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华县组织召开创建“无信访村(社区)”活动动员大会,认真部署相关工作,以扎实的举措进一步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向该县首批40个“无信访村(社区)”授牌,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全县进一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这也是五华在全省率先推进“无信访村(社区)”创建工作。
变“百姓上访”
为“干部下访”
五华县人口基数大、地域广,社情民意需求各异、千丝万缕,该如何推进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对此,五华县坚持党建引领、关口前移,以“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着力点,紧扣一条创建责任链、织密一张社会治理网、挥好一支绩效指挥棒的“一链一网一棒”工作模式,推动党员群众同心同治,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五华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建引领推进无信访村(社区)创建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县镇村三级创建工作小组,不断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基层信访工作责任制。”五华县信访局局长魏华中说,该县接下来还将坚持定期研究创建工作,加强督导督办,落实责任追究,严密紧扣“无信访村(社区)”创建工作责任链,力争2023年、2024年、2025年度各镇分别实现40%、60%、80%以上村(社区)成功创建“无信访村(社区)”。
近年来,五华县逐步探索完善全科网格治理服务、“网格+最小应急单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无讼村(社区)创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挂镇联村、干部回乡联村等举措机制,为基层治理和发展提供赋能抓手。
在此基础上,五华还持续加强信访维稳和网格员队伍建设,规范建设村一级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室,落实村级矛盾纠纷每周定期排查化解、会商机制,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整合各方力量,引导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老干部等,发挥他们的资源、经验等方面优势,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为全面激发各镇各村(社区)和各单位及党员干部创建热情,五华还制定激励措施,对一年内、两年内、三年内及以上无到县级以上(含县级)信访事项的村(社区)授予荣誉称号并按1万元、3万元和5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给予创建成绩优秀的镇、单位及镇、村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加分、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颁发荣誉证书等激励。
小小“调解室”
撬动“大治理”
一张会议桌、几把靠背椅、几杯热茶,村干部和群众围坐一桌心平气和谈事情、解矛盾,像家人一样吐露心声。这是水寨镇大沙村党群服务中心调解室的一个调解场景。
记者了解到,大沙村自去年4月份建立调解室以来,已成功调解10多起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了群众诉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凭借扎实的工作举措、良好的信访化解成绩,大沙村成为五华县首批40个“无信访村(社区)”之一。
“我们村现有调解员7人、网格员5人,通过下沉服务及时排查了解、就地做好村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变群众上门为干部入户,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变个案处理为长效管控。”大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鑫辉说,村里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信访工作条例》、健全完善“一网统揽”全科网格治理服务模式、前移信访关口到户到人等举措,3年来共解决村民各类诉求49宗。
2022年9月,大沙村两户村民因养殖家禽的卫生处理问题产生矛盾,争执过程中双方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事发后,村“两委”干部等调解力量立即赶往现场,及时劝停并送治伤员。伤员送治后,村“两委”干部立即组织人员力量,详细了解事情起因经过,组织双方及家人协商责任划定及赔偿等,一周时间双方便签定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
大沙村的“调解”经验是五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奏响信访“和谐曲”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该县接下来将继续坚持用好“一链一网一棒”,坚持关口前移,全力创建无信访村(社区),着力夯实社会基层稳定基础。(记者 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