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故居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客家围龙建筑。(汪敬淼 摄)
嘉宾们走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示范点——丘逢甲故居参观。(徐志宝 摄)
丘逢甲故居内堂悬挂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徐志宝 摄)
大会上举行蕉岭番禺两地代表签订台胞台属交流促进合作框架协议暨蕉岭番禺台胞台属交流促进中心揭牌仪式。(林翔 摄)
丘逢甲(1864—1912),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字仙根,号蛰仙、仲瘀,诗文别署“南武山人”“海东遗民”,又名仓海,是我国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他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应童子试全台第一,福建巡抚丁日昌赠“东宁才子”印,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1889年因见清廷昏愦,百政紊乱而辞官回台,兴教育才。
2024年是丘逢甲先生诞辰160周年,2024年12月27日至29日,“传承爱国精神·共话民族复兴”──纪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在蕉岭举行。来自全国台湾研究会和省、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台胞台属代表、丘逢甲后裔、媒体记者等共13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丘逢甲先生,传承和弘扬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同胞同心、同向、同行。
弘扬逢甲精神 赓续爱国情怀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以“守土抗倭”号召乡里,动员台湾青壮年投身抗日。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让日。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反对割让台湾,然无力回天,进而倡建义军,率领台民抗倭保台,在新竹一带与日军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弹尽援绝兵败,离台内渡,定居祖籍镇平。
1896年秋,在朋友的资助下,丘逢甲在家乡文福探地村修建新居,1897年冬建成,取名“心泰平草庐”,又名“培远堂”,内堂悬挂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丘逢甲一生致力于兴办新学,培养人才。他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讲授新学,并倡建了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倡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后改为镇平县立中学堂),还创办了“创兆学堂”等。
“丘逢甲先生是高高耸立在中华民族反帝爱国斗争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天的活动,就是要把先生的崇高爱国精神,以他的家乡为起点,传遍四海,发扬光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心聚力。”在“传承爱国精神·共话民族复兴”──纪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上,蕉岭县委书记、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深情致辞。
作为丘逢甲嫡孙,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在活动中亲切地称呼丘逢甲为“阿公”:“阿公一生热爱乡土,进而升华为炽热的爱国情感,他一心只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
丘逢甲一生热衷教育。追寻着祖父的脚步,丘应桦夫妇在蕉岭中学和蕉岭县文福创兆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图强,鼓励高三学子勇于报考香港大学、深造学业,努力做有用的中国人,为国家效力,回报桑梓。“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蕉岭发扬逢甲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发挥文化之乡优势,办好高质量教育,努力为国家创新发展输出更多厚植家国情怀、践行报国之志的可塑之才。”丘应桦说。
此外,大会上还举行了丘逢甲藏品(作品)捐赠仪式、蕉岭番禺两地代表签订台胞台属交流促进合作框架协议暨蕉岭番禺台胞台属交流促进中心揭牌仪式,为传承丘逢甲精神、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平台和载体。
走进名人故居 感悟时代精神
活动期间,嘉宾们走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示范点——丘逢甲故居参观。在那里,嘉宾们触摸着砖墙,品读丘逢甲的对联、诗句,深刻体会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怀。丘逢甲曾用诗词“我本山水人,深知山水意。卜居山水间,山水发灵秘。”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喜爱之情。在逢甲村,嘉宾们欣赏着村里的秀丽山水,感受当年丘逢甲在山水间隐居时忧国忧民的心志。
丘逢甲故居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客家围龙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丘逢甲故居每个堂、室均有清代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堂名、楹联,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故居内陈列有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民族英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
据悉,丘逢甲故居于1985年被蕉岭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蕉岭县多次对丘逢甲故居进行修葺,并于2008年编制了故居所在地0.5平方公里范围的《丘逢甲故居保护规划》,2013年8月公布,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置专门工作人员,加强对故居的保护维护管理。“故居是文物,我们可以拓展一些更加有创新意义的图表、规划,让新的创意与旧的文物互相融合,让丘逢甲故居的陈列、影响、效用更加完善。”广府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杰建议。
在“传承爱国精神·共话民族复兴”——纪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中,设计团队详细介绍了丘逢甲故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设计规划。该中心将与丘逢甲故居连成一体,展示丘逢甲的生平事迹、爱国主义精神,并联动周边客家围龙屋与客家文化展示区,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展示序列与保护规划,从而发挥文化展示与传承等多重价值意义。
畅谈发展新路 碰撞思想火花
“传承丘逢甲的爱国精神,应该从青年开始,从小学生开始。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作文、歌唱表演比赛等,加深孩子们对丘逢甲爱国精神的理解和传承。”活动期间,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丘逢甲先生的后裔等齐聚一堂,围绕丘逢甲的思想、文学成就、教育理念以及其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丘逢甲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也让丘逢甲这一历史文化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在座谈交流会上,嘉宾们与丘逢甲后裔回顾了丘逢甲先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丘逢甲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嘉宾以丘逢甲先生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我理解的丘逢甲爱国精神其中一个体现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和传承,比如他办学校,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薪火相传,比如他与时俱进的精神,正统不保守,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市原政协常委、中山市社科联原主席、教授胡波说。
刘鸿涛表示,蕉岭将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让丘逢甲先生的爱国爱乡事迹走出蕉岭、走出梅州、走出广东,进一步传承爱国精神、继承逢甲遗志,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推动蕉岭苏区高质量发展。(记者 杨乔颖 特约记者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