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阳镇美丽圩镇入口旧貌换新颜。(林翔 摄)
大密村打造露营基地项目,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提升乡村人气。(长沙镇政府供图)
城北镇美丽示范主街梅正路提升改造现场,部分商铺的门头已焕然一新,融入客家元素。(林翔 摄)
长沙村在欢乐鱼塘举办“摸鱼”活动,解锁田园新玩法。(长沙镇政府供图)
梅江区以头号力度统筹推进“百千万工程”,区镇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全区“一盘棋”推动落实,加压奋进、实干争先,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4年,全区8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46.29万元、比增15.7%,保持全市第一;嘉应古城凌风路步行街成为梅州旅游新地标;西阳镇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典型村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些亮眼的工作成效,是梅江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力打好“三年初见成效”攻坚战的生动注脚。
县域经济持续壮大
近日,梅江区召开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进一步部署推进“三农”工作和“百千万工程”,为确保完成“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指明方向、鼓舞干劲。
在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梅江区以领跑的势头和锐气,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率先突破300亿元、比增6%,获省“百千万工程”考核“良好”等次;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24.91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在2024年度市综合考核和“百千万工程”单项考核中均获全市第一,获评省“百千万工程”年度考核评价“工作实绩突出县(市、区)”;2025年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78.96亿元,以22.84%的GDP贡献率,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勇挑大梁,为梅州GDP增速居全省第一提供有力支撑;近两年,梅江区净增“四上”企业119家,排行全市第一;招商引资计划投资、实际投资完成率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梅州经开区被认定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电子信息)。
走进城北镇环市北路,广东春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梅州春天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分两期建设,主要有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商超、品牌展示销售区、汽车生活体验区等四个核心功能区域,兼具新能源汽车展示发布、试驾体验、销售维修,以及基于5G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体验等功能。目前,一期项目的1号楼主体工程已进入装修阶段,接下来计划引进8个4S店,预计今年10月投入运营。
提起“春天汽车”,许多“老梅城”并不陌生。“早在1999年,广东春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就落户城北镇,时隔20多年,公司将新项目再次落户于此,是因为城北镇的营商环境好,汽车行业发展已成行成市,我们希望在这个有归属感的地方深耕发展。”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负责人张仲斌告诉记者,作为梅江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梅江区、城北镇相关部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积极走访对接企业,指派专人进行业务指导、跟踪服务,解决实际困难,在项目审批等流程开通“绿色通道”,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全面建成运营后,预计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年纳税约750万元。“企业坚持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也是希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持续发力,助推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张仲斌说。
城镇建设向新而行
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公布的梅江区第三批典型镇村培育名单中,城北镇榜上有名。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城北镇狠抓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努力实现城乡风貌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美丽示范主街建设,是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城北镇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该镇的美丽示范主街——梅正路的提升改造现场,只见沿街商铺林立,部分商铺的门头已焕然一新,融入了客家竹编、客家马头墙等元素。“考虑到入口形象和历史文化性,城北镇示范主街计划复原五里亭原址风貌,增加街道历史厚重感,同时以客家建筑的灰白色调为基础,打造具有客家元素文化、浑厚大气的圩镇入口空间。”工作人员说。
街道改造得好不好,商户最有发言权。王政英在梅正路经营着一家名为“阿王仙人粄店”的店铺,当前正是客家小吃仙人粄的热销季,她一边招呼客户,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在这开店有30多年了,以前沿街店招比较老旧杂乱,上周我家店铺门头刚完成修缮,美观整洁很多。”王政英笑着说,目前店里每天可以卖出三四百砖仙人粄,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她期盼着未来店铺生意更红火、街道人气更旺。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23年以来,梅江区联手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量身打造区镇村规划,加快西阳镇、长沙镇、城北镇3个“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升级改造百花洲农贸市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圩镇商业、服务、生活三个功能圈不断完善。同时,梅江区持续活化利用嘉应古城“5街20巷”,创新实施公产房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最具主题性和独特性的客家文化全景体验地,国庆、春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成为梅州旅游新地标。
城乡发展活力迸发
在长沙墟镇“十里碧道”渡口,乡镇美术教师设计的“彩虹阶梯”、废弃水管改造而成的“熊猫上树”景观、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的“跳格子”游戏等设计点缀其中;大密村的露营基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小密村玉米采摘园迎来丰收季;长沙村欢乐鱼塘的“摸鱼”活动趣味十足……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实践中,长沙镇以“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为核心,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盘活乡村资源,利用节假日推出一系列农文旅特色活动,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
导航定位长沙镇大密村大草坪,约上三五好友,带上露营设备和美食,驱车到近郊亲近大自然,成为不少梅城市民过周末的新选择。去年以来,大密村以露营经济为突破口,与第三方文旅企业合作,创新“资源入股”模式,变林地、河滩、田园等资源为资产,因地制宜打造“露营+文化体验+休闲”田园综合项目。经过前期工作,大密河畔早已褪去杂乱形象,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山水相依的景象,采摘园内栽种的橄榄、龙眼、嘉宝果、杨梅等果树长势喜人,露营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今年的‘五一’‘六一’和端午期间,大密村露营基地项目进行了试运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均每个假期接待游客上千人次,取得预期效果。下来计划引进汉服体验馆、民宿、餐饮等新业态,开放采摘园,完善村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大密村党总支书记钟波告诉记者,得益于发展“光伏+”阳光经济、成立强村公司等举措,大密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2023年的30多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70多万元,露营基地项目全面运营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增收。
锚定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梅江区加快推进第一批6个、第二批8个、第三批10个典型村的建设,因地制宜力促工作出亮点、见实效;34家强镇富村公司、强村富民公司以及63名产业村长充分发挥作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区81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23年的40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46.29万元。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汇集成梅江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记者 江婵 特约记者 钟戈 陈绮冰 陈鸿 通讯员 吴文斌 陈润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