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梅县区打出“组合拳”推进土地集约流转掀起复耕复种热潮
撂荒耕地“披绿装” 乡村振兴“添动力”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1-06-22 09:40:58  浏览:-
字号: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畲江镇农技人员深入畲江镇成山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吴丽伶 摄)

6cc6d9ca303c9792e542fbcdd50a5897.jpeg

村民主动复耕复种,喜获丰收笑开颜。(吴丽伶 摄)

e0549d4bd1cf04637a698f7933f0e40e.jpeg

南口镇瑶美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在为种玉米做准备。(吴丽伶 摄)

701869ebd3af05a21474df937286652d.jpeg

荒地变良田,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连志城 摄)

bc46eb7d5f3b74eef14286e13de3ae8e.jpeg

农机手正在田间忙碌。 (连志城 摄)

d4cdde6aace1603fa1a4bd7b0382a6cd.jpeg

白渡镇悦来村180多亩撂荒地复耕,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连志城 摄)

(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面对农村劳力少、土地耕作难、农业效益差等问题,梅县区坚持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复耕、应种尽种”原则,采取“民主动、村集约、镇统筹、区引导”的生产产业化解决模式,打出“组合拳”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让昔日撂荒地重披“绿装”,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农民增收,也为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强化宣传倡导

  盘活耕地资源

  “复耕复种既是有效遏止耕地撂荒现象的有力抓手,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保障,请农民朋友积极进行复耕复种,或将土地依法流转出去,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自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以来,梅县区迅速行动,加大《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印发3万多份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结合张贴、悬挂相关宣传标语,利用大喇叭广播等号召各企业、农民主动积极进行土地依法流转和复耕复种。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关系国计民生。但近年因耕田种地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梅县区耕地撂荒近1.39万亩。因此,梅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复耕、应种尽种”原则,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采取“民主动、村集约、镇统筹、区引导”的生产产业化解决模式,全力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盘活耕地资源。

  “我们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复耕复种意识的同时,通过产业带动,因地制宜,鼓励培育一批粮食种植、加工等农业经营主体、回乡创业人员等参与促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区还以点带面鼓励引导更多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集约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大力推广以“公司+基地+农户”“组团扩耕”“代耕代管”等模式,推进全区复耕复种。

  奖补政策引导

  完善基础设施

  在南口镇瑶美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两辆车正在来回运输,工人们忙着用石头铺路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先铺设机耕路,然后再修圳道解决农田作物灌溉问题,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奠定基础。”瑶美村党支部书记陈胜彪说,由于田间地头没有修通机耕路,土路狭窄且不平坦,拖拉机、微耕机等农机工具很难开到田间,所以造成部分土地撂荒,这次机耕路的修建将打通农机耕作“最后一公里”。

  整治撂荒地,要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种地不艰难。因此,梅县区整合交通、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和财政等部门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连片面积大、交通相对便利、原有基础较好的撂荒耕地,配套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耕作条件。“我们投入5000多万元对城东、白渡、丙村等镇沿线的道路、圳道等进行升级改造,切实改善撂荒地块的生产条件。”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加快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梅县区还制定了《梅县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整改方案》,统筹安排资金对撂荒地复耕复种对象进行奖补,经验收合格后每亩可给予100元补助;同时鼓励各镇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激发农民和企业参与复耕复种的积极性。“我们出台了《梅县区畲江镇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奖补机制,农户复耕复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畲江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曾劲松告诉记者。

  优质技术指导

  荒地有序复苏

  “现在到了水稻抽穗扬花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呢?”“要合理养分供应和干湿交替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壮杆、壮粒,防止水稻后期倒伏,才有利于保证产量及稻谷质量。”日前,梅县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深入畲江镇成山村稻鱼共生基地开展技术服务。“我是今年才承包3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农业农村局和畲江镇的技术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指导,帮助我们在各环节提升作业标准,保证水稻质量和产量。”基地负责人叶运强说。

  这是梅县区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梅县区构建“区统筹+部门指导+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采取分类措施,专门制定了复耕复种技术指导方案。同时,针对各镇各村耕地撂荒的不同情况,梅县区农业农村局派出5个技术工作组深入镇、村进行分类指导,引导企业、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宜稻则稻”“宜菜则菜”“宜烟则烟”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我们会根据生产需要和各主要作物的关键生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工作,做好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梅县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廖国英告诉记者。

  此外,梅县区还通过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开展技术下乡活动,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指导农民复耕复种;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协调联动,及时开展农药、种子、肥料等农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专项行动。

  常态服务督导

  乡村生机焕发

  在白渡镇悦来村的一处水稻种植基地,一阵“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一台农机正穿梭在田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在镇、村干部的努力下,村里通过集约土地,并引进公司打造成水稻种植基地。”悦来村党支部书记李洁清介绍道,该水稻种植基地共集约了130多户村民的土地共210多亩,目前完成复耕180多亩。

  悦来村通过“公司+村委会+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企业联农带农,既“唤醒”了土地,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我自己也有1.5亩田地,但荒了好多年,现在响应村里号召租给公司种植水稻,让我既有了土地租金收入,每天在基地务工还能挣150元,田地也不会荒掉,可谓一举三得。”村民叶叔看着曾经荒掉的田地重新绽放“绿色希望”,不禁感慨道。

  走进丙村镇田头村蔬菜基地,记者看到玉米、苦瓜藤等齐刷刷地随风抖动绿叶,西瓜、番茄等瓜果蔬菜已经成熟,空气中弥漫着瓜果香气,村民们正在田间劳作。“我们集约了150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发展蔬菜产业,既让昔日的荒田披上了‘绿衣’,又让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田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雪萍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时高兴地说道。

  这些是梅县区常态服务督导撂荒地复耕复种带来的成效,通过复耕复种,一批批昔日的撂荒地如今重现生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劳作的身影。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复耕复种1.146万亩,占比82.52%。接下来,梅县区将进一步全面推动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工作,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将撂荒地蝶变为致富田、丰收田。(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刘洪桥 曾健锋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