细落实,本报今起开设“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专栏,围绕我市目前的创建工作情况、创建工作思路、创建工作中典型的人和事等方面进行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垂注。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是展示梅州魅力、提升梅州品位、凝聚梅州精神、推进梅州发展的重大机遇。目前我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基本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计划?此项创建活动的牵头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谢钦文近日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是“东亚文化之都”?
谢钦文(以下简称“谢”):“东亚文化之都”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倡议的重要举措,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的重要成果。通过“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可以向世界展现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崭新面貌,对推动国内城市文化建设、亚洲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记:目前,我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进度如何?
谢:我市于今年5月底以市政府名义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申报,于8月份通过了初审,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10月份将接受专家检查,并将于12月份参加终审。
记:我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谢: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和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世界长寿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梅州作为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近代以来,客家人从梅州出发,远赴世界各地,参与缔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现有700多万客家籍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促进着梅州与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紧密文化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还专门在梅州设立了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近年来,我市文遗保护高效推进、服务效能高标提升、文艺创作屡攀“高峰”、文旅融合高质发展、特色品牌高扬拓展,为我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接下来,我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切实有效推动创建工作?
谢:一是按照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要求精心筹划年度活动。我市将在当选年举办超过100场次以“东亚文化之都”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其中包括重点举办好世界客商大会、“一带一路”国际足球邀请赛、互联网大会、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赛、“喜德盛杯”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梅州站)、梅州百里徒步等活动。二是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抓手推动文化生态产业化。大力推进建设一系列文旅大项目支撑起“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全面诠释全球客家人精神家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分别包括做好客家文章,大力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发挥品牌作用,大力发挥松口古镇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的国际文化品牌作用和推进狮雄山秦汉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提升名人效应,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建设名人博物馆,升级改造非遗展示馆,打造“博物馆之城”;深挖文化内涵,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聚集区,加快推进梅韩产业带聚集区“快旅慢游”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着眼于“东亚文化之都”申报验收标准全力推进具体创建工作。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工作涉及各级各部门,牵涉面广、任务重、时间紧,从现在至12月终审,只有约2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市目前已按照“东亚文化之都”申报验收标准迅速着手创建工作。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对照《“东亚文化之都”验收评分导则》的要求,勠力完善各项验收指标,突出特色和优势,举全市之力,力争高分当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记者 赖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