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江镇冠山村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清理村里道路沿线垃圾。(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连志城 摄)
风景如画的桃源镇新东村。(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连志城 摄)
枫朗镇大埔角村村容干净整洁、绿意盎然,文明乡风无处不在。(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连志城 摄)
大麻镇北浦村召开创建无讼村活动座谈会。(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大埔法院供图)
湖寮镇莒村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连志城 摄)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大埔县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持续提升乡风文明治理水平,将无形的乡风文明系统塑造成有“骨”有“肉”有“血”有“魂”的精神文明实践实体,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促使广大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出良好乡风社风民风。
凝聚“她”力量 示范引领民风淳
夜幕降临,大埔县银江镇冠山村文化室门前开始热闹起来:小伙子们打着篮球,孩子们追逐嬉戏,文化室里头则传来了清脆的快板声。
“村容村貌有看点,为民服务布网点;文体活动有看点,幸福生活不是一点点……”推门一看,村里巾帼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米姑”房米英和10多个队员正在排练快板说唱表演,节奏鲜明的快板配上表情和动作,热闹又专业。房屋内,红色大鼓、演出服等各种演出道具和音响设备一应俱全。
“米姑”房米英曾是村里的妇女干部,退休后,她发现村里有不少妇女不是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就是聚在一起打牌。“何不把村里爱好文艺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文艺队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呢?”于是在2017年,房米英组建了一支文艺队。
“‘米姑’待人宽厚,做事公道,我们都愿意跟着她。”冠山村村民张福芳告诉记者,文艺队一开始只是跳广场舞,后来在当地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巾帼志愿者小分队,队伍也从一开始的七八个成员,到现在有20多个队员,冠山村文艺队发起人房米英至今仍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因长年扶贫济困、调解纠纷等,在当地村民中很有口碑。
大埔县妇联副主席杨怡娴说:“冠山村老年妇女是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以基层妇联组织为纽带,广泛吸纳村里有爱心、有经验、有威望的‘三有’老年妇女参与基层工作,引导她们在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和乡村治理方面积极贡献‘她力量’。”
近几年来,房米英带着队员们创作了快板《乡村振兴展新颜》、山歌《冠山是个好地方》、小品《婆婆也是妈》、舞蹈《我们共同的家》等作品。作品紧扣党政宣传、移风易俗、文明美德等内容,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在宣讲政策、清理道路沿线垃圾、协调邻里间琐碎事等村里大小事上,都有她们的身影。
对于家门口环境的变化,村民邓红梅感受颇深。“‘米姑’经常带领巾帼志愿者一起做环保宣传、引导,还以身作则,效果非常好。”邓红梅说,跟前几年相比,村里卫生环境好多了,越来越多的妇女在志愿者的动员下开始注重家庭卫生环境。村里的民风也明显改善了,过去村民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现在互相谦让多了。
“在农村,邻里有事都是互相帮忙,我们这些常年在家的媳妇也想尽己所能,做点贡献。”房米英说,要做到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不仅要有热心,还要有公心。“无论是环境卫生整治,还是矛盾纠纷调解,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人商量,把事解决好,这样长期下来,大家也愿意拥护。”
如今,冠山村的“三有”老年妇女们为当地基层治理注入了“柔性力量”,她们也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见证了乡村新风尚的变化。
奏响文明音 文明培育清风扬
盛夏时节,走进大埔县湖寮镇莒村,只见远山如黛,碧水如镜,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美景如画。村内的文体活动中心,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观看文艺演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自从村里建起文体活动中心,大家都愿意来这里唱歌、跳舞、打太极拳,这里已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79岁的村民陈尊勇自豪地说。
这是莒村改革创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新景象。莒村是广东省传统古村落,文化积淀深厚,历代人才辈出。近年来,莒村通过实施积分制、创办“功德长廊”、用好基层阵地等方式,让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莒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起了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等五大平台,同时建起了烈士纪念碑、杜埃故居、何育斋故居、农耕展览馆、培声文娱体育活动中心等20多个文明实践点。”莒村驻村干部古碧梅说,近年来,莒村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将文明实践与“红绿古”色相融合,以文明新风润养乡风民情。
“晚上,我们每周逢双就唱歌,逢单就练太极拳。”莒村村民何峦善说,培声文娱体育活动中心由原来华侨捐资兴建的百年学校旧址改建,村民们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文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莒村还每周定期举行传统汉乐演奏集会,每年暑假在“筝圣”——何育斋先生故居举办汉乐培训班,并在杜埃故居设置农家书屋和村民阅览室,让文明新风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移风易俗。
百年村报、莒村积分制小程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多种宣传载体和宣传内容,让文明乡风如春雨般浸润着莒村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莒村,一步一景都流传着和美佳话:村道扩建,沿线50多户村民主动让出门坪、菜地搞建设,无一人推诿扯皮;村里建农耕展览馆,村民捐赠农耕用具,乡风文明转变的同时,也破解了“村委干、村民看”的治理顽疾。
莒村的善治,其实早有先例。2018年,莒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结合外出学习考察的经验,提出建设“功德长廊”,激励村民和乡贤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这也是莒村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之一。
今年3月,陈增金前往深圳市考察学习回来后,又有了新“灵感”。他告诉记者,目前村里通过手机平台开发了“莒村乡村治理积分制”小程序,目的是将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细化分类,让村民参与贯穿积分制管理全过程,以“小积分”推动“大效能”,让乡风文明呈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