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村庄带来人气和活力。(吴腾江 摄)
村庄面貌整洁美观、柏油道路宽敞洁净、休闲公园活力满满、彩绘墙壁增添色彩、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集体经济节节攀升……在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大塘村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聚焦典型村培育,精心谋划布局,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汇聚各方资源,凝心聚力抓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内修气质、外修颜值,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环境
乡村颜值再“刷新”
走进大塘小公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休闲凉亭、休憩桌凳、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村民三五成群在悠闲漫步,一旁玩耍的孩子欢笑声此起彼伏,为村庄增添无尽生机和活力。“村里环境变美了,我们生活质量都提升了,现在一出家门,路又平又干净,晚上出来也有路灯亮堂堂的,休闲锻炼也有了好去处。”谈到最近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刘香莲难掩喜悦,“随着环境的改善,我们都感到骄傲”。
占地面积20多亩的大塘小公园是大塘村充分利用资源打造“推门见景”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在村庄建设上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大塘村村庄整体规划。”大塘村党委书记吴志达说,同时,该村打好绿色生态牌,积极发动企业家、党员群众等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设施修建等方式参与村庄建设,推行党员群众认领管护花箱机制,先后筹资180多万元打造团结林、清风林、共建林等主题林,将“薇笑园”、桥底公园等串珠成链建成大塘小公园。
为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大塘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30多万元升级改造村党群服务中心,并新建村卫生站;投入420多万元完成5.3公里村道“白改黑”示范路段建设;投入约30万元修缮700米破损水圳,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投入100多万元完成村道近400杆太阳能路灯安装;投入650万元对129户房屋外立面进行提升改造和修缮中国第一代钢琴家李树化故居“棣萼楼”。
大塘村还在乡村治理方面下功夫,积极发动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我们以试点开展程江镇‘一二三四’党建工作法为抓手,在大塘村率先单独成立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筹集20多万元规范化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办公室、党群服务驿站,搭建起党群议事协商‘连心桥’。”程江镇党委委员熊琛说,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探索道德惩戒的“红黑榜”模式并定期公布,大塘村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发展产业
村强民富有活力
走进大塘村灵芝种植基地,一阵阵菌香扑鼻而来,一株株灵芝犹如撑开的小伞,形态各异,竞相绽放,宛如镶嵌着金色镶边的圆盘,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2023年开始在大塘村打造灵芝种植基地,目前共有3个库房,以种植血灵芝为主,今年种植了5万多个菌包,收成后将销往香港。”大塘村灵芝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小清说,血灵芝价值较高,采取订单式种植,也不用担心销路。
大塘村因地制宜发展灵芝种植产业,不仅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且帮助村民开启了“芝”富新路子,为他们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并通过发放菌包给村民种植,采取保价回收的方式联农带农增收。“我从基地开始种植灵芝的时候就过来了,在这里务工离家近很方便,不仅可以挣一些零花钱补贴家用,而且还能学习到一些种植灵芝的技术,一举两得。”村民管碧兰就是发展灵芝种植产业的一名受益者。
“在‘产业村长’的带动下,大塘村大力发展菌菇种植业,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带动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吴志达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大塘村还大力培育“四上”企业,其中梅州市盛卓实业有限公司已成功上规;通过盘活利用闲置房屋土地改建为仓库和利用村委会附楼店面出租等增加收入17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22万元、比增63.6%。
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塘村还集约土地,引进企业打造了大塘坊基地,不仅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玩体验,而且也为村庄带来人气和活力。“大塘村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整合集约流转耕地119亩、林地3408亩用于发展水稻、蔬菜、水果和林木种植,并以‘驻村领导负责制+全科网格模式’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为村级产业发展和富村安居拓宽了空间。”熊琛说。
如今的大塘村,处处彰显着和美乡村的浓郁气息。“我们将持续提升村庄颜值和内涵,聚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村级产业,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有序推进避险搬迁工作,绘就村容村貌美、乡村产业旺、社会和谐好的‘百千万工程’新图景。”吴志达说。(记者 吴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