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221线大埔百侯段增设绿道,大大方便市民和游客游览沿线风景。(吴腾江 摄)
省道221线大埔百侯段周边环境改造前旧貌。(百侯镇政府供图)
近年来,大埔县百侯镇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古韵活化为主线、产业振兴为突破、全域提质为抓手,以“头号力度”推进典型镇建设,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客家古镇,让千年百侯重焕光彩。
人居环境提档
绘就宜居新画卷
漫步在百侯镇的街巷,新改造的房屋外墙巧妙融入客家建筑元素,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屋顶光伏+农房风貌”模式让古镇百侯美丽圩镇的特色风格进一步彰显。
近年来,百侯镇扎实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工作。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制定《百侯镇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破题攻坚行动工作实施细则》,并邀请专业设计单位编制改造方案,将镇区划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风貌提升区”和“规划新区”,分类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和微改造。同时,将新建房屋风貌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宅基地“带图审批、按图验收”,全方位加强建设监管。
“我们重点提升交通要道和景区周边建筑,结合百侯传统建筑特点,通过增加具有古镇特色的小屋檐、青砖纹、防盗网等,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提升实用功能。”百侯镇党委书记陈传祺介绍说,当地创新推出“屋顶光伏+农房风貌”模式,既解决群众屋顶隔热、防水需求,又带来经济收益,实现镇域“颜值”与“价值”双提升。
“现在村里环境比以前好多了,道路干净,房子漂亮,连游客都多了起来。”百侯镇侯南村村民苏秀霞告诉记者,镇里不仅帮着拆危房、整线路,而且还发动村民共建“美丽庭院”,“村民们跟着种了不少花草,环境越来越好,心情舒畅多了”。
在推进农房风貌提升的同时,百侯镇围绕“修好路、多种树、强清拆、管风貌”的思路,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2024年以来,全镇拆除废旧建筑252间超8000平方米,整治“三线”超39公里,实现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通过带图审批、按图验收,收取3.2万元风貌管控保证金等举措,严格把控新建房屋风格。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绿美生态建设,募集资金80多万元,完成植树超1.6万棵,打造主题林7个、“美丽庭院”38户,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特色产业提速
奏响富民新乐章
走进百侯镇侯北村黄杨文化产业园,连片雀舌黄杨生机盎然,精心培育的盆景沿步道错落摆放,构成艺术长廊,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当前,百侯镇依托大埔“广东省雀舌黄杨艺术盆景之乡”品牌,盘活低效用地招商,打造黄杨文化产业园,预计年产值超3000万元。
为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百侯镇依托“免费梅州”“免费创业”政策,将原杨隆生艺术馆升级改造为“百侯农文旅产业创客基地”,通过“零租金”、政策扶持等举措吸引新媒体运营、无人机培训等创业团队入驻。“我们希望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为创业者搭建低成本、高赋能的发展平台。”陈传祺介绍说,创业团队入驻创客基地后,不仅能解决典型镇建设项目提升后的管护和运营问题,而且还能依托当地丰富的农文旅资源开展创作。
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百侯镇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格局。当地持续推进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旅游驿站和示范路段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原耀凤中学校舍改造成特色餐饮民宿群,并打造华农互联现代农业“农旅”综合体,全面提升旅游配套服务。
此外,为破解企业“小、散、弱”难题,百侯镇创新服务机制,推行“一企一策一联系人制度”。该镇领导班子成员化身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从产、供、销多角度多环节挖掘企业潜能,助推企业入规入统,积极探索企业联营方式,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以来,百侯镇培育“四上”企业3家,引进3家建筑企业。
城镇建设提质
擘画古今交融新图景
站在梅潭河畔,2.2公里长的滨江风情带宛如一条绿色丝带,亲水步道、观景平台与古桥、古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古今交融的诗意景致。
从焕新的滨江风情带到充满人文气息的圩镇客厅,从美丽圩镇示范主街到绿意盎然的绿美公园,如今的百侯镇处处彰显着在城镇提质进程中的亮眼成果。
近年来,百侯镇以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为抓手,围绕补短板、美环境、惠民生,突出融入本土特色和品质提升,先后完成2.2公里美丽河道、3个绿美公园,以及圩镇客厅和综合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系列项目,进一步塑造了古镇百侯的独特魅力和崭新风貌。值得一提的是,百侯镇高起点编制城镇发展规划,构建“一河两岸十一区”空间结构,该规划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百侯镇党委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此外,百侯镇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围屋家访”活动,创新“公检法司”联调联解、“三官一律”进驻镇村机制,实现“只进一扇门,解纷百姓事”,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陈传祺表示,百侯镇接下来将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在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城镇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探索创新,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记者 洪国栋)