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部门动态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加快推进梅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绘就红色苏区的“金色梦想”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2-09-23 11:57:42  浏览:-
字号:

  又是一年秋分时,又是一个丰收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的梅州大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果园的蜜柚压弯了枝头,散发着诱人香气;池塘的鱼虾已完成最后一次“长膘”,肥美正当时;田里的水稻进入了破口抽穗期,稻穗一天比一天饱满。

梅州柚

客都米

嘉应茶

兴宁鸽

平远橙

蕉岭县“寿乡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风景如画  

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中国柚子看梅州”采风宣传活动为大埔蜜柚“打Call”(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连志城 高讯 钟小丰 吴腾江 摄)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农民群众抢抓晴好天气,忙于采摘、捕捞、销售,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充满幸福感、获得感。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专属农民的节日里,让我们致敬农民、礼赞丰收,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在“三农”工作中展现新作为,让村庄更美、产业更兴、农民更富,共同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一幅更加美丽的乡村新画卷。

  【丰收赞歌】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梅州全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7.93亿元,同比增长6.1%;2022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93亿元,同比增长4.9%。

  粮食安全稳定保障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全市预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7.57万亩,其中早造粮食播种面积138.43万亩、晚造粮食播种面积139.14万亩,粮食生产连续31年稳产丰产。2021年起至2022年9月15日共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5.07万亩,完成省下达连片15亩以上复耕复种任务。

  经营主体稳实壮大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8家(全省第一)、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9家。市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235家,录入全国家庭农场系统管理的规模农业经营户6636家。农业生产“县生产托管运营中心+镇服务中心+村托管员”三级协办体系逐步建立,有县级托管服务中心6个、镇级托管站40个、村级托管员487名。

  乡村产业稳步提升

  建立“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25个(全省第一),涉及柚子、稻米、蔬菜、水产、茶叶等优势产业。现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6个、专业村234个(全省第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104个。初步建成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蔬菜、南药、油茶等六大支柱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总产值170多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

  农业品牌稳进创建

  梅州是全球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基地,柚子种植面积65万亩、总产95万吨,2018年梅州柚以227.5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榜首。现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产品217个。

  农村改革稳妥推进

  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0%完成登记赋码发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0%完成身份确认,有27624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时点量化资产20.59亿元,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72.77万本。全市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集体数量全面清零,177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占比86.3%。

  丰收,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金色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近年来,红色苏区梅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抢抓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用好资源禀赋 擦亮农业品牌

  “好山好水出好柚,广东梅州柚!”9月2日7时03分,中央电视台CCTV-2弹出了梅州柚的宣传画面,向全国观众展示梅州的优美生态和可人柚果。

  资源禀赋,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底色”。梅州地处富硒地带,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2.3%。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梅州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着力打响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梅字号”农业品牌。

  2017年,客都米被农业部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梅州第一个粮食类地理标志产品;2018年,在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中,梅州柚以227.5亿元的品牌价值荣登“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榜首,嘉应茶以66.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梅县金柚以195.6亿元品牌价值位居“粤字号”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水果类)榜首;2020年,兴宁鸽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平远橙荣居“粤字号”百县百品优秀品牌榜榜首,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全市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梅字号”农产品先后斩获了一个又一个“金字招牌”,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区域品牌响彻海内外。

  农产品品牌叫响了、附加值提升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2021年,梅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1元,同比增长10.4%;2022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2元,同比增长4.8%。

  促进三产融合 推动产业兴旺

  由梅州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预制菜“陈小鸽风味乳鸽”,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家手信(畜禽预制菜)之一,每天销量达1万只,自热鸽汤一个月的销量也有近3万罐。

  活禽批发价15元一只的鸽子,制成预制菜后售价38元一份。梅州将预制菜作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扩张和配套需求,制定产业发展指引,组织企业参展参赛,发动媒体宣传推介,并主动申报创建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努力打造预制菜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共有从事客家预制菜生产的企业25家,并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2021年客家预制菜总产值3.53亿元。

  围绕“产业兴旺”目标,梅州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三产融合打造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增长极”,完善“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先进生产线,打造“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多措并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丰收来之不易。梅州将始终胸怀“三农”国之大者,全面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全面提升干事创业热情、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以“产出思维”“经济思维”抓发展,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努力寻求一条绿色生态发展路径,让梅州农民年年如约庆丰收、晒丰收、享丰收。

  【美好画卷】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有可为

  “接下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聚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致力打造客家特色富美宜居乡村,探索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新路径,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近日,受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委托,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在珠江经济台“市委书记话丰收”专访中指出了梅州农业农村发展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梅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这样绘就梅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蓝图:到2025年,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突破,城镇与乡村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精细农业发展加速推进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升农业供给体系效率和质量,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推动现有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广东金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专业镇、村,“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寿乡水、平远橙、兴宁鸽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业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发展精深加工和休闲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面向大湾区市场,新建一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生产基地,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调运体系日益完善。

  精美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加快建设精美农村,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四沿”区域美丽乡村风貌带基本建成,具有客家特色的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形成。突出抓好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三个重点”,厕所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得到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稳定运行。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精美农村建设取得重点突破,乡村建设与青山绿水格局、乡土文化协调融合,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理格局。

  精勤农民培育取得重点突破

  加强培育精勤农民,农民创业就业活力有效激发,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吸引各类人才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建功立业,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提升。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城镇与乡村的要素双向流动通道进一步打通,区域城乡更加协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普惠共享公共服务加快并轨,初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工农城乡新格局。

  【经典模式】

  五华县发展“稻虾共作”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一田双收”激活撂荒地

  金秋时节,喜获丰收。近日,五华县梅林镇福新村“稻虾共作”基地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在水稻四周的深沟里,几名员工正合力拉网捕捞养殖的罗氏沼虾。不一会儿,一堆活蹦乱跳的虾便被捕上岸,装进水箱后直接运往珠三角售卖。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静一动”的美好画面,正是五华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去年年初,广州市番禺区对口支援办动员五华企业家李素偌返乡发展养殖业,成立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在撂荒土地上掀起“稻虾共作”热潮,助力乡村振兴。

  每天天微亮,李素偌便来到位于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的稻虾孵化基地,认真记录虾苗的长势情况,并按需供给各镇各基地发展“稻虾共作”。“我们目前已经在10个镇开展了‘稻虾共作’,总面积达到2000多亩,直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1400多亩。”李素偌介绍说,“稻虾共作”有效利用了山区的山坑田地,一年可种植2季水稻、养殖3批罗氏沼虾,农户每亩每年可增收近6000元,也带动了村集体收入的增长。接下来,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在五华县把“稻虾共作”面积扩展到5000亩。

  在五华县转水镇矮车村,昔日长满杂草的撂荒地通过发展“稻虾共作”,摇身一变成为“致富田”。“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加上种田效益较低,土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看着一亩亩良田变成荒田,真的觉得可惜。”矮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彩文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引进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约了50亩撂荒水田开展“稻虾共作”,在稻田里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五香粘,在四周深水沟养殖罗氏沼虾,为村里复耕撂荒耕地、增加村民收入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实现了“一田双收”。

  如今,“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已经“多点开花”,形成示范引领作用,让越来越多“沉睡”的撂荒耕地重新“活”了起来,荒地变良田,农闲变农忙,为农民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赋能量。(刘巧 王玉婷 赖 锋 李艳良 彭伟录 曾祖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