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安全水、放心水问题作为民生实事的重点工程,全力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平远县开展冬春修水利工程,为百姓明年春耕生产打下扎实基础。
平远县公安局运用警用无人机护航“平安平远”。
近年来,平远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平远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落实到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和治理等工作上,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冬修水利正当时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渠道是百姓的“生命线”。眼下正值冬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在东石镇大屋村的高峰滩灌渠东石干渠水圳,当地群众拿着锄头、铁锹等工具纷纷投入到冬修水利工程中,清淤、挖土……有条不紊地疏通渠道。
引一渠清水,灌一方良田,暖一方民心。每年12月份,平远县各村镇便开始了清理修复渠道等工作,为百姓明年春耕生产打下扎实基础。“今年的冬修水利工程是从12月6日开始的,主要通过人工进行清理。我们现在所在的区域是东石干渠,总长为16.6公里。”平远县水务局水利水电发展管理中心负责人沈福辉告诉记者,这条干渠属于平远县高峰滩灌区,担负着产粮区东石镇耕地的灌溉任务,“除了这条干渠,我们还有8.24公里的总干渠,以及大柘、黄沙、樟演干渠,清淤工作同时进行,清理时间为20天左右,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不影响农民耕作。”沈福辉说。
兴水利、惠民生、促发展。近年来,平远县紧盯防洪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供水、河流治理等工程,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调度机制,协调推进并优化工作流程,锚定节点目标,逐项督导推进,推动水利工程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生效,切实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在东石镇大屋村,东石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勇正在查看城乡供水系统饮用水消毒设备运转情况,确保农村居民用水安全。“目前我们村的集中供水设施可供全村100多户居民用水,实现饮水不愁、用水无忧。”刘勇说道。像这样的供水设施,全县有345处,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时时刻刻“用得上,用得好”,并已实现农村区域自来水管网村村通。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是最紧迫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平远县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安全水、放心水问题作为民生实事的重点工程,全力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通过农村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工程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345宗,集中供水人口达到21.6929人,实现全县136条行政村、1355条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99.42%,累计投入3.2119亿元。其中千人以上水厂19宗,覆盖农村供水人口15.2771万人,占农村供水人口的70.01%;千人以下水厂326宗,覆盖农村供水人口6.4158万人,占农村供水人口的29.4%。
智慧执法质效显 有力护航平安平远
“请不要在水库边嬉戏打闹,避免滑倒落水。危险区域,请尽快远离。”今年6月,平远县公安局在利用无人机对平远各水库沿线开展巡逻时,发现有几名群众在水库中游泳玩闹,立即通过“云端”喊话予以制止。这是平远警方利用无人机服务警务实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迅速发展,警用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警用装备,在警务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平远县公安局紧跟时势,大力推进智慧警务建设,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从无到有,从有变优,装备规模持续扩大,投入了专项资金购置了7架不同型号的无人机。此外,还组建了全市首支无人机警航战队,截至目前,15名无人机飞手均已取得UTC无人机驾驶证。
日常,平远县公安局借力无人机覆盖范围广、巡查无死角等优势协助开展治安巡逻,不断延伸警务工作视角,将无人机与“四个一”体系、“雪亮工程”深度融合,与辖区900多个监控、64个治安卡口进行联动响应,将固定监控与空中巡查视频整合,有效打破空间差,实现空地立体化、监控无盲区。
在接到群众报警等突发情况时,无人机战队可“闻讯而动”。“根据无人机传输的可视化画面,指挥中心、综合指挥室调度地面警力前往处置,我们通过空地一体化‘联勤联动’开展全视角作战,可以取得智慧感应、快速响应的良好效果。”平远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吴斯莹说。
货车超限超载,不仅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还会增加轮胎压力,可能会导致爆胎、制动失灵等情况,一旦引发交通事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近期,随着平远县“智慧公路”和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平台项目的投入使用,平远县“智慧交通”上的“黑科技”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公路的病害检测效率,让“公路病害”检测从人工操作朝着人工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保障了通行车辆安全。
“只要大货车经过,1秒内可全面获取超限车辆信息并自动上传至交通综合执法平台。”随着平远县交通运输局不停车超限超载检测非现场执法系统的投入使用,平远县在运用科技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违法行为上,迈出坚实一步。
在平远县跨省、跨县咽喉重要通道和重点货物通道,路面上方均安装了摄像头,埋于公路地下的称重传感器设备横贯马路,车辆经过时,监测平台就会自动显示出检测数据,货车一旦超限,系统就会把信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以短信的方式向该车车主推送相关违法信息。“车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分别由视频监控、动态称重、电子抓拍、电子围栏等软硬件组成。”平远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张桂玉介绍。
近年来,平远县依托长田和热柘路段的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点,对违法超限运输车辆进行抓拍处罚,“三位一体”持续精准发力,切实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今年投入1200万元,完成差干、八尺、石正、大柘等4个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点建设。据统计,治超检测点系统平台累计受理审核通过(涉嫌超限数据)675条,立案数64条,回退审核通过数53条,行政处罚案件37宗,行政处罚金额约32万元。随着非现场执法工作的深入推进,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情况得到有效控制,超限运输违法行为大幅减少。
燃气安全送上门 日新月异“路路通”
在大柘镇丰光村两口塘一户村民家中,安装燃气的工作人员正在向村民讲述燃气泄漏应急处置方法和管道燃气自闭阀的工作原理,让村民们能安心使用燃气安全装置。“这个装置很有作用,对人身安全很有利,漏气之后会报警,使用很安心。”村民姚火星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平远县大力实施燃气管道老旧更新改造工程,免费为居民群众加装“报警器、切断阀、自闭阀、波纹管”等燃气安全装置,从源头防止户内安全隐患的发生,进一步筑牢居民“用气”安全防线。
“这个燃气管道老旧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涉及11611户居民。截至目前,我们安装完成了9861户,还有1000多户,争取年前全部完工。”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刘新华说。
连日来,由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瑞梅铁路平远一号特大桥施工现场机器声轰鸣,桩基、承台、墩身等施工正顺利推进。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一个个桥墩拔地而起,墩身光亮整洁,沿线5号、6号、10号、11号、14号桩基正在进行冲孔作业,8号、9号桥墩已起墩身,其中8号墩正在进行钢筋绑扎作业,9号墩正在进行模板拆除作业,现场一片繁忙景象。目前,瑞梅铁路平远一号特大桥已顺利完成13个桥墩墩身浇筑。
“平远一号特大桥全长约1330.15米,设计有桩基327根,目前施工完成189根;承台设计42个,施工完成了17个;墩台身设计42个,施工完成了13个。”瑞梅铁路RMSG-1标段安质部部长赵杏华告诉记者,因为平远一号特大桥所处位置地形起伏大,桩基施工难度大,成桩困难,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了渣样的留存管理,积极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进行现场地质核查,确保成桩质量。
目前,瑞梅铁路平远段各标段项目施工正在稳步推进。瑞梅铁路建成后,将成为广东东部北上新通道,有助于带动沿线地区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梅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直连长三角通道主要枢纽节点地位,加强珠三角、粤东地区与中部地区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助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记者 叶嘉瑶 特约记者 吴辉燕 袁志鹏 摄影 钟小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