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将全力推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提质增效。图为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广东尧圣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电路汇流工序车间。
▲扎上村到玉水村路段充分发挥农村公路“舒经活络”功能,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带。
▲乐得鲜城北生态园蔬菜大棚,工人们在采摘蔬菜。
▲梅江区江南街道梅龙社区新中苑小区改造后环境整洁、生活便利。
五年来,梅江区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11月16日至19日,梅州市梅江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八届梅州市梅江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区长钟秀堂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超过1.5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梅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余,也为未来五年全区的发展谋篇布局,描绘蓝图。
产业提质促发展 创新驱动添新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梅江区奋力拼搏、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启工作新局面的一年。翻阅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过去五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梅江区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千方百计保总量、扩增量、提质量,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75.8亿元提高至2020年的10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8.1%,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0%,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96亿元。不仅经济实力全面攀升,且产业发展全面增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梅江区也清醒认识到,目前,全区仍存在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够,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展望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把脉定向精准,发展蓝图清晰,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其中,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为实现目标,优化产业体系、聚焦科技创新是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做优园区平台,赋能科技创新,壮大产业集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实体经济。同时,要扭住有效投资的着力点,以改革激发新活力。聚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始终将科技创新贯穿梅江发展之路。未来五年,梅江区将全力推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提质增效,五年完成工业投资超200亿元,推动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到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4家以上。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力争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赋能科技创新。
城乡面貌焕新颜 建管并重提品质
蜿蜒流淌的梅江河见证了岁月沧桑,也倒映着梅江城市巨变。“行驶在宽阔平坦、绿意盎然的客都大道上,心情格外舒畅。”市民许英驾车经过客都大道时,一路畅通,心情愉悦地哼起了小曲。道路畅了,环境美了,河流清了,城市更有质感……今昔对比,市民的幸福感与城市改变紧紧相连。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区统筹推进城市提质和乡村振兴,打通43条断头路、民生路、求学路,改造新中苑、勤力苑等13个老旧小区,建成73个小广场、小公园,建成“红色北联”“玉水古韵”“烟雨阁公岭”等一批精美农村,建成梅江河、白宫河等沿河碧道近10公里。
目前,梅江区正在加快创建3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精品村,推出8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利用城市建设的“金边银角”,建成外滩公园、泮坑停车场等一批“五小园”,打造了“又见·钧质楼”、新联村创意集装箱等“网红打卡点”,推动舌尖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加速发展。“以前农村没有环境那么好的公园,现在公园就在家门口,休闲锻炼太方便了。”正在外滩公园打乒乓球的张其元笑着说道。
在梅江区三角镇墟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指导社区群众使用“5G+数字社区”小程序报名党员志愿活动。今年以来,梅江区三角镇墟镇社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利用5G+数字社区平台赋能治理,为群众提供积分共享、谏言献策、邻里调节,疫情行程上报等多种便捷服务。“这个平台涵盖了书记信箱、法律顾问、网格治理、人大联络站、居务公开等板块,同时设置了一键呼救、爱心互助、随手拍等功能按钮。”墟镇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主任丘丽娜告诉记者,下一步墟镇社区也将聚焦家政、养老、托育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有针对性的服务。
纵观未来五年,城乡建设任务还将不断扩大。梅江区将进一步推广新中苑智慧小区建设经验,完成望杏坊“邻里未来”智慧社区、三角镇墟镇社区“5G+”数字社区等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体系。用好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战术”转变。同时,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嘉应古城和攀桂坊、望杏坊“一城两坊”,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融入城市CI元素,打造更多特色街区、“网红打卡地”,给老建筑植入新功能,让老街区萌生新经济,在老空间创造新体验。同时,串联“红色、古色、绿色”旅游资源,推出历史文化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路线,打造筀竹、玉水等5个以上民宿集群。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大领域,提升梅水路商圈、东区商圈、北部商圈“三大商圈”,完善江南新城和芹洋半岛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美化清凉山、百岁山郊野公园环境,打造“三生”融合样板。
民生福祉有温度 幸福生活有质感
在每年的两会中,“民生事业”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梅江区秉持“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扩容提质。如今,风眠小学、梅州中学芹洋校区、市实验小学、元城小学和幼儿园、3所安置区幼儿园相继建成,金山小学迁建、梅州中学振兴工程等项目建设也正有序推进。除了教育,梅江区紧盯医疗、养老、就业、住行等基本民生领域问题,全面推进梅江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着力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增至19家,成功创建全市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新增城镇就业1.45万人,新建广州大桥至梅州大桥沿河塑胶跑道10多公里,建成各类健身场所265个。“现在生活越来越便利,从家门口出发步行不到十分钟,吃饭、买菜、健身等场所应有尽有。”市民李程说。一个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仅“圈”出了生活的便利,而且“圈”出了百姓的幸福感。
为积极推动梅江高质量发展,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积极履职建言,提交了多份优秀的建议、提案。在此次政协第八届梅州市梅江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的提案情况中,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有14件,占25.5%。区政协委员、民进梅江区总支主委、区医疗保障局局长谢芳表示,“双减”不只是让孩子多一些休息和玩耍的时间,更本质的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包括智力、品德、艺术和身体等多方面,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是一个大的教育场所和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应该各司其职,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上承担起责任,各尽所能、尽其所能。”谢芳说。
展望未来,梅江区将继续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健康梅江建设、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推动文体事业发展。实施梅州中学振兴工程,支持嘉应中学、联合中学、乐育中学等学校提质促优,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推进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托幼试点建设,致力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交出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撰文 侯珍妮 钟 戈 钟伟才 陈绮冰 魏键华 摄影 钟小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