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梅江区以“人才+科技创新”双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垒好人才基石 打造智造名片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4-04-28 11:13:50  浏览:-
字号: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设备精准高效。(吴腾江 摄)


  近期,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梅州“鸿雁计划”政策引进了以电子科大科研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团队,通过两方合作攻坚,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实现以人才队伍“增量”孕育新质生产力“变量”。

  当前,梅江区围绕人才、科创驱动发展主线,以引育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增强科创主体为支撑,以加大创新投入为保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个百亿产业。

  聚焦智能制造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走进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目之所及,一派热火朝天的智能制造景象。该生产车间不仅有实时掌握铜箔质量情况的自动视觉检测仪、进行点对点存取搬运产品的自动运转机器人,还建成了万级洁净车间,能够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微尘,实现恒温、恒压、恒声,为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生产车间外,一张硕大的屏幕上显示着生产车间各个设备运作情况。“这是公司配备的集散控制系统,只需要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控制整个车间的运转情况,使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盈华电子科技研发技术中心总监潘光华告诉记者,该系统能够将溶铜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发送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可以向现场设备发送命令或系统根据设计好的参数自动发送命令,实现设备的自动操作和预警功能。

  日前,博敏电子申报的“省市共建高密度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成为梅州在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建设的首个省重点实验室,为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推动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源头活水。博敏电子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还体现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上。“我们把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的规划前移,在建设上充分运用与PCB行业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争取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构建PCB智能标杆工厂。”博敏电子新厂建设指挥部总监李代红说。

  一项项技术创新,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当前,梅江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心瞄准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据统计,目前,梅江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4家、专精特新企业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专利授权574件、现有高价值发明专利122件。

  突出人才引育

  厚植人才汇聚沃土

  日前,通过梅州“青梅计划”就职于盈华电子科技的江志成和研发技术中心前辈围坐在一起,针对盈华电子科技二期项目表面处理车间日常生产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为提升企业高端电解铜箔生产能力“建言献策”。

  近年来,盈华电子科技多渠道引进培育人才,通过集中力量不断研发创新产品实现技术突破。目前,盈华电子科技已拥有8项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有13项。提起盈华电子科技人才队伍,潘光华说到了一个关键词:上进。“在他们身上都有一股爱钻研、勤学习的精神,这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点。”潘光华说。

  “在人才工作方面,我们将自主培育与柔性引才相结合,每年投入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的研发资金达6000万元以上,占销售收入比重长期保持在3%以上。”博敏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还与电子科大、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近年来,梅江区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实施重点,突出把握人才支撑关键核心,用好用活市“1+N”系列人才政策,扎实配合推动省委组织部“扬帆计划”“启航计划”等粤东西北地区人才支持计划落地见效,大力实施产业人才强县、紧缺人才聚县、乡土人才兴县、专家人才扶县四大行动,补强补足实体经济“打粮食”领域、重点民生领域、乡村振兴领域人才短板,为实施“头号工程”夯实人才基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今年第一季度,梅江区包括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教育医疗民生行业等在内的重点领域,共引进各类高层次、实用型、紧缺型人才近400人。

  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持“用户思维”做优人才服务,注重发挥梅江区高层次人才协会联系广泛、资源丰富、智力荟萃优势,依托区、镇各级人才驿站平台,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人才活动,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开放、共享的学习成长环境和平台,为梅江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记者 张莹娜 特约记者 钟戈  通讯员 钟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